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乐普医疗的资本棋局 “急火猛攻”后何去何从

樂普醫療的資本棋局 “急火猛攻”後何去何從

投資者網 ·  06/25 18:01

不確定中尋求確定性。

《投資者網》蔡俊

不確定的大環境下,樂普醫療(300003.SZ,下稱“公司”)在拆分第三家子公司上市。

到目前爲止,公司已拆分兩家子公司上市。業績上,公司和同行進入一個疲軟期。前些年在資本運作上的“急火猛攻”,疊加不確定的業績增長前途,引來更多質疑。

眼下的國內醫療器械市場,更豐富的樣貌浮現,分拆上市出現後遺症,消費醫療開始崛起,站在波譎雲詭的路口,各家都在探索屬於自己的進階之路。

時代的開端

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高考恢復,無數人的命運從此改變。茫茫學子中,蒲忠傑是其中一位。

1979年,年僅16歲的蒲忠傑考入西安交大,之後因考學機緣,留在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工作,從事特種金屬材料研究。從小到大一路學霸,蒲忠傑很快被領導器重並重點培養。90年代初,他被選派到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從事生物材料的開發。

彼時的大洋彼岸,科技與商業繁榮到一定高度。留美學子中,在麻省理工主攻物理的張朝陽接觸到了互聯網,於是有了創業搜狐。蒲忠傑的命運也高度相似,留學期間接觸到先進的心臟支架產品,於是自己的事業也有了支點。

1998年,搜狐品牌正式發佈。同年,蒲忠傑和妻子張月娥共同出資註冊了美國WP公司。一年後,夫妻倆回國正式創辦樂普醫療。當時,蒲忠傑在美國已申請到多項技術專利,由此吸引到各家機構。

創業之初,樂普醫療的股東有中船重工、美國WP公司,起步階段還有段小插曲。最初在公司中,蒲忠傑的身份是技術總監,商業運營由中船重工主導。不過,公司上市心臟支架後,發現銷路門庭冷落,於是換上蒲忠傑出任總經理。

從技術研發切換到商業運營,蒲忠傑的準備相當充分。公司收購早前由本人、蘇榮譽共同設立的天地和協,後者當時已擁有相對成熟的銷售網絡。資產注入後,公司逐漸擺脫困境,進入一段上升期。

淵源上,蘇榮譽與蒲忠傑同爲西安交大的同窗,加上張月娥,三人被市場稱爲“樂普三傑”。上市前,蘇榮譽四次增資公司,親身投入到資本造富的浪潮。此時,醫療器械的本土玩家開始崛起,各家通過渠道鋪設和價格策略攻城略地,公司和微創醫療、山東吉威也脫穎而出,一場新的演變悄然而生。

拉開差距的資本運作

2004年到2008年,醫療器械的敘事圍繞技術路徑展開。此後,資本運作拉開各家差距。石沙沉澱後,大浪淘沙的定律緩緩呈現。

當時的心臟支架市場,技術正從傳統的裸支架轉移到的藥物支架,後者可細分爲雷帕黴素和紫杉醇等兩種。國產廠家瞄準這個趨勢,卯足勁加快研發。很快,微創醫療成功獲批雷帕黴素種類。

在業內,蒲忠傑以勤奮和實用主義著稱。勤奮指他呆在研發實驗室的時間較長,實用主義是他對市場的判斷,時常調整管線。微創醫療成功後,樂普醫療或感受到壓力,加緊研發進程。2005年,公司終於拿到藥物支架的註冊證,在市場中有了立足底氣。

然而,國產廠商的現實問題是,技術突破只是第一步,進口品牌在三甲醫院有着強勢的渠道話語權,民企的攻城略地下沉到基層。蒲忠傑曾形容自己是農民,留學美國是插幾年洋隊,回來還是下地幹活。那個年代,民企通過“接地氣”打開一片天地,2007年三大國產廠商的藥物支架市佔率合計約75%。

市場的競爭就是一場馬拉松;準備充分時,就跑兩步;市場爆發時,就躍個臺階。之後,各家廠商藉助資本市場,跑出不一樣的躍升路線。2009年和2010年,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分別在深交所、港交所上市;吉威醫療由威高集團投資,之後被出售給藍帆醫療並由其控股。

不同的資本路徑,決定了後來幾家的命運。2015年以後,醫療器械市場風雲突變。集採直指高毛利的心臟支架,但資本環境打開一扇“分拆上市”的窗。在積蓄力量的閃轉騰挪中,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從生存和競爭的維度,演繹出分拆大戲。

截至目前,樂普醫療已拆分心泰醫療、樂普生物上市,早前也有意拆分樂普診斷,但隨後終止。心泰醫療是公司2008年收購的資產,主營產品爲封堵器。2013年起,公司收購兩家仿製藥企切入藥品賽道,並於2018年收購創新藥企佈局PD-1、PD-L1,相關資產注入樂普生物後於2022年上市。

微創醫療方面,目前已拆分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微電生理,2023年還有意拆分微創心律,但之後沒有下文。

大鯨成型,醫療器械界出現樂普系和微創系。兩者之異曲同工,在於分拆上市的長袖善舞,差異是樂普橫跨多個板塊,微創聚焦器械的細分賽道。截至6月21日,樂普系、微創系的市值分別約380億元、500億元。膨脹過後,危機來襲。

波譎雲詭下的定力

從器械廠家到資本玩家,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的“急火猛攻”逐漸產生質疑聲音。市場有聲音認爲,醫療業的“本”是投入更大的研發和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資本運作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末”。本末倒置,就會得不償失。

3月,發佈業績的微創醫療站上風口浪尖。今年內,該企業須償還兩筆債務合計超50億元,其2023年營收約70億元,淨虧損超45億元,爲了籌資已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預計將獲得超20億元的信貸支持。

微創醫療的創始人常兆華,與蒲忠傑同爲留美學生,也同樣於1998年前後回國創業。兩人的人生路徑,交叉向前又略有差異。微創系的流動性問題暴露後,市場在等待樂普醫療的業績。

2023年,樂普醫療營業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爲79.8億元、12.58億元,各自同比下降24.78%、42.91%。業績下滑,與報告期內因疫情政策調整的體外診斷業務有關。剔除相關業務,醫療器械的板塊營收同比增長6.7%。

業績的疲軟,讓市場重新審視樂普醫療的戰略。有聲音認爲,國內廠商不能依靠資本融資找方向,而是要構建護城河。眼下醫療器械的外部環境波譎雲詭,但公司展現出一定的定力,計劃產品多樣化和繼續拆分,夯實長期生存力。

向內的產品佈局,公司在藥品板塊重點研發抗癌藥,並豐富消費醫療條線,如司美格魯肽、肉毒素、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器械方面,在臨床產品的基礎上,引入血糖儀、水光針、OK鏡等大衆消費。

向外的資本運作,公司使用如出一轍的方式。2023年4月,公司向秉琨醫療注入天地和協、普匯醫療、普潤醫療等多項資產;6月和三家外部機構對秉琨醫療增資,整體估值12億元;7月公告擬拆分秉琨醫療至深交所上市。截至目前,秉琨醫療處於上市輔導中。

或許,醫療器械的紛繁複雜還將持續數年。要過萬重山,樂普醫療未來還要面臨很多變數。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更漫長,也充滿價值。(思維財經出品)■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