share_log

“早筛之王”宫斗剧结束,一场迟到4年的重磅IPO来袭

“早篩之王”宮鬥劇結束,一場遲到4年的重磅IPO來襲

鈦媒體APP ·  06/26 11:22

文|醫曜

提交IPO申請的45個月後,全球泛癌早篩龍頭Grail終於如願登陸美股市場,將於6月25日上市交易。

之所以遲遲無法上市,皆因與母公司Illumina之間的“恩怨糾葛”。Illumina曾想將Grail收入囊中,以擴大公司在早篩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但無奈這一收購最終遭到歐美反壟斷機構的反對。最終,在歐盟4.76億美元的創紀錄罰單下,Illumina只得放棄對於Grail的併購。最終,Illumina將僅保留Grail公司14.5%的股權,剩餘85.5%的股權將全部無償分配給Illumina的股東。

四年之前,癌症早篩是資本市場的絕對風口,Grail無疑將成爲資本市場最爲耀眼的新星;如今美股早篩龍頭精密科學股價已經跌去近70%,此時上市的Grail還會得到投資者的追捧嗎?

01 三年極限拉扯

Grail由Illumina所孵化,但2017年卻將它“賣了”。

2016年1月,全球基因測序領域當之無愧的巨頭Illumina決定進軍癌症早篩賽道,投資1億美元創立了Grail公司。背靠測序巨頭Illumina,腳踩腫瘤早篩風口,手握液體活檢技術,Grail自誕生之日起就滿身光環。

一年之後的B輪融資中,強生、亞馬遜、麥肯錫、騰訊聞訊而來;C輪融資高瓴、紅杉、匯橋、通和毓承、工商銀行等紛紛入場。在成立之後的四年中,Grail累計融資約9億美元。

擁有足夠現金流後,Grail開始嘗試獨立,以2.78億美元的價格從Illumina手中贖回了股份。在當時那個時間節點,Illumina是Grail獨立最大的受益人,不僅通過交易賺了1.44億美元利潤,還不需要再爲Grail投入研發經費、承擔失敗風險。

然而,Illumina僅僅得意了三年就開始後悔了,隨着CCGA(循環遊離基因組圖譜)計劃一期完成,Grail成爲美國炙手可熱的獨角獸公司。於是,Illumina在2020年再次宣佈以80億美元的天價回購Grail。三年時間,估值翻了數倍,Grail的股東們當然樂意在這個時間退出。

最終,Illumina公司以35億美元現金和45億美元股票共計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Grail,Illumina公司贏了未來,Grail股東贏了鈔票。然後就是這樣一筆看似皆大歡喜的收購,卻引起了美國及歐盟監管機構的注意。

2021年3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向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區法院提起訴訟,尋求對Illumina的臨時限制令和初步禁令,以阻止其與Grail的交易。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爲Illumina收購Grail會造成壟斷,導致癌症檢測市場競爭和創新的減少。同年7月,歐盟也以同樣的理由否決了該項收購,並採取了類似措施。

面對困難Illumina並沒有知難而退,而是選擇在2021年8月給出“強硬”回應,直接公佈了完成對Grail 80億美金收購的聲明。

在這則聲明中,Illlumina對自身舉動做出了解釋,表示在美國收購Grail沒有法律障礙,正在應對FTC的行政審查並會一如既往地遵守美國法院達成的最終結果;針對歐盟的審查,Illlumina則辯稱Grail在歐盟並無業務,歐盟委員會沒有審查這項收購的管轄權。兩家公司的合併沒有超出歐盟的合併規定,也沒有違反了任何歐盟成員國的相關法律法規。

但“強硬”的態度並沒有換來滿意的結果。去年4月,FTC再次否決了Illumina與Grail的併購交易,歐盟更是在7月對Illumina處以4.32億歐元的罰款。儘管Illumina對這樣的判決結果並不滿意,但最終上述結果依然以失敗告終。

這場長達三年的“拉鋸戰”,最終以Illumina的全面潰敗而終結。

02 併購“後遺症”

收購Grail失敗後,Illumina成爲最後的買單者。

4.32億歐元的罰款是彼時歐盟委員會對於違規合併監管開出的最大一筆罰單。但事實上,這只是Illumina收購Grail付出的代價中極小的一部分。

在2021年8月,Illumina做出最終收購決定時,其股價達到750億美元,至“拉鋸戰”結束前的2023年12月初,其股價暴跌至150億美元左右,跌幅達80%,實在慘不忍睹。

除去股價的暴跌,80億美元的收購對價、Grail的研發運營費用,以及歐盟要求Illumina付給Grail運營兩年半的“分手費”資金,Illumina付出的實際金額很有可能超過100億美元。那麼Illumina買到了什麼呢?只剩下14.5%的Grail股權。

在人事方面,因這一事件,Illumina的管理層產生了大地震。2023年3月起,有“華爾街之狼”之稱的億萬富翁投資人卡爾·伊坎以Illumina公司股東的身份連續寫下多份公開信,指責Illumina當時的管理層和董事會在收購Grail這件事上魯莽且瘋狂,損害了股東的利益。這封公開信成了Carl Icahn和Illumina管理層之間代理人戰爭的標誌。

在此後數月的交鋒中,最終“華爾街之狼”卡爾·伊坎應得了勝利。2023年5月,Illumina召開股東大會成功罷免了董事長John Thompso;Illumina原首席執行官Francis deSouza於6月初辭去職位和董事會席位,CTO、CMO、中國區總經理也在2023年9月悉數離職。

取而代之的是新任CEO Jacob Thaysen博士,隨後新的首席財務官、首席戰略和企業發展官也紛紛走馬上任。經歷Grail浩劫後,Illumina已然重新換了一家公司。

03 Grail還有未來嗎?

泛癌種早篩被認爲是癌症早篩的最終產品,聚焦泛癌種早篩的Grail則是當之無愧的早篩之王。

腫瘤早篩市場面向的是所有人群,巨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Grail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同時隨着對腫瘤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相比於研發治療方案,如果能在腫瘤發生發展的早期將其攔截,患者的生存率將得到極大的提升。而基因測序技術,也一直被認爲有可能成爲解決腫瘤早篩問題的最後一塊拼圖。

因此有大量腫瘤NGS企業都入局腫瘤早篩,嘗試解決這一臨床需求。Grail是其中的先行者,更是專注者。

2016年底,Grail啓動CCGA計劃,通過對病人和健康人群的遊離DNA進行提取、測序,比較二者之間的差異,爲早期診斷提供幫助。這是Grail正式開展的第一項研究計劃,分爲三個不同的子研究進行。三個子研究呈遞進關係,CCGA-1主要致力於發現與腫瘤直接相關的可檢測靶點;CCGA-2則擴大隊列,深入到算法的訓練和驗證中;CCGA-3則是對前兩個階段的成果,也就是最終呈現出的產品,進行更進一步的臨床驗證。

在CCGA之後,Grail又接連開展了STRIVE、SUMMIT和PATHFINDER三項前瞻性臨床研究。從健康受試者的中出發,通過長期的跟蹤隨訪,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產品算法。這些前瞻性試驗需要納入極大的樣本數,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與財力。

正是基於大量的臨床數據,FDA最終批准Grail的全球首款泛癌種血檢產品Galleri於2021年6月獲批上市,作爲處方檢測用於對癌症高危人群進行早期篩查。截至今年一季度,Grail已售出超過18萬個商業測試,進行了涉及38.5萬人的臨床試驗,爲泛癌腫檢測的準確性和可行性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持續向全球多癌早篩第一證衝刺。

儘管首個泛癌種早篩產品已經商業化,但Grail卻依然處於嚴重虧損之中。2023年,Grail實現9300萬美元的總營收,同比增長68%,但營業虧損高達15億美元。若不計入商譽減值的影響,則虧損額爲7.97億美元。進入2024年第一季度,Grail的營收爲2700萬美元,同比增長36%,而營業虧損則爲2.27億美元,尚未看到盈利曙光。

爲了拿下全球泛癌早篩第一證,燒錢還得繼續。Grail預計,拿證和進醫保大概率會發生在2026年下半年,而這個階段預計還將需要近10億美元的投入。從Illumina剝離之後,Grail能撐得住嗎?這或許投資者最大的疑問。

泛癌種早篩的東風也曾刮進國內市場。2020年6月,泛生子和燃石醫學登陸納斯達克,當時泛生子發行價16美元,市值14.14億美元;燃石醫學發行價16.5美元計算,市值16.8億美元。

時過境遷,泛生子已經於2024年4月完成私有化,正是從納斯達克退市,而私有化的估值僅爲1.26億美元,僅相當於IPO市值的8.9%;燃石醫學雖然沒有退市,但股價同樣不盡人意,目前市值僅爲0.69億美元,此前還因股價過低而遭遇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

中國泛癌種早篩全面遇冷的情況下,IPO遲到了4年的Grail能夠殺出一條血路嗎?這一切或許還是要看泛癌種早篩能否最終商業化落地了。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