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英伟达、黄仁勋是否够得上证券虚假陈述诉讼?美国高院决定审理一番

英偉達、黃仁勳是否夠得上證券虛假陳述訴訟?美國高院決定審理一番

財聯社 ·  06/18 00:56

①投資者們起訴英偉達在2017-2018年間,明知加密貨幣“挖礦”對公司業績影響非常大,但直到2018年底業績“暴雷”時才承認; ②這個投資者起訴英偉達的案件從2018年開始,一路打到美國高院,到今天還在爲“能不能進入實際訴訟程序”扯皮。

財聯社6月18日訊(編輯 史正丞)美國高院週一做出決定,同意審理一樁有關投資者起訴英偉達及管理層誤導市場的案件

這起案件也被視爲界定美股投資者追責上市公司及其高管“邊界在哪兒”的關鍵案件之一。

業績遺漏重要信息需要賠償麼?

要解釋這件事情,得從英偉達和比特幣的K線圖說起。

2017年底至2018年初期間,比特幣經歷了“半年十倍”和“兩個月腳踝斬”的瘋狂波動。而英偉達的股價則是等到2018年底業績明顯暴雷後才開始快速暴跌。英偉達現在是全球AI算力市場的龍頭老大,而在那個年代,算力經常與“加密貨幣挖礦”關聯在一起。由於加密貨幣暴漲暴跌、喜怒無常的特性,這種關聯某種程度上也不“光彩”。

(比特幣股價日線圖,來源:TradingView)
(比特幣股價日線圖,來源:TradingView)

本案原告、來自加州的投資者們主張稱,在2018年底股價暴跌前,英偉達公司以及CEO黃仁勳“蓄意”隱瞞了公司對幣圈“挖礦”的依賴程度。

根據美國高院官網刊出的文件,原告方陳述稱,英偉達的顯卡產品營收額在2017年創出新高,同時有多個報道也曾證實,英偉達和黃仁勳知道創紀錄的銷售額中,有相當大的部分來自於幣圈“礦場”。但在長達1年多的時間裏,黃仁勳一直否認“挖礦”活動驅動了公司的GPU銷售額增長,因爲他知道市場對這類銷售增長因素(由於幣圈劇烈的波動性)的看法頗爲負面。

原告方表示,到2018年晚些時候,隨着加密貨幣價格崩盤,“礦場”大量撤單引發英偉達GPU需求驟然下降,公司這才承認之前的創紀錄營收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挖礦”的需求——這也與之前的陳述相悖。

從歷史資料來看,在2018年11月英偉達業績“暴雷”時,黃仁勳將其歸咎於“加密貨幣宿醉”(crypto hangover)。此言一出,英偉達股價短短兩天暴跌近3成。

原告方表示,黃仁勳的那句話一說出來,分析師們馬上意識到公司推翻了此前的說法,即“挖礦”相關需求只佔到營收的一小部分。

令原告更加覺得“自己有理”的是,英偉達在2022年5月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達成了一項和解協議,在不同意或否認SEC指控的前提下,花費550萬美元和解了相關指控。

SEC在公告中表示,英偉達在2017年的連續兩份業績中,未能披露“挖礦”是遊戲顯卡業務顯著增長的重要原因,剝奪了投資者評估該公司在關鍵業務時的重要信息。SEC也明確表示,英偉達掌握的信息顯示,遊戲顯卡業務的增長很大程度上由“挖礦”推動,但公司未能在10-Q表中披露,而這種重要信息的遺漏是有誤導性的,會給投資者產生“遊戲顯卡業務沒有受到幣圈顯著影響”的印象

(來源:美國SEC)
(來源:美國SEC)

這個官司並不容易

原告方從2018年就開始打這個官司,直到今天美國最高法院受理此案,至今該國的司法體系還沒有對這項集體訴訟能否成立作出最終裁決

順便一提,把這個官司送進高院的正是英偉達。2021年時,一審法院撤銷了這一案件,不過後續美國第9巡迴上訴法院以2-1的投票推翻了下級法院的裁決,該院認爲,原告已經充分指控黃仁勳作出“虛假或誤導性陳述”,並且是“蓄意或魯莽地”如此爲之,所以本案應當進入審理階段。

隨後英偉達迅速入稟美國高院,聲稱二審法院的決定 “打開了通往濫訴和投機性訴訟的大門”。而對於虛假陳述的指控,英偉達辯稱原告引用的所有內容裏並沒有支撐控訴的“必要內部文件”,來證明公司CEO知道自己在發表誤導性聲明。

所以週一的結果也不能完全解讀爲英偉達的利空,畢竟美國高院的大法官們看來還是有興趣聽一聽英偉達的主張,再決定是否要推進這個案子。至少現在英偉達還有機會在進入集體訴訟前就掐掉整個案子。根據日程安排,這個案子會排進美國高院2024-2025年的審理計劃中,檔期最早從今年10月開始。

考慮到美國高院上週還同意審理Meta(臉書的母公司)涉嫌在“劍橋分析”事件中誤導投資者的訴訟,接下來一年裏美國高院對證券市場的映射仍在在持續增強。

編輯/Some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