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上半年A股IPO数量下降75%,智能驾驶加速“驶向”港交所

上半年A股IPO數量下降75%,智能駕駛加速“駛向”港交所

時代週報 ·  06/15 16:13

今年以來,黑芝麻智能、地平線、縱目科技、佑駕創新、賽目科技等多家智能駕駛企業前仆後繼地赴港IPO,以探尋新的生存空間。

在此之前,智能駕駛企業的理想上市地點曾是A股科創板。縱目科技曾於2022年11月遞交科創板IPO招股書,擬募集資金20億元用於上海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東陽智能駕駛系統生產基地項目(一期)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但在2023年9月,縱目科技主動撤回了科創板上市申請。

與此同時,知行汽車科技(01274.HK)在2023年9月通過了港交所聆訊,並於12月20日順利上市,成爲港股“自動駕駛第一股”。

2024年1月5日,速騰聚創(02498.HK)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爲港股“激光雷達第一股”。

就在智駕企業前仆後繼“駛向”港交所尋求的上市機會之後,全球“自動駕駛第一股”圖森未來卻由於估值和流動性等原因於2024年初從美股退市

進退之間,智駕企業爲何“取道”港交所?

排隊上市爲哪般

3月22日,黑芝麻智能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說明書,拉開了2024年智能駕駛企業赴港IPO的序幕。

作爲一家車規級計算SoC及基於SoC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按2023年車規級高算力SoC的出貨量計,黑芝麻智能已是全球第三大供應商。

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營收快速增長,從6050.4萬元增長至3.12億元,3年增長約4倍;但同時淨利潤持續虧損,黑芝麻智能2021年至2023年三年內虧損分別達到23.57億元、27.54億元、48.5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到99.66億元。

黑芝麻智能在招股書中表示,淨利潤持續虧損主要由於持續的投資於研發,以及向投資者發行的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研發開支分別爲5.95億元、7.64億元、13.63億元;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爲16.31億元、17.14億元、31.8億元。

與此同時,黑芝麻智能披露,2023年下半年的平均每月現金消耗率相對較低,約爲8790萬元,若未來月平均現金消耗率保持在8790萬元,預計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將能夠使公司維持15個月的財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以來,黑芝麻智能尚未獲得新的融資。而隨着多筆融資在2023年6月到賬後,黑芝麻智能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2.98億元。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國內智能駕駛企業目前主要還處在“燒錢”研發階段。因爲,整個行業的發展低於預期,更高階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沒有突破,還需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據招股書,黑芝麻智能此次IPO擬將募集資金的約80%將用於在未來五年間的研發,約10%將用於提高商業化能力,約10%將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在黑芝麻智能向港交所遞表之後,地平線、縱目科技、佑駕創新等3家公司緊隨其後相繼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與黑芝麻智能不同的是,地平線、縱目科技、佑駕創新深耕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均是市場領先的乘用車高級輔助駕駛(ADAS)解決方案供應商。

但這3家公司同樣難逃業績持續虧損的境地。2021年至2023年,地平線年內虧損分別爲20.64億元、87.2億元、67.3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175.23億元;縱目科技年內虧損分別爲4.34億元、5.88億元、5.6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15.86億元;佑駕創新年內虧損分別爲1.4億元、2.21億元、2.07億元,三年累計虧損5.68億元。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這3家公司的業績持續虧損也是由於前期研發投入持續增長等原因。2021年至2023年,地平線研發開支分別爲11.44億元、18.8億元、23.66億元;縱目科技研發開支分別爲2.72億元、3.35億元、3.69億元;佑駕創新研發開支分別爲8220.1萬元、1.39億元、1.5億元。

此次IPO,這3家公司不約而同地“劍指”研發。其中,地平線表示,擬將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未來五年內的研發,包括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核心關鍵技術,但未披露分配比例;縱目科技擬將募集資金的約74%於未來三年用於研發;佑駕創新計劃將約40%的募資資金用於提升研發能力和招聘及留任相關研發人才。

張翔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目前汽車行業搭載的駕駛輔助主要以L2爲主,但國內智能駕駛市場主要被國際供應商壟斷,而對於中國本土智駕初創企業來說,研發上的投入大,競爭異常激烈。

5月29日,專注於智能網聯汽車(ICV)仿真技術的公司賽目科技也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書。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賽目科技研發開支分別爲2712.7萬元、3090.3萬元、7133.1萬元。賽目科技表示,此次IPO擬將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未來四年持續投資研發,以提升公司的技術能力及提升關鍵技術的競爭力。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時代週報記者指出,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有望入華,一旦FSD進入中國,國內智能駕駛創業團隊將面臨巨大考驗,因此在此之前各家智駕企業也是積極融資以推動自身加速發展。而IPO可以爲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推動業務發展和技術創新。

扎堆港股又爲何

但是爲什麼智駕企業把上市的目的地瞄準香港?

日前,安永大中華區發佈《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報告,報告稱A股嚴把准入關口,IPO發行進一步收緊。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預計共有44家公司首發上市,籌資329億元,IPO數量及籌資額同比分別下降75%及84%。

隨着資本市場監管政策持續加碼,企業上市門檻提高,A股IPO排隊企業數量已由2023年末的767家下降至2024年6月10日的526家。同時,A股IPO終止數量不斷增長,其中主動撤回企業佔比高達97%。另一方面,IPO首次申請企業數量銳減,年內截止6月10日,A股僅有2家企業首次申報IPO。

相較之下,港股市場表現較好,今年上半年預計共有28家公司首發上市,籌資額121億港元,僅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3%和32%。隨着港股流動性等各項市場指標逐漸改善,投資者情緒有所提升,今年二季度IPO數量和籌資額環比分別上升33%和52%。

這其中,內地企業繼續主導香港IPO市場。自去年下半年起,不少內地企業已諮詢或啓動赴港上市項目,今年以來氣氛更見進一步加強。

安永大中華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何兆烽認爲,選擇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中,一部分籌劃赴港上市已久,另有部分則由於A股IPO發行收緊而“改道”港股。對內地企業來說,港股上市的週期相對較短,以目前的監管環境而言,亦較A股上市有更高確定性。

4月1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稱,將進一步加大和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融資。

何兆烽表示,內地企業啓動赴港上市工作的數量在今年3、4月開始明顯增多,相信第三季度申請企業數量會大增。

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也提到,港交所作爲國際金融市場的領導者,可以爲公司提供直接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渠道、增強公司集資能力及拓寬公司籌資渠道及股東基礎,爲公司業務發展提供更好的平台,進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業務形象。

佑駕創新也在招股書中表示,考慮到整體市場環境,以及把握國際市場機遇的未來戰略,在港交所上市將更有利於公司發展,因此決定暫停A股上市計劃並赴港上市。佑駕創新此前曾於2023年8月9日啓動A股上市輔導,並於2024年5月23日終止了與輔導機構的上市前輔導委聘協議。

張孝榮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自動駕駛技術是實現智能化交通的關鍵技術之一,但現階段面臨包括技術成熟度有限、軟硬件成本偏高、基礎設施水平低、數據豐富度欠缺、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多重因素的挑戰,而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關鍵則在於技術突破、成本控制及政策支持。

“考慮到整體市場環境和國際市場機遇,港交所可能提供更有利的融資環境和市場認可度。因此,赴港上市有助於企業把握國際市場機遇,進行更廣泛的戰略佈局和合作。”張孝榮補充道。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