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阿里CEO个人投资的智驾公司,走了不一样的路

阿里CEO個人投資的智駕公司,走了不一樣的路

松果財經 ·  06/21 09:19

佑駕創新在去年8月和11月完成兩輪融資,在今年5月底遞表港交所,目前拿到了29家車企88款車型的量產訂單。自動駕駛賽道不缺明星,這些因素本不足以凸顯它的差異化。但是在招股書中,一條特殊的發展路線,卻讓佑駕創新顯得不太一樣——橫跨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車路協同的三位一體業務模式。

如果是在其他行業,佑駕創新多半要背上“貪多嚼不爛”的一口大鍋。但恰好在汽車行業,一體化一直是熱門話題,和經過驗證的理想技術地標:行泊一體、艙泊一體、艙駕一體,直到艙行泊全域融合,整車從電子電氣架構到軟件算法實現高度耦合的一體化,真正成爲一臺“智能機器”。歸根結底,這是對汽車智能化終局的一種思考。

目前,佑駕創新還只是分別涉獵駕、艙兩個領域。它是否會從業務模式的不同,轉向深入的一體化發展呢?

佑駕創新的發展“橫截面”

佑駕創新在2014年成立,創始人劉國清有華科和南洋理工背景,最初獲得阿里巴巴現任CEO吳泳銘的天使輪投資,後來還獲得了吳泳銘創建的元璟資本的投資。它的知名股東還包括四維圖新、蔚來資本、東方富海等。

相較於資本背景,有趣的還是業務模式。

首先,佑駕創新是一家典型的漸進式智駕企業,也就是從L0做起,在技術目標上一直覆蓋到L4級別的自動駕駛。

漸進式的好處已經被外界論述過太多,最大的兩個方面,一是有量產空間,可以投入實際使用,商業上的可行性比較明確;二是技術研發不是在搭建空中樓閣,從最低端的方案做起,慢慢積累量產經驗,對企業發展有實際價值——不是說高階智駕方案就沒有價值,而是因爲高階方案量產成謎,沒有大規模工程化的經歷,很難真正應對量產場景裏才會出現的那些問題。反過來,從L0開始,基本每一個研發立項和方案打磨都是和實際應用環境結合的,不管是做性能提升還是降本設計,心裏的底絕對要踏實很多。

所以,相比那些從高維被迫降維而不食人間煙火的供應商,漸進式路線下的佑駕創新成長非常快。2018年首次前裝量產,2021年、2022年、2023年的營收分別達到1.75億元、2.79億元、4.76億元,形成了量產效應下的複利效應。其中,智駕解決方案逐步形成了iSafety,iPilot和iRobo系列三大矩陣產品。分別着眼高性價比入門智駕、高階智駕和特定場景下的全自動駕駛——比如和文遠知行等公司形成產品交集的園區Robobus。

另外,佑駕創新的資本市場價值提升也受到了這個成長路徑的推動。2015年至2023年,佑駕創新每年均有1-3輪融資。天眼查數據顯示,佑駕創新自成立起總共完成12輪融資。投資人慧眼識珠,而佑駕創新簡直就是一塊半露在地面的金礦。

但是,即便如此,佑駕創新也只做到了足夠好,還缺了一點“抓眼”的部分。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和車路協同業務的加入,彌補了這一點。

車路協同無需多言,主要是瞄準未來的整體智能生態。座艙監控系統(IMS)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視覺干涉駕駛員潛在風險行爲,同時還能學習駕駛員和乘客在車上的習慣,給個性化服務鋪路。車內的智能化,重點之一就在座艙。而車內的智能化和車外的智能化(智駕)結合起來,才算達到了智能車概念的大圓滿。

漸進式路線+三位一體業務模式,證明了佑駕創新不是以單一產品爲錨的普通智駕公司,而是對行業發展路線有着自己的理解。儘管目前,其智能座艙僅佔有較小的收入比例,但考慮到行業越來越重視智能車整體概念的發展,佑駕創新或許正在迎來新機會。

進軍智能時代,先遞一張名片

佑駕創新是非常典型的新興科技公司,這是一張給人印象良好的“名片”:

·研發方面非常給力,不吝支出。2021年到2023年的研發支出分別爲8220.1萬元、1.39億元和1.50億元。

·從吸引新興客戶群到拿到自己的穩定客戶。截至統計時,佑駕創新已與29家整車廠就88款車型進行量產,前五大客戶收入佔比從2021年的78%下降到2023年的37%。截至去年底,它與五大客戶的業務關係已維持一到四年,國內排名前十的主機廠中有七家是佑駕創新的客戶。

·一開始便着眼市場多元化發展。佑駕創新已與一家隸屬於全球知名整車廠的汽車軟件公司建立定點合作,並與一家高階汽車產品和系統的國際供應商建立合作共同服務歐洲市場。

同時擁有智駕和座艙業務,也更會讓人另眼相看。就像德賽西威,不知道多少智駕和座艙領域的供應商羨慕這個橫跨雙領域的巨頭。當然,即便所謂跨域融合和一體化的吸引力再強,也不意味着創業公司一定要往這個方面考慮,生存才是第一法則,進化可以留給未來。

不過,從一些基礎原理出發,像佑駕創新一樣業務基礎已經比較紮實的新興公司,確實有更多能力探索智能化的終局。

其一,是對智能化及其落地的理解。如果是智駕跨座艙,或者座艙跨智駕,這些企業必然是爲了涉足更大的產業機會——由於垂直領域發展階段的不同,座艙目前的市場反而比智駕更容易站上高處。要實現跨界,需要足夠的探索。

佑駕創新不但有探索,它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性價比還很高,平均單價只有330元。目前業績受限,主要是還沒有形成足夠大的規模效應。但無論如何它都同時擁有智駕和座艙的智能化開發經驗,產業邊界不管怎麼重塑,佑駕創新跟上形勢的能力都很強。

在招股書中,它這樣寫道:“我們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在主流SoC平台中的各種CPU和NPU架構具有高度可移植性。因此,我們的解決方案能夠與主流SoC平台靈活兼容,並應用到艙內系統或由整車廠爲汽車信息娛樂系統設計的駕駛艙域控制器中,從而爲整車廠客戶及我們自身均實現高推理效率和低移植成本。”由於佑駕創新掌握全棧自研和軟硬件一體化設計能力,它將在探索業務邊界時具備更大能動性。

其二,則是在行業合作實踐中的工程化經驗。簡而言之,一個好的供應商除了技術能力、性價比等方面的領先,還要和客戶具備深度溝通的能力,能讓方案有效量產。

理論上,不管是智駕還是智能座艙,或者二者融合,客戶都會希望方案能儘可能實現降本。畢竟,在當前行業價格戰不止不休的環境中,單純談技術好壞和前景無法支撐主機廠穩住市場根腳,最好是供應商經驗豐富、意識領先、產品也能打,而且執行力還強,在順暢的溝通中把方案送上車、成本降下來。這時候,佑駕創新的量產經驗就成了寶貴的敲門磚。

對當前的智能車賽道來說,機會和壓力都很大。但當一家公司的底層能力足夠紮實時,它就不會迷茫於行業的風雲變幻中。對全面發展的佑駕創新來說,不管未來走向何處,似乎還是機遇更明確一些。

來源:松果財經

原文標題 : 阿里CEO個人投資的智駕公司,走了不一樣的路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