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万亿赛道!火箭排队等发射,国内商业航天发展如何?

萬億賽道!火箭排隊等發射,國內商業航天發展如何?

億歐網 ·  06/25 18:15

商業航天領域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和變革。隨着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政策的鼓勵,私營部門開始在太空探索和利用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24年,“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將其定義爲新增長引擎,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的建設如火如荼,國內多家領先的商業航天企業如中科宇航、藍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已紛紛排隊待發。6月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發佈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二號發射工位已經順利完成建設,正式竣工。目前,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已經完成了兩個發射工位的建設,初步具備執行火箭發射任務的能力,我國商業航天即將翱翔藍天

這也說明,我國商業航天即將起飛。

那麼,商業航天是什麼?爲什麼需要發展商業航天?我國商業航天發展情況如何?

01 市場·商業·盈利

商業航天是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以企業爲主體,以盈利爲目的,以航天產品開發、系統運營、應用服務爲核心的航天活動,是我國航天工業發展的重要補充和生力軍。

市場、商業、盈利是關鍵詞。

2023年,我國共完成26次商業發射,成功25次,發射成功率達96%,共研製發射120顆商業衛星,佔全年研製發射衛星數量的54%,發射次數和成功率都顯著提升。

商業航天的產業鏈很長,分爲上游——研發與製造、中游——發射服務、下游——應用服務以及橫向支撐——數據處理與分析。

商業航天的上游包括火箭、衛星、太空艙等關鍵設備的研發與製造。這一環節是整個產業鏈的技術核心,涉及到材料科學、推進技術、航天工程等多個高科技領域。主要企業如SpaceX、藍色起源、Relativity Space等,國內企業主要在衛星平台包括航天科技、北斗星通等企業,衛星有效載荷包括上海瀚訊、中國電科等企業,衛星整星製造包括中國航天、國星宇航等企業,它們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來提高發射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游主要指提供發射服務的公司,這些公司負責將衛星、空間站模塊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除了傳統的大型航天企業,如SpaceX、Rocket Lab等,還有一些新興的小型發射服務提供商,如Vector Space Systems和Firefly Aerospace,它們提供更加靈活和經濟的發射選項。國內的企業中,運載火箭配套主要企業有宇航推進、航天電器等,運載火箭整箭製造主要企業有星河動力、星際榮耀等,火箭發射及衛星在軌壽命保險主要包括中國人保、中再集團等,衛星地面設備製造主要包括中國衛星、華力創通等。

下游涉及到太空技術的應用服務,包括通信、地球觀測、導航、太空旅遊等領域。這一環節直接面向終端用戶,如通過星鏈項目提供互聯網服務的SpaceX,以及提供高分辨率地球圖像的Planet Labs等,國內衛星通信代表企業有中國電信、亞太衛星,衛星導航代表企業有華大北斗、海格通信,衛星遙感器代表企業有航宇微、中科星圖。

隨着太空數據的增加,數據處理與分析也變得尤爲重要,包括地面站建設、數據接收、處理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

02 衛星頻軌爭奪戰

爲什麼需要商業航天?

談到商業航天,就繞不開美國商業航天公司——SpaceX,其礦牀的火箭可複用技術突破了技術的極限,大幅度降低了航天活動的成本。2023年,美國共發射火箭116次,其中98次來自SpaceX,其中96次爲可複用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

作爲一傢俬營航天公司,SpaceX成爲美國航天的主力。與此同時,以其強大的發射能力和低廉的發射成本爲優勢,SpaceX正在加速打造低軌衛星互聯網Starlink。

通過低軌衛星互聯網能夠實現全球全覆蓋的網絡環境,不僅能夠解決目前野外環境無法佈滿基站導致的無網絡問題,還能夠進一步邁進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讓更多的工程設備和機器人代替人類在沙漠、山林、海洋等環境進行巡檢的工作。

爲了不在關鍵時刻受制於人,我們國家也在打造自己的衛星互聯網。這個邏輯類似於GPS定位系統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但是,頻軌資源是有限的。低空領域只能容納大約6萬顆衛星,而目前國外已經公佈的低軌通信衛星方案中的衛星總數已經超過5.8萬顆。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規定,衛星頻率及軌道按照申報順序活得優先使用權,並且在申請後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發射數量要求,否則將視爲放棄使用權,即按“先登先佔”的原則協調分配。

目前,美國在軌衛星數量遙遙領先,全球在軌運營的8000+顆低軌衛星,Starlink在軌運營佔比超過68%,衛星頻軌爭奪戰刻不容緩。

火箭發射能力成爲是否能夠構建低軌衛星互聯網的關鍵,衛星製造和衛星發射成爲產業鏈中更早體現經濟價值的環節。根據我國2023-2025年衛星部署計劃測算,我國衛星製造市場需求預計超過2300顆,到2025年衛星互聯網行業總體規模有望達到15000億元,隨着衛星發射數量的不斷增加,產業鏈下游和橫向支撐的衛星服務領域和衛星應用領域的市場體量也會逐漸上升。

03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進展迅速

年度發射數據再創新,商業航天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產業生態逐步完善。2023年,我國一共實施了發射67次任務,其中,民營火箭公司發射13次,成功率爲92%,從發射任務類型來看,商業發射24次,佔年度總髮射次數的36%。截至目前,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經超過500家,其中衛星製造140家,地面終端及設施製造140家,衛星服務205家,衛星發射企業52家。

我國商業航天運載能力和技術取得初步成果。2023年4月2日,天兵科技自主研發的天龍二號遙一運載火箭成功入軌,是全球第一個首發即成功的液體火箭。6月7日,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箭 26 星”。12月9日,藍箭航天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成爲全球首枚成功將有效載荷送入指定軌道的液氧甲烷火箭。12月10日,星際榮耀自主研發的雙曲線二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驗證火箭的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取得成功,實現了國內首次可複用火箭的複用飛行。但相比於SpaceX,仍落後十年左右。SpaceX是在2008年成功發射獵鷹1號,在2010年進行可回收式火箭獵鷹9號的首次發射,並於2015年和2016年完成首次陸地回收和海上回收,實現火箭發射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而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已經完成獵鷹1號形式的液體火箭收費,並持續推進對標獵鷹9號的可回收運載火箭的研發。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2023年期間,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由0.84萬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根據各火箭研發公司公開披露的時間計劃來看,2024年到2025年將進行中型運載火箭的首飛測試,例如天兵科技的天龍三號、星河動力的智神星一號、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中科宇航的力箭二號、東方空間的引力二號等。如果這些火箭測試成功,則我國的火箭運力和發射成本瓶頸將迎來突破,因此,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增長,突破2萬億元大關。

國家和地方政策不斷加碼助力,爲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奠定基礎。2015年,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聯合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多元化投資和產業化應用,被認爲是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元年。

自那以後,社會資本湧入商業航天賽道,湧現了一批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一些國企和航天院所也開始提供航天服務、推出針對市場需求的產品、成立相關企業。

2019年,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發佈《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鼓勵商業運載火箭健康有序發展,以進一步降低進入空間成本,補充和豐富進入太空的途徑。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共14個省市出臺20項政策,如北京市出臺了未來產業創新實施方案以及航天產業發展計劃,上海市出臺了佈局衛星製造、火箭發射、地面設備等全產業鏈行動計劃等政策。

2024年,“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推動商業航天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北京、上海、海南、安徽等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形成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除此之外,商業航天領域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尤其是在火箭發射、衛星互聯網和太空探索領域的初創公司。在近三年的國內商業航天賽道中,火箭製造和衛星製造的融資數量和披露金額都是最高的。

可以看出,投資方對商業航天的潛力和未來收益持樂觀態度,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繼續呈現出活躍的融資態勢,多家企業公佈了新一輪的融資消息,反映出資本市場對這一行業的持續關注和積極評價。據億歐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24年商業航天領域的融資金額超過一百億元。

1. 中科億海微:5月完成了3億元的A輪融資,由中信建投、中科高新、無錫新尚智等聯合投資。該公司專注於小型商業航天固體火箭、探空火箭的研發與製造。

2. 東方空間:4月宣佈完成了近3億元人民幣的C1輪融資,由渶策資本領投,啓明創投、聯想之星等跟投。東方空間致力於打造“低成本太空運輸基礎設施”,其運載火箭“朱雀二號”正在快速推進研製進程。

3. 星河動力:3月宣佈完成12.7億元人民幣的B及B+輪融資,由成泰資本、陝煤定增基金等投資。星河動力專注於穀神星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的研製,並計劃在2024年底實施“智神星一號”等多次發射任務。

4. 天兵科技:3月完成了12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中金資本、深創投等機構投資。天兵科技從事液體運載火箭和液體動力系統的研製,其首飛試驗箭“天兵風雨英姿號”成功首飛,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

5. 垣信衛星:2月完成了67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領投,創始股東上海聯和投資繼續加持,國科資本、國盛資本、上汽恒旭資本、央視融媒體基金、國泰君安、中科創星等跟投。所募資金將主要用於星座建設、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及公司日常經營。

6. 深藍航天:2月宣佈完成了近3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真成投資領投,德同資本、銀河系創投等跟投。深藍航天專注於可回收複用液體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及總裝總測,其自研的“雷霆-5”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7. 天儀研究院:1月完成了3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由達晨財智領投,基石資本、景峯醫療等跟投。天儀研究院是國內領先的商業航天公司,專注於提供短週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微小衛星總體解決方案和星座組網服務。

8. 零重空間:1月宣佈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中金資本、中科創星等機構投資。零重空間主要經營範圍包括衛星技術開發、諮詢、交流、轉讓服務等。

9. 微納星空:1月完成了近3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中信建投、中科創星等投資。微納星空是一家以集成化微系統爲核心技術的半導體、宇航混合背景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微納衛星的研發。

10. 靈動飛天:1月完成了數千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由中科創星領投,銳合資本跟投。靈動飛天致力於爲國內外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工業領域提供先進功能材料及其製品。

其中,垣信衛星的本輪融資是近年來已公開披露融資信息中,我國衛星企業單輪融資的最大金額。

目前,商業航天領域共有10家獨角獸企業,分別是6家火箭設計總裝(天兵科技、星河動力、星際榮耀、科工火箭、藍箭航天、中科航宇)、2家衛星設計總裝(長光衛星、銀河航天)、1家星座運營(垣信衛星)和1家導航應用(千尋位置)。

除了融資方面,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在併購領域也展現出活躍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共有10次併購事件,雖然併購金額未披露,但是這些企業通過併購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在技術創新、市場擴展還是資本運作上都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04 結語

我國商業航天在國家政策、技術創新、市場需求、資本注入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已初具規模,今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進一步凸現了商業航天的重要性。

毫無疑問的是,商業航天是一個國家支持且產業空間廣闊的萬億產業。

目前發展商業航天的關鍵在於發展商業火箭。隨着衛星智能化需求提高和規模化部署提速,中國航天產業發展進程正在進一步加快。但相比於SpaceX,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仍處於落後水平,而商業航天的競爭核心就在於成本。

因此,下一階段亟需通過中大型可重複使用的液體運載火箭的研發實現“低成本、高可靠、高頻次”的發射能力,從而滿足星座部署。也就是說,在保證成功率的前提下,能夠直視差距、奮起直追,率先完成降本的運載火箭公司將在商業航天產業的激烈競爭之中搶佔先機。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