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大周期向上共振,全球造船头部企业优势凸显!三大举措优化订单结构,两路资金爆买20亿元,险资力挺,拐点已至获机构一致看好

大週期向上共振,全球造船頭部企業優勢凸顯!三大舉措優化訂單結構,兩路資金爆買20億元,險資力挺,拐點已至獲機構一致看好

證券時報網 ·  06/21 13:52

6月18日,中國船舶(600150)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在上海船舶大廈舉行,大會由董事長盛紀綱主持,會議以現場投票和網絡投票相結合的方式,對2023年度董事會報告等5項議案進行了表決;全部議案均以99.9%以上的贊成率審議通過,其中現場表決的22.55億股更是達到了5個100%的贊成率,爲歷年之最,體現了廣大股東對中國船舶股份的認可。

三大舉措優化訂單結構,提升盈利能力

股東大會上,公司董事長盛紀綱立足公司目前訂單情況,展望未來市場,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就股東關注的“在手訂單爆滿,排期已至2027年底,公司如何在保證交付的前提下接更多訂單,優化訂單結構,提升盈利能力”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經營承接上,中國船舶將更好把握中高端、綠色船型更新及細分船型市場輪動的訂單需求,重點瞄準大型LNG船、雙燃料大型集裝箱船、油輪、豪華客滾船、極地運輸船、汽車運輸船等中高端產品領域,持續推進甲醇燃料、氨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捕獲低碳替代解決方案船型開發和承接,進一步優化訂單結構。

在提升盈利能力上,公司要充分把握當下“船價、匯率、鋼材”三疊加的友好環境,全力將近年來上漲的船價轉化爲看得見的利潤。結合近年來新接的批量化船舶訂單情況,公司聚焦“搶塢期、保船期”。

並表示,公司將適量保持船位彈性,不僅要接“大訂單”,還要接到“好訂單”。

新一輪生產經營熱潮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今年1—3月,全國造船完工量123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7%;新接訂單量241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9.0%。船舶板塊龍頭股中國船舶目前在手訂單飽滿,排期已至2027年年底,部分已到2028年。目前,中國船舶正開啓新一輪生產經營熱潮。

據中國船舶集團消息,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聯合中船貿易與德國Peter Dhle公司簽訂4艘14000TEU大型集裝箱船建造合同。該批訂單簽約,標誌着滬東中華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經營承接任務。

6月16日,外高橋造船聯合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爲加拿大Seaspan公司建造的第六和第七艘7000TEU集裝箱船“磐石(ONE RELIABILITY)”輪和“美譽(ONE REPUTATION)”輪完成命名。同日,“磐石”輪與“德翔·迪拜”輪順利簽字交付。

6月6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外高橋造船公司聯合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與德翔海運有限公司正式簽署2艘14000TEU甲醇燃料預留大型集裝箱船、2艘7000TEU中型集裝箱船建造合同。同日,外高橋造船爲該船東建造的7000TEU集裝箱船“TS DUBAI”(“德翔·迪拜”)號正式命名。

全球龍頭優勢凸顯

在全球製造業復甦的背景下,伴隨巴以衝突、紅海事件影響力的持續擴散,全球航運需求缺口仍將存在。隨着脫碳進程不斷加速,未來有望多船型輪動推動造船業景氣度繼續上行。

截至6月20日,中信船舶製造指數今年以來累計上漲16.49%,大幅跑贏大盤,中國船舶累計漲超30%。長江證券表示,中國造船在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我國在高附加值船型領域的份額增加,全球船型中新燃料船型佔比提升,共同驅動船舶板塊盈利能力上限有望超越上一輪週期高點;並表示中國船舶與大週期向上共振,全球龍頭優勢凸顯。

2023年中國船舶實現營業收入748.39億元,同比增長25.81%,超額完成年度生產經營目標。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扣非利潤由負轉正,今年一季度持續改善,實現淨利潤爲4.01億元,同比增長821.12%。同時,也注意到公司一季度業績增速居於行業首位。

目前,公司2021年前相對低價船訂單正處於逐漸交付出清過程之中。2024年隨着低價船訂單逐步出清,主要原材料價格趨於穩定,公司完工民品船舶毛利率預計將會改善。

資金加速佈局獲機構一致看好

據數據寶統計,截至6月20日,年內資金加速佈局中國船舶,其中北向資金加倉中國船舶超16億元,融資客則淨買入超4億元。資金青睞度在整個申萬船舶製造行業排名第一。

除北上資金增持外,一季度華夏上證50ETF增持1003.53萬股,合計持倉3729.62萬股;另外,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新進持有2534.98萬股。

長江證券、廣發證券、華福證券等多家機構密集發佈研報,看好中國船舶週期下的業績拐點,紛紛給出積極型評級。華福證券表示船舶週期持續保持景氣,公司作爲全球船舶建造龍頭深度受益,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