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4年涨8次价,涨价产品曾写完35页纸,雅诗兰黛胆子太大了

4年漲8次價,漲價產品曾寫完35頁紙,雅詩蘭黛膽子太大了

AI財經社 ·  06/12 11:10

01、又漲價,膽子太大了

今年還沒過半,雅詩蘭黛又雙叒叕漲價了。

“2個月前就下發了漲價通知函,讓大家做好準備,提前囤貨。”周凱從事美妝生意30多年,如今是雅詩蘭黛在中國的分銷商之一。聽聞漲價後,周凱趕忙備了幾千萬元的貨。“據說某電商平台也下了將近2000萬元的訂單,雅詩蘭黛負責接單的工作人員,最近可是忙壞了”。

“漲價”效應再往下游傳導,周凱告訴「市界」,找他訂貨的客戶,最近也都發瘋了一樣,“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其中的邏輯很好理解,雖說作爲“中間商”,大家能通過一定折扣賺差價,但漲價之後再拿貨,利潤終歸是要少一些的。

在整個銷售鏈路裏,消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消費者買單,整個鏈條才能形成閉環。但在此番“漲價”敘事裏,消費者卻是最後一個得知消息的。

“從7月1日開始,雅詩蘭黛旗下各品牌的線下專櫃、線上官方渠道,會直接更新上漲之後的價格。有些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可能都注意不到。”周凱告訴「市界」。

「市界」拿到的調價通知函顯示,7月1日的這輪漲價,涉及雅詩蘭黛、海藍之謎、MAC、祖瑪瓏、ORIGINS、芭比波朗等多個品牌,漲幅基本在10%以內。比如150ML裝海藍之謎修護精粹水,從1460元漲至1520元,漲幅4.11%;雅詩蘭黛持妝粉底液,從450元漲至470元,漲幅4.44%。

對於漲價的原因,雅詩蘭黛回覆「市界」稱,這是公司“全球調價計劃的一部分”,“產品定價調整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包括原材料價格、生產運營成本和運輸倉儲費用等”。

但考慮到這已經是雅詩蘭黛今年內的第二次漲價,不少消費者還是直呼“錢包受不了了”。一位消費者感慨,雅詩蘭黛膽子也太大了,一年漲兩次價,這不是把消費者推向門外嗎?

確實,今年2月19日,雅詩蘭黛曾漲過一次價,比如15ML裝雅詩蘭黛小棕瓶眼霜,從550元漲至565元,漲幅2.73%,又如黑鑽松露面霜從2980元漲至3060元,漲幅2.68%。但因爲被包裹進“國際美妝巨頭普漲”的行業敘事裏,並沒有引發過多吐槽。沒承想半年不到,第二次漲價如約而至。

拉長時間軸來看,據「市界」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7月以來,4年時間裏,雅詩蘭黛已經前後漲過8次價,平均一年兩次。2022年開始,逢7月1日漲價彷彿成了某種定式。

很顯然,頻繁漲價的雅詩蘭黛並不怕消費者流失。對此,美妝從業者肖林告訴「市界」:“從某種角度來看,消費者對於高依賴性美妝產品的價格敏感度並沒那麼高,另外假如動銷不好,大不了還可以再降回去。”

在肖林看來,雅詩蘭黛頻繁漲價的底氣在於品牌本身,“所謂的品牌鐵三角:歷史、事件、產品,雅詩蘭黛都具備。其提出的‘肌膚日夜節律’的護膚概念,既創造了需求,又打出了差異化,珀萊雅的‘早c晚a’也是如此”。

周凱則告訴「市界」,從他的實際經營經驗來看,雅詩蘭黛漲價對終端消費影響不大,“用慣產品的人,即便漲價也會買,品牌會送很多贈品,消費者也可能衝動消費”。

02、漲價效果立竿見影

近年來,漲價的品牌並不少見,從奢侈品、食品飲料到日用品,無一不在漲價,至於原因,有成本上漲、匯率波動、維繫調性等各種因素,品牌方漲價的理由兼具共性和個性。

在周凱看來,雅詩蘭黛漲價,最主要還是要彌補利潤不足。

肖林則進一步向「市界」解釋其中邏輯:“一來,終端售價提升,渠道方獲利更多,更有動力鋪貨;二來,終端售價提升,預期利潤空間更大,品牌方往往會投入更多營銷推廣費用,採買更多流量,從而拉高銷售”。

而漲價節點之所以出現在2020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彼時疫情“黑天鵝”來襲,雅詩蘭黛們受業績壓力所迫,不得已加大線上渠道比例,甚至在電商、免稅渠道頻繁打折促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財務表現。

「市界」梳理雅詩蘭黛過往業績數據看到,2020年伊始(1月至3月),雅詩蘭黛營收開始出現下滑,歸母淨利潤更是由盈轉虧,從上年同期的盈利5.55億美元變成虧損0.06億美元。接下來的二季度,情況仍不見好轉,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62億美元。直到同年7月1日,雅詩蘭黛祭出“漲價”殺器。

漲價效果自是立竿見影。當年7月至9月,雖說雅詩蘭黛拿的還是“營收淨利雙降”的老劇本,但好歹掙着錢了,同期歸母淨利潤爲5.23億美元,營收也環比增長了46.5%。

在此之後,雅詩蘭黛彷彿陷入了某種循環:業績下滑,然後漲價續命。

2022年,是雅詩蘭黛“一年兩漲”的定調之年。當年二季度至四季度,雅詩蘭黛業績持續低迷,營收分別同比下降10%、11%和17%,歸母淨利潤同比降幅更大,分別爲95%、29%和64%。其中,三季度利潤表現相對最好,和公司“7月1日漲過一次價”不無關係。

往後的2023年、2024年也是如此。業績數據顯示,2024年1至3月,雅詩蘭黛營收同比增長5%至39.4億美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大增111.54%至3.3億美元。放在時間軸上看,同年2月,公司剛宣佈過一輪漲價。

「市界」從獲得的一份2024年2月調價通知函看到,彼時那波漲價,涉及的產品名錄寫滿了整整35頁PDF頁面。

當然,除了漲價保業績,給資本市場以交代之外,在不少業內人看來,雅詩蘭黛頻頻漲價,也是爲了保住高端調性。

雅詩蘭黛進入中國市場是“高調且風光”的。有從業者曾向「市界」回憶,1993年,雅詩蘭黛在中國的第一家店開在了上海淮海路的巴黎春天,“當時商場一層樓只有他們一家,據說是公司花費將近1000萬港幣拿下的,店裏站着6位到8位銷售,一般人不敢進去,東西太貴”。

這和品牌成立之初的打法一脈相承。當年,集團創始人雅詩蘭黛夫人就是靠自我包裝、提高定價、進入高端商場等組合拳,成功提升品牌知名度,並把“雅詩蘭黛”打造成如今坐擁海藍之謎、MAC、祖馬龍等一衆高端品牌的“航空母艦”。

但受價格戰所累,雅詩蘭黛已經不如過去那般高高在上了。有業內人就坦言,儘管雅詩蘭黛們一直在調高官方售價,但消費者總能買到7折、甚至5折的產品,品牌調性受到不小影響,“因此漲價也是一種保住‘高端’地位的方式”。

03、漲價效果立竿見影

雖然頻繁提價,但具體到中國市場,目前雅詩蘭黛的處境並不樂觀。

儘管雅詩蘭黛高層每逢業績披露都會“點名”中國市場,以表重視,但單從數據上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對雅詩蘭黛的貢獻值是有所降低的。

「市界」梳理雅詩蘭黛過往業績數據看到,2020年末(10月至12月),亞太市場佔雅詩蘭黛集團總營收的比例爲36.58%;到了2024年初(1至3月),該比例爲29.85%。

換個角度看營收同比變動情況,也是大體類似的故事:從2022年一季度開始,雅詩蘭黛亞太市場營收同比增速常年爲負。最近的三個季度(2023年7月至9月、10月至12月,以及2024年1月至3月),其亞太市場營收分別同比下降6%、8%和1%,剝離掉併購交易、匯率變動等因素影響的淨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3%、7%,同比上漲3%。

在中國市場,雅詩蘭黛的一部分市場,被國貨美妝品牌搶了過去。2023年7月,珀萊雅CEO方玉友曾公開表示,珀萊雅60%到70%的消費者都來自一二線城市,不少蘭蔻、雅詩蘭黛的用戶開始轉用珀萊雅。

但在聚美麗創始合夥人夏天看來,與其說本土品牌搶了市場,雅詩蘭黛如今在中國的困境,更多是消費者對其高端光環去魅的結果。

“哪怕在三五年前,雅詩蘭黛在中國都還擁有非常高的人氣,主流消費人群普遍認同雅詩蘭黛的高端定位;但到了今天,一瓶原價1000多元的雅詩蘭黛產品,618、雙11期間能500塊,甚至300塊買到,消費者對品牌的高端光環去魅得非常嚴重。”夏天告訴「市界」。

想當年,雅詩蘭黛夫人給自家新品定了個“比當時市面上任何一款面霜都貴”的價格:115美元。產品的廣告語寫着:115美元意味着什麼?這個反問句能代入任何消費者想要的答案,比如更好的體驗、炫耀的資本、品牌認同等等。

但電商價格戰如火如荼的這些年,消費者面對高價的雅詩蘭黛,只會問一句:什麼時候降價?最低價能到多少?甚至於不少看到“雅詩蘭黛7月1日將再次漲價”消息的消費者,還不無戲謔地調侃一句,“漲價也扛不住掉價,送的比買的多”。

“雅詩蘭黛過去幾年在全球,特別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價格體系的崩壞,導致品牌形象受損,進而增長受阻。”夏天向「市界」感慨。

而站在更加宏觀的視角,不少業內人則認爲,雅詩蘭黛受困於價格戰,繼而影響價格體系,不得不漲價續命,又跟其理念不夠前衛、品牌不夠年輕化有關。

“對於雅詩蘭黛、歐萊雅這些大體量的美妝公司而言,未來發展更多取決於對技術和大趨勢的押注,而非對傳統和品牌的固守。”有美妝投資人曾告訴「市界」,歐萊雅集團的董事會會激烈爭論未來美妝是更多屬於醫療、生命科學產業,還是更多屬於時尚產業,但類似的爭論很難在雅詩蘭黛發生。

而今,隨着高端美妝賽道愈發擁擠,雅詩蘭黛剩下的利器,除了漲價,或許只剩收購了。

不久前,雅詩蘭黛剛完成對The Ordinary母公司DECIEM的收購,前後共耗資約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3.16億元)。再往前追溯,2023年9月,網絡紅人周揚青創立的美妝品牌codemint紈素之膚,宣佈獲得雅詩蘭黛集團早期投資和孵化部門的投資。再之前,2022年11月,雅詩蘭黛斥資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7億元)收購美國奢侈時尚品牌TomFord。

“截至2023年上半年,在國內外美妝市場,新銳品牌集體崛起、能湧現一批‘挑戰歌利亞的大衛’的時代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了。現如今,整個美妝行業在重回‘規模爲王’的時代。”夏天告訴「市界」。

從這個角度來看,雅詩蘭黛憑藉體量、歷史積澱優勢,或許還有漲價的底氣和空間。至於消費者會買單到什麼時候,只能留待時間和市場檢驗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凱、肖林爲化名)

作者 | 李   丹

編輯 | 陳   芳

運營 | 張溪冉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