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股价接连跑输行业,李宁怎么又掉队了?

股價接連跑輸行業,李寧怎麼又掉隊了?

讀懂財經 ·  06/20 19:46

在國內運動鞋服行業集體喜迎股價回暖的2024年, 李寧 卻有些落寞。

年初至今,其它港股三大運動品牌, 361度 漲超23.7%,特步漲了11.9%,安踏漲了6.6%。唯獨李寧不合群,跌了12.9%。而且這還是李寧2023年大跌7成,跌幅遠超其他競對的結果。

看業績表現,李寧跑輸行業不虧,2023年李寧不僅營收增速墊底,淨利潤更是大跌21.6%,是四大運動品牌中淨利潤唯一下滑的企業。

很多人把李寧的業績下滑調侃爲“以前沒錢穿李寧,現在沒錢穿李寧”。說白了就是定價提升幅度遠超其溢價權。但其他品牌也或多或少存在這個問題。李寧掉隊是運動潮流轉向、渠道危機爆發等一系列利空 綜合 爆發的結果。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優勢變小,劣勢變大。籃球鞋是李寧的強勢品類,但國內籃球運動關注度走低,籃球鞋銷量萎縮嚴重。而在防曬衣、衝鋒衣等戶外品類的增量市場上,李寧做得不及競對。

2、渠道危機大於行業。同行改經銷爲直營後,李寧重心仍是經銷。產品動銷好時,經銷商渠願意多備貨會放大業績。但貨不好賣時,經銷商庫存就會形成堰塞湖,前期放大的業績就變成了被透支的業績,且高企的渠道庫存還使李寧出現了“竄貨亂價”的問題。

3、管理能力制約天花板。李寧上市20多年,業務多次大起大落,根源在於缺戰略定位,業務反覆橫跳。新嘗試不成便被快速否定,然後換CEO,過渡到下一個戰略定位,最終使李寧總是出現業務進退失據。

/ 01 /

運動潮流的風向變了

靠着國潮煥發第二春的李寧又掉隊了。整個2023年,李寧不僅營收增速墊底,其淨利潤更是大跌21.6%,是港股四大運動品牌淨利潤唯一下滑的企業。

很多人將李寧的業績下滑歸結到售價一路上漲後,定價提升幅度遠超其溢價權,導致 消費者 望而卻步。有這個因素,但不是核心原因,國內品牌定價不都是水漲船高了嗎?能讓李寧顯著跑輸行業的直接原因是它的優勢品類開始不流行了,新流行的增量市場品類,它又沒做好。

籃球鞋是李寧的最大的優勢品類,爲了搶籃球鞋的市場,李寧花大力氣簽下了韋德、巴特勒等NBA頂級球星,論簽約的球星成色,國內很少有品牌強的過它。錢沒有白花,李寧在籃球鞋市場上有極高的市佔率,今年1月,李寧籃球鞋市場份額是20.2%,安踏只有6.3%。

但李寧無法預料的是,由於國家隊大賽屢次發揮不佳,國內聯賽運營存在感越來越弱,籃球在國內關注度開始降低,影響了周邊產品銷售,籃球鞋也被牽連。根據招商紡服的數據,今年3月份,阿里系平台運動鞋銷量同比增長1%,跑步鞋增長2%,唯獨籃球鞋同比下跌24%。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2023年下半年李寧鞋類營收環比下降21.84%。

籃球鞋高光時刻不在後,戶外運動興起,以防曬衣、衝鋒衣、運動文胸、瑜伽褲等代表的戶外服飾成爲了運動品牌最大的增量市場。

但李寧在新增量市場中並沒有存在感,包括迪桑特、科隆在內的戶外品牌已經爲安踏貢獻了約69.5億元的營收,這一塊李寧還是空白。

李寧新品類開拓不佳也不難理解。與安踏的多品牌覆蓋不同細分市場不同,李寧堅定地確立“單品牌”戰略,用李寧一個品牌同時做大衆與高端,同時涉足專業運動與時尚運動。

但問題是用戶在細分市場更注重圈層價值,一個什麼都覆蓋的大衆品牌很難在新領域擊敗專業品牌,獲得消費者認可。這就好比lululemon的瑜伽褲做得再出色,也很難在男裝領域取得大成就。

流行品類的更迭對李寧已經足夠棘手,但它最大的麻煩還不止於此,其渠道危機的解決也刻不容緩。

/ 02 /

渠道危機遠超競對

李寧身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如果從業績數據看,李寧的庫存在行業最健康。2023年,李寧庫存週轉天數是62天,同期安踏是121天,特步是88天,361度是91天。李寧是同行裏的妥妥的尖子生。

但現實的場景卻是,李寧的存貨危機又幾乎是業內最嚴重的,在去年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李寧高層都已經將庫存過剩造成的“竄貨亂價”問題搬上了檯面。

業績數據與業務現象相悖,是因爲李寧和競對的經營模式的不同。在同行們都在高舉DTC大旗,紛紛改經銷爲直營,而李寧的渠道重心仍然是經銷。2023年,李寧DTC直營渠道收入佔比只有25%,而安踏已經來到56%。李寧的快速週轉正是因爲它龐雜的經銷網絡幫它消化了庫存。

在產品動銷好的時候,經銷模式倒也無可厚非。產品賣得好,經銷商也願意備更多的貨,會放大李寧的業績。但一旦貨賣不動了,經銷商的庫存就會形成堰塞湖,前期放大的業績到這會就變成了被透支的業績,同時因爲貨都壓在渠道上,經銷商爲了回款,也助漲了“竄貨亂價”的問題。

現在就到了李寧經銷模式還賬的時候,由於經銷模式佔比高,李寧的渠道庫存要遠高於行業,這使它在行業下行時,要比競對遇到更大的困難。比如,2023年安踏、特步的庫存週轉天數環比2023上半年都有向好趨勢,但同期李寧增加了近6天,這說明經銷商正消耗手裏的貨,減少了對李寧的進貨。李寧23年下半年營收也環比下降3.14%,是近年首次環比下滑。

更嚴重的問題還是渠道危機正在破壞李寧的價格體系。某些經銷商爲了快速還款,給到的價格價格比李寧直銷渠道和電商還要低,打亂了銷售端的價格平衡。例如,一雙鞋的官方標價是1500元,而渠道商打折後可能只需700元左右。

這也給李寧埋下了潛在隱患,當消費者對標價減半的商品習以爲常,誰還會爲商場專櫃和旗艦店裏的正價商品買單?

眼下雖然整個消費大環境不友好,但其它運動品牌靠直營佔比高的優勢至少能進退自如的控制庫存,避免歷史上渠道危機的爆發,但李寧受困經銷模式,渠道庫存就像個黑盒,它的風險在行業下行期,就顯得要比競對大多了。

/ 03 /

爲什麼李寧總是起起落落?

李寧上市近20年,發展總是起起落落。

2009年,李寧超過阿迪達斯成爲中國市場第二;2018年,搭上了國潮的快車,“中國李寧”爆火,李寧營收首破百億;三年後,李寧的淨利潤翻倍,超過了40億元。而時機弄人,李寧似乎又免不了在巔峯過後急速降落:2010的業績高光成了2011年低谷的前奏;如今李寧再失速,當初令人興奮的國潮又成了罪魁禍首。

往事爲何一遍遍重演?李寧曾在接受採訪時反思過公司在組織管理上的混亂,“在衆人眼裏,李寧就是一個有病亂投醫的主,結果各路神仙齊登場,把這裏當成了各種項目、各種理念的試驗田”。

說白就是,就是李寧戰略搖擺不定,業務總是反覆橫跳。彷徨的李寧經常陷入一個怪圈:換CEO,同時換掉戰略定位,新的嘗試不成便被快速否定,然後過渡到下一個。

舉個例子,李寧其實是在安踏之前更早嘗試多品牌進行高端化升級的國內企業。2008年,李寧花10億與意大利Lotto簽下20年合約。而彼時的安踏正拿着上市募集的7億港元四處尋找國際品牌標的,FILA還在百麗手中深陷虧損泥潭。

但在價格上率先實現高端的李寧,經銷商並不買賬,訂貨數量下跌,再加上奧運後全行業出現庫存危機,李寧再次聚焦主品牌並放棄高端化,新CEO甚至明確表示,李寧不會試圖與耐克競爭,李寧的目標客戶是那些從農村遷入大城市的消費者。

且不說這轉向有些矯枉過正,就凡公司發展規律而言,戰略、業務調整的成效大多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的,長期堅守自身定位的企業往往更可能在正確的時機獲得回報。即使強如英偉達,也是在堅守遊戲顯卡20多年後才抓住AI機遇從英特爾的小弟晉升爲新股王。

回到李寧,如果當初堅守多品牌和高端化,並沒有反覆橫跳,它與安踏一哥之爭的勝負也猶未可知。但如今的結果是,李寧在反覆試錯後,業務多次陷入了大起大落的怪圈,與安踏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李寧的起起落落也印證了,在行業整體繁榮時期,貝塔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一切皆有可能,但在日益激烈的賽道里,競爭戰略的進退失據,則註定了其經營發展不會一帆風順。

免責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讀懂財經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