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AI药企景泰科技成港股18C第一股,特专科技成新兴赛道、医药融资仍处低潮

AI藥企景泰科技成港股18C第一股,特專科技成新興賽道、醫藥融資仍處低潮

藍鯨財經 ·  06/18 17:24

藍鯨新聞6月18日訊(記者 屠俊)爲了吸引新興及創新行業公司赴港上市,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於2023年設立了《上市規則》第18C章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標準。近日,AI製藥企業晶泰科技(2228.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爲首家通過18C特專科技規則的上市公司。

2018年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以來,18A章上市規則助推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那麼第18C章上市規則與18A章有何差別?目前醫藥行業的融資環境如何?

快速擴展和高研發投入階段,三年合計虧損達54.82億元

作爲首家通過18C的上市企業,晶泰科技成立於2015年,由三位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後學者溫書豪、馬健、賴力鵬聯合創立。業內普遍將其視爲“中國AI製藥第一股”。

晶泰科技是一家以量子物理、AI與機器人驅動創新的研發平台企業。目前,晶泰科技業務主要包括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提供橫跨藥物發現及研究全過程中不同模塊的解決方案)及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主要包括固態研發服務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

招股書資料顯示,晶泰科技的兩項業務發展齊頭並進。2023年,藥物發現解決方案的收入佔比爲50.3%,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收入佔比爲49.7%。

不過,AI製藥行業研發投入高,大部分公司難以實現商業化,晶泰科技也不例外。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營收分別爲6279.90萬元、1.33億元、1.74億元;但目前還在持續虧損中,2021-2023年,虧損分別爲21.37億元、14.39億元、19.06億元,合計達54.82億元。

晶泰科技稱,該虧損主要是由於往績記錄期間產生大量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及其他金融負債,其次是由於研發開支、一般及行政開支、合約履行成本以及銷售及營銷開支所致。

經調整淨方面,2021-2023年,其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爲2.7億元、4.37億元和5.22億元。經調整淨利潤數據剔除了上市開支、可轉化可贖回優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以股份爲基礎的薪酬開支等一次性因素,更能反映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

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爲2.13億元、3.59億元、4.81億元,每一年的研發費用都遠超營業收入,分別佔到同年收入的338.5%、269.2%及275.6%,佔同年總經營開支的約52.4%、53.5%及49.8%。

總的來說,晶泰科技的財務狀況顯示出其在快速擴展和高研發投入階段的特徵。

而這也頗爲符合18C的上市標準,有業內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港交所《上市規則》設立第18C章設立特專科技新章節,主要針對從事新興及創新行業,需投入巨額資本及研發投資將產品商業化或擴大業務規模,需要花較長時間才可獲得可觀收益或實現盈利,但增長潛力甚高的企業。

對於本次IPO募資,晶泰科技將75%用於提升公司的研發及解決方案提供能力,15%用於提升公司在國內外的商業化能力,另有10%用於運營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特專科技成爲新興賽道,AI獲資本青睞

數據顯示,2018年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以來,308家新經濟公司成功上市,IPO融資金額9509億港元,佔港股IPO融資金額的65.2%。其中,自2018年4月份港股新規改革新增18A章以來,創新藥、罕見病治療、高科技醫療器械等領域的企業陸續赴港上市,港股市場生物科技板塊迎來大繁榮。

而此次晶泰科技依據的第18C章上市標準,屬於港交所的特殊上市標準,對於企業的行業屬性、營業記錄、預期市值、收益、研發、第三方投資方面都有一些特定要求。

18C章對特專科技可接納領域作出了劃分,主要包括五大行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及軟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以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沙利文捷利(深圳)雲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總監袁梅向藍鯨財經表示,18A政策面向生物科技領域的公司,除了行業屬性不一樣,這兩套標準對發行人的營業記錄、預期市值、第三方投資等多個方面也設置了不同的要求。

“18C和18A這兩類企業比較像的地方是都處於成長期,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發投入,有較強的融資需求。但相比起來,現在特專科技企業的融資環境會更好,尤其是AI相關的公司,仍然有很多資本在密切關注。”袁梅表示,“我們關注到,剛剛完成上市的‘港股18C第一股’就出現了不少外資的身影,包括歐美、中東、文萊的資金。”

從晶泰科技公佈的數據顯示,晶泰科技本次全球發售共計187373000股股份(在超額配售前),每股股份最終發售價爲5.28港元。公司於香港公開發售獲超額認購,接獲有效申請爲初步可供認購發售股份總數的約103倍。重新分配後,香港公開發售股份數目爲37475000股股份,佔全球發售股份數目的20%;國際配售最終股份數目(在重新分配後)爲149898000股股份,佔全球發售股份數目的80%。

此次發行吸引了近 80 家全球投資機構參與錨定投資,其中不乏來自歐美和中東的知名國際長線、醫療專項基金和對沖基金等,國際配售訂單認購 2.13 倍,這也是過去兩年規模5000萬美元以上的發行中,唯一超 100 倍 HKPO 認購的上市公司。

醫療健康板塊證券發行整體還未出現樂觀信號

不過,雖然作爲首家中國AI製藥公司成功上市,但香港股市醫療健康板塊證券發行方面,整體還未出現樂觀信號。

根據BFC Group數據顯示,2023年共計13家企業上市(其中7家爲依照18A新規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共募集金額101.6億港元。

2024年截至目前,共有4家企業上市(其中1家爲依照18A新規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數量落後去年同期42.9%,金額總數上落後去年同期58.8%。

上週無新增IPO。

2023年共計20家企業完成定增,共募資金額87.7億港元。2024年至今,有8家企業完成定增,目前數量落後去年同期38.5%,金額總數落後去年同期59.1%。

對於赴港IPO,袁梅向藍鯨財經表示,港股IPO的發行更具靈活性,上市後的再融資也很便捷。對很多公司而言,尤其是有出海需求的公司,港股IPO的吸引力很大。中國證監會4月份發佈的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也提到,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