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抢着被裁的广汽本田人

搶着被裁的廣汽本田人

市界 ·  06/16 12:25

作者|黃 碩

編輯|田晏林

來源|每人Auto

昔日合資巨頭廣汽本田,還沒有從裁員的傷痛中走出。與將近1700名員工“和平分手”,並不能讓其走入安全區。相反,這給廣汽本田之後的生產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樣下去,對社會、對國家會有好處嗎?我們應該要有大局觀和格局觀……而不是僅着眼於眼前的‘卷’。”6月6日,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針對當下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的情緒有些激動。

在這番慷慨激昂的“反內卷”言論背後,一家老牌自主車企的心酸、無奈被展露無遺。

其實在那場論壇上,車企大佬談及“卷”這個話題,大致分成了兩派。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屬於樂觀派,認爲“卷”是一種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

而曾慶洪卻直言,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企業的目的是什麼?是盈利。而盈利又是爲了什麼,是爲社會做貢獻,包括交稅和提供就業崗位。但現在呢?都在裁員,包括廣汽集團也裁了不少。”

沒有掩飾,沒有遮醜。從去年廣汽集團旗下的合資品牌謳歌、三菱陸續退出中國市場,到今年5月中旬,廣汽本田被自家員工爆料已啓動超千人的大規模裁員,曾慶洪扒開了胸前的“傷口”,鮮紅一片。

作爲廣汽集團旗下僅剩的兩大合資品牌之一,廣汽本田早在去年就傳出裁員消息。那時,公司僅解僱了約900名勞務派遣人員。理由是燃油車銷量大幅降低,人員過剩。此舉在當時引發了業內不小震動,畢竟這是廣汽本田成立25年來首次裁員,佔當時廣汽本田約1.3萬名員工的7%。

而這次,命運的齒輪終於碾向正式工了。據多家媒體報道,此次廣汽本田裁員涉及約1700名員工,約佔公司總人數的14%。不過,相比其他傳出裁員消息的車企,廣汽本田可以說是讓自家老員工們離開得非常體面了。

排隊“爭搶”裁員名額

兩年前,剛大學畢業就加入廣汽本田技術部門的張鶴,最近羨慕起了被辭退的同事們。

自2024年5月,市場陸續傳出廣汽本田多個條線裁員的消息,張鶴在公司內部卻沒有感受到太多失落的情緒。只因此次廣汽本田以主動離職爲主,給出的賠償政策十分豐厚。

據媒體援引內部人士消息,廣汽本田將爲離職員工提供“N+2+1.8”的補償方案,“N+2是標準賠償,1.8個月可能是獎金。”另外,此次裁員整體集中在5月份,預計會持續到8月。

要不是剛剛參加工作,張鶴就要心動了。他身邊的許多老員工更是積極踊躍報名,想趁此機會提前“退休”。“報名的人太多了,聽說還得搶名額,賠償給的比特斯拉(N+3)還多。”

也因此,網上出現了“被別家車企裁員是灰心喪氣,被廣汽本田裁員是興高采烈”的段子。的確,在社交平台上,每人Auto很少發現有被裁員工發帖埋怨,更沒有聽到太多“噴子”的聲音。

據張鶴透露,此次裁員目前主要涉及的是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雖然多數屬於一線崗位,但他們的薪資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微薄。“有的人一個月,光住房公積金就能有好幾千元”。

廣汽本田增城工廠

談到廣汽本田一線工人的勞動報酬,張鶴頗有幾分自豪。“我們流水線工人的薪資絕對是頂尖的,在國內無論什麼行業,幾乎都算一流的了。管理和技術人員的話,以前還算是拔尖的,現在只能說一般。所以這次有些快退休的老員工主動報名進入裁員名單,拿了幾十萬的賠償金,相當於提前退休了。”

按照張鶴的說法計算,廣汽本田生產第一線的正式員工,有些月薪高的人可以拿到2.5萬元~3萬元,另外還有各種補貼。更資深的中層員工,月薪或能達到5萬元~6萬元的水平,這也與一些社交媒體上傳出的賠償金額比較相近。

錢琳的一位朋友在廣汽本田生產線上已經工作了16年,今年已經40多歲的他也被捲進了風暴中心。

但由於級別不高,他的月薪在9000元左右,最後賠償金只拿了十多萬元。“聽我朋友說,一位廣汽本田一廠最高級別的班長,最後拿到賠償金高達數十萬。”錢琳說。

廣汽本田

其實廣汽本田曾在回應媒體時提過,如員工自願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公司將依法依規、及時地提供經濟補償。“具體數量根據協商情況確定。”

即便自己只拿了十多萬元,即便後來只能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左右的保安工作暫時過渡着,但錢琳的朋友已經很知足了。“(賠償)估計能超過90%的企業了。”

相比張鶴更多擔憂年終獎能不能有着落,廣汽集團旗下其他品牌的員工,還在擔心自己的“飯碗”會不會丟了。儘管兄弟公司給出了比較好的賠償方案,但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中,他們還是難免緊張。

一位不願具名的廣汽員工表示,目前自己所在的公司還沒有裁員,但內部消息已經滿天飛。“今年應該是要裁了,氛圍不太好。之前都是一週雙休,現在被卷的要搞單休了。”

沒人能永遠站在頂峯

現在,錢琳的朋友所在的生產線已經完全關停,而這也在許多廣汽本田員工的意料之中。事實上,關於裁員他們早做好心理準備了。

最明顯的信號出現在2021年。

在此之前,廣汽本田在中國市場順風順水,是響噹噹的合資品牌巨頭。2020年,該公司憑藉年銷80.89萬輛的成績,創下歷史新高。

但每人Auto翻閱了廣汽集團歷年產銷快報發現,自2021年起,廣汽本田累計年銷量下滑幅度持續擴大。

2021至2023年,廣汽本田銷量持續下滑,降幅從3.17%擴大到4.93%,去年更是達到了13.66%。進入2024年,情況並沒有好轉,5月,該公司單月銷量同比降幅甚至超過了41%。若統計今年1-5月的累計銷量,同比下滑24.3%的數字也十分刺眼。

要知道,自1999年日本汽車品牌本田進入中國市場後,僅憑雅閣這一款最具代表的車型,就賺得盆滿鉢滿。

1999年,第六代雅閣於合資公司廣州本田(後更名爲“廣汽本田”)正式國產下線,成爲本田在華的首個國產車型,同時也是中國市場首批合資B級轎車的代表車型。

當時該車接近30萬元的售價,都可以在北京的三環附近買一套60平米左右的房子了。即便如此,雅閣在那一年仍售出了9980輛,幫助廣州本田締造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當年分紅”的奇蹟。

廣汽本田第十代雅閣260Turbo

汪鑫還記得,當年本田雅閣國產,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爲第五代雅閣曾通過進口的方式引進,靠着高保值率和產品質量在國內擁有了不小的群衆基礎。第六代雅閣首批國產車型29.8萬元的起售價,不僅比當時同級進口車型低了10萬元左右,大大拉低了價格門檻。

同時,雅閣也堪稱中國市場第一款與全球市場同步的車型,從全球首發到正式國產的間隔期,要快於當時的競爭對手大衆帕薩特B5和別克君威。

汪鑫在2008年才終於買下自己心儀已久的雅閣。那是一輛第八代雅閣的2.0L自然吸氣+5AT變速箱的版本,裸車花了17.8萬元。此後整整15年,他對這輛車都十分愛惜。“對我來說一輛非常好的車,家用的話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

但2023年年底,汪鑫決心換掉這個老朋友。

談及自己的老雅閣,汪鑫有很多的不捨。賣掉時,這輛車總共跑了10萬公里出頭,里程算比較少的,車況也不錯,因此二手車殘值近4.5萬元。“當年日系車比德系車好就好在不愛壞,省油而且保值,後期養護費用低。要不是這輛車上年頭了,我又有換更大SUV的需求,還真不一定會賣掉。”

在置換新車時,汪鑫沒有考慮過新能源汽車,但本田品牌的SUV燃油車他也確實沒看上。

特別是橫向對比市場上的其他相似車型之後,他認爲本田的幾款SUV性價比不高,“要麼配置低,要麼動力沒優勢。”

另外,他更偏愛6座SUV,而本田在這塊市場上處於完全空白的狀態。即使王牌車型CR-V和皓影提供了7座版本,但由於空間擁擠,充其量只能算是聊勝於無。

汪鑫坦言,現在市場上的車型太多了,和2008年那會兒不可同日而語。“雅閣在當年肯定算是一代神車,整體性價比很高,這麼多年一直屬於躺賺的狀態。但現在時代變了,本田車的性價比已經有點跟不上了,大家都在講智能化,本田卻還在比較基本的配置上算計消費者。”

廣汽本田車展展臺

比如,2023年5月第十一代雅閣上市後,銷量並沒有如廣汽本田預期的那樣逐漸增長,反而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從此前動輒一個月能賣1萬~2萬多輛,降至只有7000輛左右,新推出的能夠上“綠牌”的插電混動版(e:PHEV)雅閣,月銷量至今也沒有破過1000輛。

迫於銷量壓力,雅閣開啓了“以價換量”模式,入門車型終端售價一路下探至不到14萬。

然而最無奈的現實是——降價,也很難拯救銷量。

其實除了雅閣之外,廣汽本田在過去10年間還誕生了飛度、繽智、冠道、凌派,這幾款月銷量均輕鬆過萬輛的“神車”,但如今全部淪爲市場的邊緣化車型。2024年,這些車型的月均銷量僅在2000輛左右。

現在,廣汽本田4S店的銷售員張濱已經從最初對自家車型“戰敗”的不理解,變爲逐漸接受和共情了消費者們的選擇。

“市場競爭太激烈了,而且現在大家買車也是怎麼省錢怎麼來。合資車主要還是靠燃油和油電混動,駕控、底盤、三大件雖然有亮點,但也敵不過新能源車的低能耗和政策扶持。”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以廣汽本田爲代表的合資車企目前遭遇困境,是由於新能源車型水土不服,以及售價相對較高造成的。“說到底還是性價比不高,燃油車多少還有優勢,但新能源車已經被比下去了。”

中方團隊扛起大旗

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多快?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在2023年底時曾判斷,中國汽車市場或在2025年,最晚2026年就能完成新能源滲透率超50%的規劃目標,原計劃是到2035年完成。

廣汽集團“一把手”曾慶洪也表示,其進程已經比原計劃提前了10年,外國朋友看到都傻了。“本田、豐田的朋友跟我說,‘不是(還有)10年嗎?’”

很顯然,他們低估了中國速度。就連廣汽集團自己的品牌——廣汽傳祺、埃安、Hyper昊鉑,都在新能源賽道上奮力開墾。

而合資品牌廣汽本田,畢竟不是廣汽集團一家說了算。現在日本代表也開始着急了。

2024年4月,本田汽車發佈了旗下全新電動品牌——燁,並宣佈將於2027年之前在中國市場推出6款車型。“燁”品牌旗下的車型,都將基於全新研發的純電動車專屬“W”架構打造(Architecture W)。

本田官方信息顯示,新品牌首款概念車“燁GT概念車”的外觀由中國研發團隊自主設計,將搭載來自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華爲智能座艙以及科大訊飛語音控制系統等。“中國智造”“全面擁抱中國科技”也成爲此次本田宣發的重點。

燁GT概念車。圖/廣汽本田官方微博

中方團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已經成爲當前諸多合資車企的標準答案,而更多中國供應商的加入,也讓傳統車企在智能化方面奮起直追。

在純電動領域,廣汽本田於2024年5月推出了旗下第二款車型“e:NP2 極湃2”,上市初期將售價定格在了15.98萬元。

極湃2擺脫了極湃1的“油改電”槽點,基於e:N Architecture純電架構打造,是一款融合了轎車與SUV設計風格的跨界掀背車,在空間、舒適性、駕控、智能化和配置方面也都“卷”起來了。

可以說,這輛車肩負着未來一段時間,廣汽本田反攻新能源市場,尤其是純電動細分市場的重任。

據業內人士透露,廣汽本田的中方團隊在極湃2上的參與度很高,時下流行的人臉識別、AI語音控制、手勢控制、車內美顏自拍、釘釘在線開會等功能,都出現在了這款新車上。此外,在本田一貫強調的駕控樂趣方面,座艙音響還可以模擬Formule E(電動方程式賽車)的聲浪。

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與中國企業更深度的合作,代表着外方的產品打造思路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本田,包括其它合資品牌,一定要破除一個心魔,就是‘全球化’。在油車時代,把國外產品同步引進,產品力就穩了。在電車時代,一定要意識到在中國市場造的電車必須遠超世界其它市場的水平,某種程度上像開發一個外星科技的產品一樣,這才有可能成功。而要做到這一點,第一步就是要讓中方的產品團隊佔主導。誰早放手,誰有機會。”

不過,從近期廣汽本田車型投放和未來規劃可知,純燃油車和不能上新能源綠牌的油電混動車型(e:HEV)仍是目前的主力軍,雖也在用插電混動車型(e:PHEV)攻入市場,但收效較慢。

廣汽本田全新型格e:HEV。圖/廣汽本田官方微博

在油電混動(e:HEV)和插電混動(e:PHEV)技術和車型的更新迭代上,本田也有着比較清晰的規劃。

一位接近本田的行業人士透露,在2025年~2026年這個實施“國七”排放標準的時間節點,本田的e:PHEV插混車型將增加快充功能,並優化電池侵佔後備廂空間的問題,同時i-MMD混動技術將更新到4.5代。

儘管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曾慶洪以及一些業內人士呼籲,當新能源滲透率超50%時“油電同權”,這在未來或許會成爲現實。

但對合資車企來說,依靠裁員調節生產經營,只能挽救於一時;完全寄希望於政策轉變,也不能挽救一世。想要真正把命運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依託中方優勢儘快完成轉型,可能才是眼下最需要關注的事情。

(文中受訪者均是化名)

溝通建議郵箱:gaojian@boyamedia.com

商務需求請聯繫:13811292543如無特殊說明,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