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销售费用居高难下 、研发费用原地踏步,孙飘扬治下的恒瑞医药会被百济神州超越吗?

銷售費用居高難下 、研發費用原地踏步,孫飄揚治下的恒瑞醫藥會被百濟神州超越嗎?

博望財經 ·  06/25 08:5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吳理想

來源|博望財經

近日,美國《製藥經理人》雜誌發佈了2024年全球製藥企業TOP50榜單,恒瑞醫藥再次上榜。自2019年以來,公司已連續六年進入該榜單。今年榜單披露的數據顯示,恒瑞醫藥2023年研發投入仍然位居上榜中國藥企首位。

2024年恰好是恒瑞醫藥成立的第54年,作爲從生產紫藥水起家做到國內市值最大的製藥企業,目前也在面臨着如何成功從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型的過程之中;畢竟近幾年在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大紅大紫後,創新藥出海成爲國內藥企提升利潤空間的最好之路。但恒瑞在狂燒錢的創新藥領域並不具備身位優勢。

從業績層面看,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8.2億元,同比增長7.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3.02億元,同比增長10.14%。同時,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9.9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69億元,分別增長9.2%、10.48%。但表面的數字增長背後,研發費用無增長、銷售費用畸高的問題日益突出。

同時,公司長期賴以維繫的仿製藥收入滑坡;但在創新藥領域,衆所周知的龍頭已經變成了百濟神州,接下來孫飄揚會帶領恒瑞醫藥如何突圍呢?

恒瑞醫藥年內下跌約11.5%

“雙艾”組合出海受挫成爲主因之一

截至6月21日收盤,恒瑞醫藥股價收於40.29元/股,今年內股價下跌超10%,特別是5月以來連續下跌,爲何基本面的亮點不被投資者認可呢?熟悉醫藥行業的人都知道,恒瑞醫藥成名是因爲在圈內做仿製藥起家,憑藉先發優勢領先同行,但這樣的邏輯在如今的創新藥大潮下已經經不起推敲,百濟神州自帶的全球化光環引領一衆創新藥企競相出海。

客觀來說,百濟神州的模式並非孫飄揚的恒瑞能輕易效仿,其是自帶項目的海歸科學家+風投+CRO模式,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施一公齊名的TOP級科學家創始人再加高瓴等資本陪跑全程,得天獨厚的基因無人能及。至於恒瑞醫藥,該公司是從仿製藥起家的佼佼者,以仿促創從而最終進軍世界級藥企,這也是內地大多數傳統型藥企所必須要走的道路。

然而,恒瑞醫藥在這樣的轉型中並不成功。單純從業績角度來看,截至報告期末,恒瑞醫藥已在國內獲批上市15款1類創新藥、4款2類新藥,涉及抗腫瘤、鎮痛麻醉、代謝性疾病、感染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但是,在當前創新藥國際化大潮湧動下,恒瑞醫藥的出海道路並不平坦,這尤其體現爲公司在最爲內卷的PD-1/L1賽道上受挫。

實際在去年的減肥藥走紅之前,創新藥爆紅的領域就集中在PD-1領域 ,在原本的國內競爭中,恒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是衝在前列的排頭兵;但如今已被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等公司的產品所超越。

或許也是基於此,恒瑞醫藥順應國際化潮流尋求出海,公司所選擇的就是卡瑞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的組合方式( “雙艾”組合),公司於2023年8月向FDA提交了上市申請,主要用於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患者的一線治療。在早期因經驗不足交了不菲的學費後,今年的二季度終於有好消息傳來。

5月16日,恒瑞醫藥公告以6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GLP-1系列管線打包出售給由美國風投創建的某家公司,這場BD的總規模讓醫藥產業圈中的所有人士爲之側目。尤其是除了首付款外,恒瑞醫藥還能獲得該公司將近20%的股份,從而參與後續的分成。

但誰也未曾想,一天後的5月17日,就傳來了PD-1聯合療法延遲在美上市的消息。對此,恒瑞方面稱將積極與FDA保持密切溝通,並儘快重新提交上市申請;但問題在於,這樣的進程延誤可能帶來連帶的麻煩。“雙艾”組合在美上市不順,可能讓恒瑞與Elevar Therapeutics的許可(金麒麟分析師)協議充滿了不確定性。

根據筆者查閱,2023年10月,恒瑞醫藥與Elevar Therapeutics達成許可協議,需要卡瑞利珠單抗在進入商業銷售階段以後,Elevar Therapeutics才會支付後續6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款,並在超過一定累計淨銷售額後額外付款,Elevar Therapeutics還將向恒瑞醫藥支付達到實際年淨銷售額20.5%的銷售提成。

此外,本月初,有坊間消息稱公司收到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即FDA)的483表格,對此公司方面對媒體公開回復,此次FDA檢查涉及公司連雲港地區一處製劑生產場地。公司針對檢查提出的缺陷,已經遞交了整改答覆和完成情況跟蹤報告,同時與FDA保持積極溝通。

若從整體來看,出海的營收成績一直是恒瑞醫藥的短板,2023年,恒瑞醫藥的海外營收創下近 5年內新低,只有6.17億元,同比下滑20.93%。若拉長時間看近五年,該公司海外營收一直在6~7億元的區間徘徊,佔總營收比重也從未超過5%。

研發費用增速緩慢、銷售費用居高不下

恒瑞醫藥雙費的此消彼漲一直是焦點

相比海外營收,某種程度上在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型的過度期,恒瑞醫藥的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變化情況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在去年年報披露創新藥收入首破百億大關後,該公司研發費用幾乎沒有增長、巨額銷售費用蠶食利潤的問題也浮出了水面。

年報顯示,恒瑞醫藥的銷售費用爲75.77億元,同比增長3.12%。而在75.77億元的銷售費用當中,恒瑞醫藥有超過一半用於學術推廣、創新藥專業化平台建設等市場費用。對比分析,2023年恒瑞醫藥的研發費用49.54億元,同比2022年僅增長1.38%。

簡單的相減可以得出,恒瑞醫藥花在銷售上的錢比花在研發上的錢多了大約26億元。如果拉長時間對比2022年的數據,前年在研發費用一項中,恒瑞醫藥業績中所報出的數據是48.87億元,年度的漲幅僅僅約爲1.37%。

但另一項對比引發思考,在A股上市藥企2023年的銷售費用居前者中,恒瑞醫藥的75.77億元排在第三位,近幾年國際化視野進展迅猛的百濟神州,其報出的這一數值不過是73.04億元,或許意味着後者的營銷費用更爲花在了刀刃上。

更爲潛在的焦慮是,在百濟神州的窮追猛打下,恒瑞醫藥的“醫藥一哥”地位很有可能不保了。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時,兩家公司的總營收相差256.1億元;但對比2024年一季報的數據,兩者的總營收僅僅相差6.39億元了。這一次,孫飄揚還能妙手回春嗎?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