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茅台凭什么不跌?

茅台憑什麼不跌?

格隆匯 ·  06/17 21:27

炒作的盡頭

big

big

在美股財富爆發的同時,A股卻正上演財富消失術。

6月才過半,股王茅台已蒸發超1343億元。

時間拉長至5月8日,茅台已累計下跌13%,市值蒸發3000億元。

持有茅台股票的人慘,囤茅台酒的人更慘。

據“今日酒價”數據,2024年飛天茅台(散)53度/500ml,17日的批發價已跌至2290元,比月初便宜了230塊錢。

而且,有一句話是大家都懂的:越跌越沒人買。

恐慌情緒中,茅台酒跌破2000大關,可能就是這個月的事。

此情此景,直接讓“擼茅黨”和黃牛們破防了。

這個月,有大量黃牛集體找參與百億補貼的電商索要賠償、開發票,聲稱“讓電商砸黃牛的碗,那我們就砸他們的鍋”。

更有甚者,不少黃牛正在大範圍跑路,收款不發貨的比比皆是。

說實話,這挺沒道理。賺了是自己能,虧了就賴別人。

擊鼓傳花的遊戲,憑什麼就你不能輸?

這年頭,房價這種捆綁銀行金融系統的價值體系都崩了,茅台這種純民間資本炒作的價值體系能有多硬?

經濟好的時候可以是錦上添花,經濟不好的時候只會是落井下石了。

毫無疑問,靠炒茅致富的黃牛,最近必然會死一批。

他們無關緊要,關鍵是,茅台本身,能撐多久。

01

營銷之王

要問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

要問營銷技術哪家強?中國貴州找茅台。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召開,貴州省選送本省白酒,以“貴州公署酒”的名義參展。

傳說,當時赴展者急中生智,佯裝失手,酒瓶掉在地上碎了,優雅細膩的醬香頓時瀰漫了整個會場,成爲博覽會上的明星。

因此,高級評審委員會直接授予茅台榮譽勳章金獎!

這個故事,大漲國人士氣,經常被茅台拿出來宣傳,甚至印在了酒瓶上。

但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先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獎項等級:頭等獎,大獎章;二等獎,榮譽獎;三等獎,金獎;四等獎,銀獎;五等獎,銅獎;安慰獎,口頭表揚。

當年,共有5款中國酒得到頭等獎:

直隸高粱酒,河南高粱酒,山西高粱汾酒,廣東果酒,張裕公司酒。

姑且不論當時參展的“貴州公署酒”是不是茅台,即便是,它當年獲得的也是四等獎銀獎。

這也是爲什麼,這些年張裕和汾酒非常不滿茅台總拿這玩意說事,因爲人家才是真正的頭獎。

較起真來,這可是宣傳是否規範。

big

早些年,茅台還曾吹噓自己是開國第一宴的國宴用酒,因此自稱“國酒茅台”。

但實際上,當時貴州還屬於國統區,開國宴擺了60多桌,用的是北京飯店儲存的汾酒。

1952年,中國專賣事業公司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共評出8大國家級名酒,包括1種黃酒、3種葡萄酒、4種白酒。

這四種白酒,就是圈內常說的“老四大”,即汾酒、瀘州老窖、茅台酒、西鳳酒。

此後,直到1989年最後一屆中國評酒會,茅台一直蟬聯名酒稱號。

尤其是1963年,茅台曾獲金質獎,這也是茅台歷史上的最高級別榮譽獎項。

不過,對這個大獎,茅台很少提及,反而更喜歡拿巴拿馬那個不入流的銀獎說事。

可能在它眼中,中國的金獎還比不上國外一個四等獎吧。

這跟今天許多賺愛國流量的大V挺像的。

big

1996年,茅台完成改制,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真正進入自由市場。

當時,五糧液的營收是茅台的3倍,市場認可度是最高的。

怎麼才能走出貴州,做大做強?

隨後的各種神操作,是早就茅台如今“金融屬性”的重要原因。

從2001年開始,茅台連續9次向國家申請“國酒”商標。

先不管能不能申請下來,它直接就在中央臺向全國人民講述:茅台的歷史、茅台的艱難、茅台和國家的關係。

我至今仍有印象,小時候每天新聞聯播開始前5秒鐘,總會準時響起“國酒茅台,爲您報時”。

這短短八個字,至少影響了3代人的思維,威力無比巨大。

就逼格上,茅台一下就和其它酒區別開了:汾酒是山西的,瀘州老窖、五糧液是四川的,而茅台是全中國的。

這其實跟當年的腦白金一個道理。

它就是敢說,天天說,說着說着,大家就信以爲真了。

big

市場認可度一旦建立起來,接下來的劇情顯而易見。

2004年,五糧液收入仍是茅台的兩倍多,但利潤已經不如了。

2008年,飛天茅台出廠價漲至439元,超越418元的五糧液。

2013年,茅台銷售額衝到309億,五糧液下滑至247億。

2021年,茅台營收破千億,市值3萬億,與五糧液早已不在一個量級。

……

印鈔機也沒這麼誇張吧。

02

終有盡頭

毋庸置疑,在合理範圍內,茅台永遠是一隻好股票,是一家好公司,也是一瓶好酒。

不然它也無法蟬聯每一家中國名酒稱號,產品力是有保證的。

但茅台的市值,如今早就超過了整個貴州的GDP。

貴州省,有整個西南地區最大的煤礦企業,還有大量外輸賺廣東人錢的電力企業,以及諸多藥企……

3865萬貴州人民的努力,在茅台高大上的故事裏,顯得毫無存在感。

big

資本是不會錯的,它最精心於設計。

2012年,“國酒茅台”審批通過。

2013年,茅台酒超越五糧液,成爲白酒市場霸主。

從那個時候開始,茅台酒有了酒本身之外的價值。

印象中最早也是在2013年,就開始有新聞報導有人在地下室囤滿了茅台。

最早這一批炒茅台的,多是上頭有人、手裏有錢的。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從2014年開始,茅台突然放棄實行了多年的品牌+渠道銷售模式,加速推進自營、商超、電商等渠道建設。

只有得到茅台的專賣店和經銷商資格,才能拿到貨源,再也無法大量出現在市面上。

而且,茅台採取的是“價格雙軌制”。

出廠價是出廠價,指導價是指導價,市場的成交價由經銷商自己把控。

物以稀爲貴。經銷商眼看有利可圖,搖身一變從賣家成了買家,進一步減少市場供應。

更關鍵的是2016年,930政策發佈,大量爆炒房地產的熱錢突然沒了去處。

許多人看着茅台價格水漲船高,有投資價值,直接就把錢投進去,加劇茅台價格上漲。

儘管,同樣是在2016年,“國酒茅台”商標被駁回。

遊戲已經開始,逐利的熱情淹沒了所有真相。

big

這些年,我們親眼見證了世界史上最大的營銷奇蹟。

連續多年的民間炒作,加上茅台自身推波助瀾,它早就脫離了消費品的範疇。

每產出一萬瓶茅台,至少有七千瓶都被人藏起來了。

但這本身也是問題所在。

炒作一個東西的前提,是它必須稀有。

即便它本身並不稀有,也要人爲讓它變得稀有。

最典型的例子是鑽石。

現在的茅台,還稀有嗎?

做個粗略估算:

2012-2015年,因爲限制三公消費,茅台的終端價一路從1900跌倒了900。

照道理來講,至暗的2015年幾乎是沒人囤酒的,企業甚至還得給經銷商補貼,彌補他們的虧損。

2015年,茅台的銷量是2萬噸,這應該是最接近真實的茅台消費量,假設後面8年的消耗量都是2萬噸。

而2016-2023年,茅台酒累計銷售了27萬噸,這8年囤積下來的茅台酒,大約是11萬噸。

相比2023年茅台4萬噸的銷量,只有2.7倍。

看起來是不多,還不夠喝3年麼。

但是,茅台酒每年還在產出,而且每年的銷量都遠大於社會的實際消費量(喝掉)。

歸根結底,茅台所謂的需求,並不是實際消費的需求,而是囤酒的人的需求。

但只要有人繼續屯,它的規模只會越來越龐大,也就越來越不稀有。

從這個角度看,茅台是不可能一直漲價的。

它的頂點,即便不是曾經的最高點2476,也終有一天會到來。

big

頂點過後,所有炒作者的共識,會爲它續命一段時間。

假如共識碎了,假如茅台的金融屬性會崩盤,大概是什麼時候?

也許是出現這種場景的時候。

一個體面的小老闆邀請你參觀酒窖,他指着一瓶不知道哪年的茅台道:知道這瓶酒值多少錢嗎?

你說不知道。

小老闆很得意:上萬!而且你在市面上根本買不到,我這裏卻有幾百瓶!

你無比羨慕,真有錢啊。

小老闆小心翼翼關上門後,反覆吹噓自己哪年多少錢收藏了什麼酒,至今賺了多少倍云云。

最後,他突然來了句:兄弟,能不能借我兩萬塊錢?

你懷疑自己聽錯了:你缺幾萬塊?怎麼不賣幾瓶酒?

對方一下就蔫了:我要能賣出去,還會找你借錢?

……

只要共識在,市面上有人願意出價,飯碗都能當古董賣;共識岌岌可危,即便它名義上仍然很值錢,但除了拿去盛飯,並沒有別的用處。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炒作主題。

就像個風燭殘年的老頭,從保險櫃裏取出集郵冊,既得意又感傷的告訴你:這枚郵票曾經比北京最值錢的學區房還值錢。

見此,你只會鄙夷:既然這麼值錢,當初你怎麼不套現?

如今靠炒茅台發家致富的一批人,同樣無法預知,茅台的稀缺性究竟什麼時候會消失、共識何時破滅,自己究竟該何時離場。

下個時代的資本寵兒,會是誰?

還會繼續是茅台嗎?

03

尾聲

不可否認地說,即便茅台的金融屬性消退,它依然是一款好酒,退路似乎很大。

但是,除了金融屬性,茅台本身酒的價值,也並不安全。

前兩年,茅台董事長曾說,“年輕人不喝茅台酒,那是他們還沒長大,20 多歲還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曉得需要好酒喝。”

這句話,充滿了傲慢。

不論扯什麼理由,你都無法否認,年輕人對高度白酒的認可度越來越低。

辣嗓子=爽?喝烈酒=真漢子?抱歉,欣賞不來。

喝酒本來只是爲了開心,非要搞得像比賽,比誰更能喝,真就是上了酒桌也要卷。

所謂好酒莫貪杯,微醺勝買醉。

爲什麼這幾年,低度酒市場突然繁榮?

因爲沒人願意被強迫喝到吐了,差不多就得了。

說到底,是人的需求創造市場,然後商家去迎合市場。

而不是綁架民族文化,讓人去適應一個老舊的、遲早被淘汰的市場。

big

除此之外,更關鍵點是什麼?

人們對物質攀比意興闌珊,普遍認爲消費代表着更多的枷鎖。

其實如果沒有全民的攀比之風,消費品炒作的土壤,是很貧瘠的。

因爲此時此刻,我們正走向一個更深邃的時代。

中產不再炫名牌,打工人不再炫工資。

越來越多人從消費主義幻境中清醒,昔日繁華的618和雙11突然變得明顯低調,低慾望的路上的人們越走越多。

越來越多普通人,只想躺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靜靜看人上人裝杯……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