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只有比亚迪迈出了欧洲这一小步

只有比亞迪邁出了歐洲這一小步

品玩 ·  06/16 14:57

靴子終於落地。日前,歐盟委員會公佈了針對中國汽車製造商的新的關稅政策。

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的臨時關稅水平,擬在目前的關稅基礎上,徵收17.4%至38.1%不等的額外臨時反補貼稅。

由於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龐大多樣,歐盟委員會甚至還在不少汽車公司和集團歸屬問題上出了紕漏,鬧了笑話。但最終在被調查的55家中國汽車公司中,歐盟委員會並沒有對所有的廠商進行一致政策,在公告中,它們被列舉爲幾類——

有三個被公佈的主要廠商:比亞迪(17.4%),吉利(20%),以及上汽集團(38.1%)——三家爲參與抽樣調查的企業。

對於其他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企業,額外臨時關稅水平定爲21%。

沒有配合調查的企業,額外臨時關稅水平最高至38.1%。

此前,歐盟委員會一直執行着10%的關稅政策。也就是說,加上本次新的反補貼稅,意味着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登陸歐洲的話,未來將要付出27.4%到最高48.1%的稅率。

最高額外稅率雖然超出預期,對於比亞迪來說竟也算利好——一是最低的稅率水平,二是儘管比亞迪額外關稅加徵17.4%,但對比Atto 3這樣的產品(歐洲售價在4萬歐元左右),還是有着不錯的利潤空間。

以至於,在歐盟委員會宣佈完消息後,比亞迪股價還大漲了一波——這被認爲是利空出盡,打開了其在歐洲廣闊的市場空間。

出口歐洲市場的主流產品的利潤率,圖片引用自網絡

歐盟委員會談到了“爲什麼採用了不同額外稅費”——根據公告的說法,除去調查本身也考慮了廠商對於此次調查的配合程度。

但幾家被抽查的車企有其代表性。至少從2024年1-4月的歐洲市場數據來看,超過萬輛水平的汽車品牌只有兩個——上汽名爵MG在歐洲市場銷售了7.56萬輛,比亞迪銷售了1.04萬輛。加徵額外關稅在中間水平的吉利集團,旗下銷售最多的品牌領克也有2300輛左右。

結果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這幾家被主要調查廠商的不同——BYD雖然在歐洲已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但執行着本次調查最低的額外稅率。而以國有集團爲代表的上汽集團,旗下名爵一直被認爲是歐洲最熱銷最成功的汽車品牌,它因其英國血統被廣泛熟知,但歐盟也絕不手軟,執行着本次調查最高的額外稅率。

前者強調自研自產,汽車產業鏈條參與程度最多,估計在此次調查中被認可的接受補貼程度最少。

後者在歐洲銷量很大,直接給你加稅最多。

這也算是歐洲市場的偏見了。

但歐盟委員會的調查,似乎也給汽車廠商們提了一個醒:如果想要獲得海外市場的成功,中國汽車廠商們究竟需要走出一條什麼樣的出海之路。

在很多從事出海業務的汽車人士看來,單一汽車產品的合作出海不是長久之計,最終都需要中國汽車企業長期扎根海外本土,從零到一建立品牌認知,輸出技術品牌文化,不停遊走在當地民衆和文化之間,甚至是與當地的政治經濟融合,這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圖片引用自網絡

比亞迪已經開啓了一系列的動作:加強在歐洲市場本地化的攻勢,運貨、建廠、品牌齊發。

去年12月,比亞迪宣佈在匈牙利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幫助當地構建綠色“生態圈”,創造本地合作共贏的基礎。今年1月,比亞迪正式宣佈成爲2024歐洲盃官方出行合作伙伴,拓展其海外品牌戰略。

比亞迪旗下Atto 3以及Seal等車型雖然已經由比亞迪自有滾裝船從中國出口到歐洲,但比亞迪仍然在加強在歐洲本地工廠的進度——目前已經在匈牙利建立了一家乘用車組裝廠,在此之前在匈牙利還擁有一家巴士組裝廠。而最近一段時間,比亞迪也正在考慮在歐洲其他地方建立第二家工廠。

奇瑞最近也宣佈,作爲與西班牙電動汽車公司EV Motors合資的一部分,將在巴塞羅那附近開設一家工廠。一些其他歐洲國家也表示希望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到來,他們希望這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加強供應鏈水平。

尤其在歐洲,汽車產業一直是當地經濟、民生和文化聯繫的產物。想要融入本地市場,就要從這樣的源頭開始。

把時間倒回幾十年之前,這其實也是很多全球車企走過的道路:挺過沖突,尋找價值,實現新一輪飛躍。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