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社融结构优化、M1增速或被低估,5月金融数据为何值得关注?

社融結構優化、M1增速或被低估,5月金融數據爲何值得關注?

財聯社 ·  06/14 17:16

①M2增速放緩受去年高基數擾動、數據擠水分和階段性因素影響。M1增速下降與規範手工補息和存款分流因素有關。但也有市場聲音指出當前M1增速被低估; ②金融規模指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逐漸減弱,應逐步淡化對金融總量指標的關注。

今日央行公佈了5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5月末M1同比下降4.2%,M2同比增長7%,但增速較4月放緩。業內人士表示,M2增速放緩受去年高基數擾動、數據擠水分和階段性因素影響。M1增速下降與規範手工補息和存款分流因素有關。但也有市場聲音指出當前M1增速被低估。

5月末社融規模存量爲39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4%,近期財政政策加快落地,社融規模結構不斷優化。5月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48.73萬億元,較4月新增近萬億元,信貸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值得注意的是,權威人士表示,金融規模指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逐漸減弱,應逐步淡化對金融總量指標的關注。此外,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信貸需求“換擋”,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會依賴信貸規模的高速擴張。

社融規模總體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

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91.9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匹配。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長2.06萬億元左右。

業內人士表示,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4%,與上月總體持平。近期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加快,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形成穩定支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財政政策加快落地,社會融資規模結構不斷優化。

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4.8萬億元。

實際上,業內人士表示,央行近期在逐步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較,認爲這種方式既不容易理解,對金融資源支持成效的衡量也不夠準確。“若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實際上用某一段時期的淨增量再與其他時期的淨增量做比較,是在多增的基礎上的多增。金融存量數據變化不宜以同比多增的方式來衡量。”

M2同比增長7%,M1增速或被低估

M2增速有所放緩。5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1.85萬億元,同比增長7%,但較4月回落了0.2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指出,M2增速放緩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結果。一是去年高基數擾動;二是高質量發展階段主動擠水分;三是階段性因素影響,5月企業和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同比多增近9000億元,部分企業還在提前還款,對信貸增長也有下拉影響。特別是近期特別國債受到熱捧,居民和企業存量大量流入債市。

與此同時,5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64.68萬億元,同比下降4.2%,今年以來增速總體放緩。

業內人士認爲,近期M1增速下降與規範手工補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有關。一方面,在打擊資金空轉、叫停手工補息背景下,部分不規範的企業存款同步減少。另一方面,隨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財產品“蓄水池”作用明顯,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財市場分流。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M1統計口徑僅包括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隨着金融深化推進和支付便利性提高,一些研究開始關注到M1增速被低估的情況,認爲需要從更廣口徑看待M1性質的市場流動資金狀況。

中金公司的研報指出,與M1類似但沒有納入統計口徑的資金還包括:企業活期存款、現金管理類產品、現金管理類產品、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這三類資金都具有類似M1的特徵。若將以上三類資金納入,4月M1增速大概在0.6%-1.1%之間,沒有那麼低。

權威人士指出,M1增速放緩也是經濟轉型升級和質效提升的體現。歷史上,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活期存款是企業活期存款的主要部分,隨着政府舉債行爲規範,房企銷售回款和融資平台現金流減少,短期體現爲M1增速和放緩,長期反映的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優化調整。

5月貸款新增近萬億,符合預期

貸款增長基本穩定。5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48.73萬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5月貸款較4月新增0.95萬億元。

信貸資源更多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5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3.55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2.7%;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科技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分別爲14.77萬億元、4.11萬億元、2.68萬億元,同比增長11.6%、15.9%、19.2%;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爲31.56萬億元,同比增長19.3%;全口徑涉農貸款餘額60.03萬億元,同比增長12.1%。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佔各項貸款的比重進一步上升。

業內人士認爲,在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缺乏足夠需求儲備,虛增存款現象緩解的背景下,5月貸款新增依然接近萬億元水平並不算少。“地方化債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對5月貸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將這部分因素還原後,當月新增貸款實際上高於上年同期水平。”

應逐步淡化對金融總量指標的關注

權威人士指出,拉長時間維度看,金融規模指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在逐漸減弱。“我國長期高度關注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等總量金融指標,潛在假定是其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實際上這種相關性正在減弱。歷史上主要發達經濟體也隨着金融脫媒加劇逐步淡化並放棄盯住這些指標。”

市場研究表明,2015年以前,我國M1與工業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關係數接近50%,但2015年以後降至15%;信貸投放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逐年減弱,1953-1977年、1978-1993年、1994-2007年、2008-2022年,我國每增加1元信貸投放,相應GDP分別增加1.636元、0.988元、0.935元和0.489元,帶動效應大幅弱化。

此外,權威人士還指出,我國貨幣信貸正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信貸需求“換擋”。傳統高度以來信貸資金的重工業等行業信貸需求趨於飽和,輕資產服務業佔比持續提升,佔用信貸較少。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會依賴信貸規模的高速擴張。

編輯/Jeffre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