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港股上半年“破旧”: 7家私有化、13家被除牌退市

港股上半年“破舊”: 7傢俬有化、13家被除牌退市

智通財經 ·  06/17 10:37

一面是打新火熱的赴港上市潮,另一面是私有化退市、被除牌的離港潮,這背後的機制正反映出港股“除舊”動作正在顯著加快。

港股市場正呈現出明顯的“兩重天”現象。

一面是打新火熱的赴港上市潮,另一面是私有化退市、被除牌的離港潮,這背後的機制正反映出港股“除舊”動作正在顯著加快。

據智通財經APP統計,2024年至今(6月14日)港股共計上市26只新股上市。新股漲跌方面,暗盤大概約有17家上漲,1家平盤,8家下跌;首日則有有18家上漲,1家平盤,7家下跌,其中經緯天地、鴻基集團均暴漲超100%,宜搜科技大漲超90%,EDA集團控股則漲超84%,趣致集團上漲40%,這些個股在暗盤時分亦表現不俗。

與之相對的是,據港交所公告披露,今年以來,已有21家上市公司“揮別”港股,市場優勝劣汰機制不斷顯效。其中,13家公司被強制除牌,7家選擇私有化退市,另有1家選擇主動撤回上市資格。具體來看,今年以來,泰坦智華科技、無縫綠色、東正金融、百田石油、寶申控股、絲路物流控股、灣區黃金、華廈置業等13家港股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

值得注意,在港股市場這波“除舊迎新”動作中亦不乏一些尋寶的機會。

舉例來講,在上市熱潮中,首日大漲的股票由於在打新過程中採取了一些“特殊玩法”,均實現了首日大漲目的。比如丐版發行、套路回撥等打新方法。比如此前邁富時的丐版發行、EDA的套路回撥以及宜搜科技的套路回撥均促使公司股票首日大漲。

而實際上,在退市的路上,由於退市的方法不同,比如主動私有化退市,或者是被除牌退市,所呈現的發展潛力有所不同。比如被除牌退市的共性特徵爲市值小、業績差、年報“難產”、長期停牌等。而主動私有化退市則或是由於企業股價被嚴重低估、大股東或公司內部進行重組以便來日回歸上市等原因,這其中則蘊藏着一些“挖寶”機會。

私有化退市,來日還是“好漢”?

據智通財經APP統計,2024年至今,私有化退市成功的大概有7家企業,分別爲錦州銀行、海通國際、魏橋紡織、中智全球、松齡護老集團、永盛新材料、中國擎天軟件。另外,還有A8新媒體(00800)、維達國際03331)、中國中藥(00570)、賽生藥業(06600)、歐舒丹等多家正處於推進私有化進程的相關股票。

一般來說,港股公司提出私有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具體如下:

一方面是股價低迷,甚至低於淨資產值,而成交量長期偏低使得公司喪失再融資功能;另一方面是股價未能反映公司實際價值,公司的大股東認爲公司當前的股價被嚴重低估;最後則是則是大股東或公司內部進行重組,以便來日回歸上市。

在這之中,港股私有化退市的路徑則通常包括全面要約收購和吸收合併等方式。譬如,魏橋紡織被山東魏橋紡織科技吸收合併,當日收盤後正式退市;錦州銀行被遼寧金融控股集團全面要約收購後退市;而正在推進私有化是維達國際此前亦發佈公告稱,亞太資源集團已經收到維達國際約90.98%已發行股份的有效要約接納。

而私有化退市之後,智通財經APP觀察發現,則主要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部分選擇選擇私有化的企業一部分不再上市;二是部分選擇私有化的企業則會選擇重新上市,並且主要是回到A股市場。譬如,此前在港股私有化退市後的羅欣藥業,後來該股借殼東音股份回歸了A股。另外,華熙生物、華潤微也是在港股私有化退市後回歸A股,登陸了科創板。

目前來看,今年私有化退市成功的企業還未宣佈後續動作,但帶來的效益還是比較明顯的。

比如中集車輛,由於在港股市場上該公司的估值偏低,而其自願退市無疑將爲其在A股市場的新徵程掃除一些障礙,A股估值不再受"A+H"聯動影響。據此前公告披露,公司計劃以每股H股7.5港元要約回購中集車輛全部已發行H股以及從香港聯交所自願退市,合計將斥資約11億港元,公司A股上市地位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以何種理由私有化退市,公佈私有化方案後,相關個股普遍呈現大幅上漲、估值提升的表現。而這就是一個“挖寶”的絕佳機會。

就拿近期公佈私有化退市方案的A8新媒體(00800)來說,公佈方案隔日,也就是6月13日,該股盤中一度拉升至144.53%至0.335元最高點,見2022年12月底以來新高。截止收盤,股價則大漲140.88%%,報於0.33港元。而之所以隔日大漲,則主要是源於其高達163%的溢價私有化動作。

從上述表現來看,,上市公司私有化無疑是一件好事。但這有一個前提——只有績優股私有化才會帶來良性效應,這跟那些被迫退市的公司要完全區分開來。

具體而言,如果大股東願意出錢把散戶的手裏的股份都收回來,則說明他認爲公司業績優良,當前的股價被嚴重低估,這種方式本身就是對公司的一種認可。此外,大股東這樣做則意味着將擁有公司相對完整的控制權,其他股東將不能分享公司後續收益,同時私有化後公司也無需定期披露公司的相關消息,達到了“悶聲發大財”的效果。

當然,並不是所有公司提出私有化就會成功。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10年,私有化失敗的股票大概有10家。而那些私有化失敗的公司,股價則面臨被打回“原形”的表現。比如金嗓子(06896)2021年8月份的私有化方案就失敗了,股價從1.5漲到2.5元,又跌回了1.5。

不過,從上述私有化成功公司的表現來看,還是具備不少挖寶機會。比如,提前埋伏業績優良,股息率高,市淨率低,股東背景強大等股票,一旦押對了,便能賺不少溢價空間。因此大家大家不妨多予以關注自願退市以及私有化退市且基本面表現較好的股票,沒準能抓到一個、兩個股價“寶藏股票”。

被除牌退市,有“坑”別踩

探索“主動退市”的股票機會之後,下面不妨再來看看“被主動退市”的股票潛力如何。

據港交所此前公告披露,2024年至6月11日,東正金融、創建集團控股、星宇控股、華廈置業、新華聯資本、大生農業金融、泰坦智華科技、絲路物流控股、灣區黃金、寶申控股、中綠、無縫綠色等13家港股上市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

而再加上6月13日公佈的博華太平洋,今年以來則大概有14家被取消上市地位。據公告顯示,博華太平洋自6月17日起上市地位被取消,這隻股價僅爲0.064港元的“仙股”,即將結束22年的港股之旅。

結合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機制可知,根據香港主板《上市規則》第6.01A條和香港創業板(以下簡稱“GEM”)《上市規則》9.14A條,主板上市公司若連續停牌超過18個月、GEM上市公司若連續停牌超過12個月,港交所將有權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而港股公司停牌的原因大都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因重大失當行爲而未能刊發財務業績或內幕消息、上市公司無法維持業務運作、財務報表附有無法表示意見及否定意見,以及公衆持股量不足,或者被香港證監會指令停牌。

一言以蔽之,這類被除牌上市的企業,一般具備市值小、業績差、年報“難產”、長期停牌等特徵。

舉例來看,博華太平洋。6月13日,港交所披露公告,博華太平洋由2024年6月17日上午9時起,該公司的上市地位將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予以取消。而其停牌那麼久的原因,則是由於公司面臨清盤危機。據此前公告顯示,2024年4月5日高等法院在HCCW408/2023號案件中,根據《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香港法例第32章)的規定,頒令將該公司清盤,破產管理署署長因其職位成爲該公司的臨時清盤人。

據悉,該公司成立於2001年11月,通過其附屬公司,於太平洋中的北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開發綜合度假勝地,設有賭場、豪華酒店、餐廳、零售商店及休閒設施。博華太平洋的塞班賭場堪稱曾經被成爲史上最成功的賭場之一,後來隨着公司實控人紀曉波被定性爲“惡勢力首腦”,公司收入大幅下降,同時迅速陷入虧損當中,業績長期不盡人意。

再或者是,東正金融。據此前公告披露,聯交所認定東正金融未能於2024年4月6日復牌截止日期前履行復牌指引,並決定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取消其股份的上市地位。函件中指出,除非東正金融根據上市規則第2B章下的權利申請複覈除牌決定,否則其股份的上市地位將自2024年4月29日(取消上市地位日期)上午九時正式取消上市地位。

在此之前,東正金融已於2022年10月停牌,對於停牌原因,其表示,公司公衆持股比例仍低於15%,未滿足上市規則中“至少不低於25%的公衆持股”的規定。

該公司由正通汽車及東風汽車集團共同出資設立,於2019年4月在港上市,是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持牌汽車金融公司。但在2020年,東正金融因開展部分經銷商貸款業務時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上海銀保監局網站通報。同時,上海銀保監局還撤銷了東正金融多項行政許可,公司經銷商車貸業務也被叫停,公司股東股權也被責令清退。此後,東正金融則處於一蹶不振狀態。

由上,可以看到,與自願退市以及私有化退市的企業不同,被除牌上市公司大致都是業績差、長期停牌等自身表現不佳的原因,而這些原因也意味着這類公司未來的路並不好走,故而這裏面很少有“挖寶”的機會。

而私有化退市的上市公司所呈現的“挖寶”際遇之所以不同,則是因爲這裏面含有不少績優股,價值有被市場低估的原因。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部分大股東高溢價私有化的動作極大地提升了公司價值,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帶來的亦是良性循環效應。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