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国AI大模型密集“出海”|聚焦

中國AI大模型密集“出海”|聚焦

財聯社 ·  06/23 16:44

①國內AI正在“出海”,月之暗面被曝進軍海外市場,而更早出海的另一國內頭部大模型公司MiniMax,則已經實現了初步的市場佔領。 ②如何靠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實現自我造血,無疑是擺在一衆AI2.0時期的創業企業面前最緊迫的任務。

《科創板日報》6月23日訊(記者 敖瑾)中國AI大模型正在“出海”。

據海外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月之暗面正在爲進軍美國市場做準備,該公司正致力開發近期在美推出的產品,包括一款AI角色扮演聊天應用程序,以及音樂視頻生成器。

《科創板日報》記者在日前舉行的2024華爲雲中企出海全球峯會上亦注意到,包括出門問問、萬興科技以及合合信息等成熟企業,也將其AIGC應用作爲了出海業務展示的重點。其中,出門問問方面表示,早在2022年公司就啓動了AIGC出海,上線了海外版AI配音軟件DupDub。

還有一些創業團隊則直接在海外起家。如成立於深圳、後遷至美國的AI視頻生成企業HeyGen。其此前在國內的主體詩云科技,曾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獲得了來自真格基金、紅杉中國種子基金、IDG資本等知名機構的出資。

大模型創企商業落地走向分化

面對記者對其進軍美國市場的求證,月之暗面僅表示“沒有計劃”。

而在了解月之暗面的一級市場投資人士看來,該公司有發展海外業務的強烈動機。“創始團隊對to B業務沒有興趣,而要做to C,目前海外市場更加活躍,用戶的付費意願更強。”

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月之暗面專注to C,稱“現在最高優先級的任務是在C端找到產品、技術以及市場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楊植麟前次創業項目循環智能,卻是一家重度to B的公司。

更早出海的另一國內頭部大模型公司MiniMax,其to C業務則已經實現了初步的市場佔領。該公司在2023年6月上線了主打海外的AI虛擬人物聊天軟件Talkie。據公開的產品數據,Talkie從上線以來累計下載近1400萬次,總營收近83萬美元。

有了解互聯網出海業務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儘管Talkie目前已經達到了百萬日活,實現了一定規模的營收,但對比業務所需要的投入,距離盈利可能還有較遠的距離。“一方面是算力成本,另一方面是吸引用戶的營銷成本。從經驗來看,在第一梯隊國家的單用戶成本,可能是每個用戶實際消費的3倍。”

上述一級市場投資人士亦直言,從其目前了解的行業和各家項目情況來看,“國內幾家頭部大模型初創公司,除了智譜的商業模式勉強算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他幾家目前商業化都面臨一些困難。”

智譜AI CEO張鵬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了公司的四種商業化模式,包括API調用模式及軟硬件結合一體機方案等。總體而言,智譜AI更側重於to B業務,且當前階段面向的客戶群體更多是央國企及政府。

張鵬表示,智譜AI目前也在佈局海外業務,目標客戶包括進入中國的國際性企業,以及中國的出海企業。“需要保持跟政府的溝通、保持跟監管部門的溝通、保持跟各行各業的企業溝通,這是我們要做的這樣一個事情。”

而無論是前段時間的輪番降價還是積極捲動海外市場,指向的都是大模型廠商當前階段對商業化焦慮。有接近大模型廠商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大模型訓練月投入成本就達到千萬元量級,“不盡快找到可以承託這樣量級成本的商業化方案,項目燒錢運營的現狀很難持續。”

那邊廂,Open AI商業化也在提速。近日有消息曝光,Open AI過去6個月的年化營收翻倍,達至34億美元。

AI超級應用,機會在哪裏?

對於國內AI創企走向海外市場的背後原因,多名受訪的行業人士均提到了以下三點:“一是全球市場空間是國內市場的幾倍,有些公司的估值已經無法單用中國市場講故事了;二是AIGC爲創造性產品,海外無論是to B還是to C用戶,其創造性和付費意願可能把國內更強;三是海外監管相對寬鬆,比如在海外做社交陪伴產品,面臨的監管風險比較小。”

MiniMax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虛擬聊天應用Glow,可以說是海外版Talkie的國內前身。但Glow僅運營了1年多的時間,就因爲涉及隱私和敏感內容問題,最後下架。

而靠海外用戶更習慣的訂閱制,一些AIGC初創團隊獲得了規模不小的營收。AI視頻生成工具Opus Clips是其中之一,據其在公司主頁上的描述,Opus Clips僅在上線4個月後,就實現了4百萬美元的年化營收。有信息顯示,Opus Clips的聯創兼首席執行官爲趙洋,其此前還曾聯合創立再惠科技。

數字人視頻生成初創公司HeyGen,也是在海外市場迅速實現營收的例子。據公司創始人、CEO徐卓在去年11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彼時公司營收已經達到18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HeyGen在徹底出海之前,曾註冊了國內實體詩云科技,但該實體不久後就變爲了註銷狀態。而有知情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HeyGen的徹底出海,與其此前在國內遭遇惡性競爭、被競對打壓有很大關係。

不過,有關注AI領域的一級市場投資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這些AIGC創企的營收規模仍在“小生意”範疇,養活小而美的獨立開發者團隊或許足夠,但對於規模更大的AI創企來說,則仍需要更大的業務版圖,實現可持續發展。“海外付費環境是更好,但值多少錢就另說了。”

今年3月以來,由於支出和收入的巨大差距,海外多個明星AI初創項目已傳出因財務壓力而遭受重創的消息。日前剛宣佈獲得投資團體注資的Stability AI,此前就相繼被曝出CEO辭職、虧損嚴重、拖欠賬款近1億美元等一系列負面消息,明星公司運營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如今,宣佈收穫新融資並任命了新CEO,Stability AI或許還能靠融資款再續命一段時間。但如何靠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實現自我造血,無疑是擺在Stability AI以及一衆AI2.0時期的創業企業面前最緊迫的任務。

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在尋找能實現這一目標的應用機會。上述一級市場投資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在把國內市場所有AI公司都基本了解一遍之後,其認爲多模態裏的3D生成或許能在國內跑出機會。“3D AI在國內技術不落後於海外,且這塊不是特別吃算力。”

《科創板日報》記者還獲悉,另有投資人士則定期前往硅谷,在那裏尋找有望跑出的中國創業團隊。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