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锦龙股份跌停,“风口之王”跨界算力前路未卜

錦龍股份跌停,“風口之王”跨界算力前路未卜

藍鯨財經 ·  06/07 18:04

文|機構之家

6月6日,錦龍股份(000712.SZ)從開盤9.37元/股,到漲幅3.83%後迅速下跌至跌停,當日振幅近14%,而從5月15日至今不足一個月時間裏,跌幅更是達到了26.93%。此前一天,該公司剛剛發佈公告稱,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中山證券67.78%的股權。錦龍股份的股價波動反映了市場對其財務困境和未來走向的擔憂。

從紡織起家,之後涉足房地產、自來水行業,再到收購券商轉戰資本市場,錦龍股份一直在不同賽道間頻繁跨界,實爲"風口之王"。如今,面對業績持續虧損、資金鍊趨緊的困境,錦龍股份再次跨界,剝離券商資產、押注算力風口,試圖以此謀求突圍。然而,技術、人才、資金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環伺,此次跨界是否還能成爲錦龍股份的求生之路?一、身陷虧損泥潭,擬甩賣旗下持股券商求生

錦龍股份成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清遠市紡織工業總公司作爲主要發起人,聯合清遠金泰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清遠市奧美製衣廠、清遠市遠德針織製衣廠、深圳市清泰威貿易有限公司等五個單位共同發起設立。公司上市之初名爲"金泰發展",主營業務包括紡織品、化纖長絲的生產與銷售。2001年,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決定實施轉型,先後涉足自來水供應、房地產開發等領域,謀求多元化發展。

然而,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彼時,國內資本市場蓬勃發展,證券業一派欣欣向榮之勢。錦龍股份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機遇,毅然決定將發展重心轉移至金融領域。通過支付25.96億元對價,錦龍股份收購了中山證券66.0517%的股權,一舉成爲其控股股東。此後,經過多次增資擴股,公司持有中山證券股權的比例進一步提升至67.78%。

自此,錦龍股份開啓了依託中山證券和東莞證券開展證券業務的嶄新篇章,業務範圍涵蓋了經紀、投資諮詢、財務顧問、承銷與保薦、自營投資、資產管理、基金代銷、期貨IB、直接投資、融資融券等諸多領域。從網點佈局來看,截至2023年報告期末,中山證券已設立23家分公司、35家證券營業部,東莞證券設立了32家分公司、70家證券營業部,營業網點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可以說,收購券商資產,標誌着錦龍股份實現了從傳統制造業向現代金融業的華麗轉身。

然而,事與願違,近年來錦龍股份的日子卻過得舉步維艱。業績數據顯示,2021-2023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爲-1.31億元、-3.92億元和-3.84億元,已連續三年巨額虧損。與之相應,公司營業收入規模也逐年下滑,2021年至2023年的營收分別爲10.06億元、2.47億元、1.92億元,可謂一年不如一年。從行業對比來看,按照2023年數據,錦龍股份的營收規模、市值、淨資產收益率在50家A股上市券商(含控股上市)中均墊底,且是唯一一家虧損的上市券商,經營狀況令人堪憂。

業績持續惡化之下,錦龍股份資產負債率逐年攀升。Wind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爲74.86%、77.66%、77.17%,高於73.78%的行業平均水平。

從短期債務構成看,據Wind數據,2021年至2023年各期末,錦龍股份的短期借款分別爲8.05億元、12.23億元、16.36億元;應付短期融資款分別爲6.76億元、0.99億元、7.21億元,此兩者合計爲23.57億元、13.22億元、14.81億元。

與此相對的,2021年至2023年各期末,錦龍股份扣除客戶資金存款的自有貨幣資金分別爲8.18億元、11.24億元、8.46億元。

可見,償債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由於償債壓力較大,爲了緩解流動性壓力。今年1月份和2月份,錦龍股份曾先後向煙臺智庫典當行借款5000萬元、以及向東莞市新世紀科教拓展借款15億元。

在多重壓力之下,錦龍股份正試圖通過變賣核心資產,謀求"斷臂求生"。繼2023年11月宣佈擬出售東莞證券20%股權(後上調至40%)後。6月5日晚間,公司公告稱擬通過公開掛牌轉讓所持中山證券67.78%股權。二、內控之殤、業績之累

縱觀錦龍股份連續拋售旗下券商股權的舉動,除了錦龍股份自身流動性困境之外,究竟是何原因促使其對中山證券下此決心?

1.中山證券業績持續低迷,已成公司負累

根據Wind數據,2021-2023年中山證券的營業收入從10.47億元驟降至4.90億元,幾乎腰斬。與此同時,其淨利潤更是連續三年虧損,金額分別爲-0.53億元、-1.8億元和-0.91億元。

回顧過往,2020年中山證券還曾爲錦龍股份貢獻了2.51億元的盈利,而此後其業績卻急轉直下,究其原因,與中山證券在合規風控方面的短板不無關係。2020年8月,因存在董事任職資格不符、擅自變更審批流程、薪酬管理缺失、關聯交易把控不力等諸多問題,中山證券遭到監管部門處罰,新增資管產品備案、資本消耗型業務、自有資金關聯交易等多項業務被勒令"剎車",禁令長達一年之久。

這一紙處罰對中山證券業績的影響是持續且深遠的。一方面,業務受限直接導致其營收下滑、利潤由盈轉虧。數據顯示,由於新增資管產品備案被暫停,中山證券資管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由2020年的0.45億元驟降至2023年的0.07億元,幾近於無。受限於資本消耗型業務,其自營投資規模由2020年的49.75億元降至2023年的37.93億元,2023年投資淨收益僅爲1.22億元,較2020年的5.54億元跌去近80%。融資融券、股票質押回購等資本中介業務同樣難有作爲。

另一方面,業務受限使得中山證券難以把握行業轉型良機。在零售賽道佣金費率持續走低的大趨勢下,通道類業務空間日益收窄,資管、投行、信用交易等資本驅動型業務已成券業轉型主航道。然而,受制於業務資質,中山證券上述業務均難有突破。與此同時,頭部券商依託資本優勢不斷做大業務規模,市佔率持續提升,中山證券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

由此可見,合規風控意識淡漠所帶來的業務受限,不僅對中山證券短期業績造成重創,更影響其長期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對於錦龍股份而言,控股一家虧損且前景堪憂的券商,無異於揹負沉重包袱。在此情形下,錦龍股份急於剝離中山證券,實屬無奈之舉。

2.監管趨嚴,錦龍股份實力實力難以匹配監管標準

2021年中國證監會頒佈實施新修訂的《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證券公司股東的全方位監管。新規從股權結構、資金來源、關聯交易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門檻,尤其是對控股股東的資本實力、風險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從事槓桿性質業務的證券公司爲例,其主要股東、控股股東除需滿足淨資產不低於200億元等硬性指標外,還應當在最近3年持續盈利。對照這一標準,不難發現,目前的錦龍股份無論是資本規模還是盈利能力,均難以匹配監管要求。

在此背景下,不少實力有限的中小券商股東開始謀求退出。國盛金控、聯訊證券、湘財證券等多家券商啓動了股權變更,不少原有股東選擇讓位於實力雄厚的國資或行業龍頭。對於錦龍股份這樣的民營企業而言,在新規的倒逼之下,主動轉讓所持券商股權,無疑是順應監管導向、防範經營風險之舉。

3.跳車估值水平更高的算力板塊

相較於低迷的券商板塊,算力板塊無疑是更具想象力的風口賽道。今年4月,錦龍股份公告稱,公司已與廣州賽富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簽訂《合作意向協議》,擬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廣東開展智算中心建設和運營。

從錦龍股份的發展歷程來看,公司上市之初從事紡織、化纖業務,後先後涉足房地產、自來水等行業。2014年公司通過收購中山證券控股權,主業轉型證券行業。過往多次轉型似乎都緊跟時代潮流。如今,錦龍股份想要清倉券商資產,加碼當紅的算力板塊,確實符合錦龍股份的作風。

此外,根據Wind數據,目前中證算力指數的市淨率爲1.95倍,券商板塊的市淨率爲1.13倍。錦龍股份跳車到算力板塊,可能也是打着蹭熱門提估值的打算。三、轉型算力,前路未卜

錦龍股份股價如過山車般的跌宕起伏,根源在於市場對其未來發展前景的擔憂。

1.出售中山證券轉型算力,前景難測

此次錦龍股份擬轉讓中山證券控股權,將失去最核心的收入和利潤來源,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儘管公司在公告中透露,擬與廣州賽富等合作,在廣東佈局智算中心業務,但能否順利實現跨界轉型,尚存諸多不確定性。

首先,錦龍股份缺乏技術、人才等核心資源稟賦。公司上市以來主營業務幾經變更,從紡織、化纖到房地產、自來水,再到金融投資,並無科技背景。此番進軍智算中心,在技術儲備、專業人才引進等方面,能否實現從0到1的突破,不無疑問。其次,智算中心作爲資本密集型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而錦龍股份目前資金狀況捉襟見肘,難以支撐大規模投資。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已有投資者就盈利模式向錦龍股份提出質疑,公司僅籠統回覆"主要通過算力租賃以及與算力相關的增值服務等盈利",難以給市場足夠的信心。

由此可見,錦龍股份貿然跨界轉型人工智能,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若轉型不利,不僅難以彌補券商業務的收入缺口,反而可能因投入大、回報慢,進一步加劇財務壓力,引發資金鍊斷裂風險。市場對錦龍股份未來走向的困惑和擔憂,正是造成其股價持續承壓的癥結所在。

2.股價自去年底開始已形成下跌趨勢

錦龍股份的股價自2023年底開始便一路下滑,期間雖有反覆,但總體趨勢未改。之前提到,2020年8月,中山證券因董事任職資格不符、擅自變更審批流程等原因,多個主營業務被監管機構限制展業。直到2023年8月,深圳證監局才同意先行解除中山證券新增資本消耗型業務限制,但暫不恢復以自有資金或資管資金與關聯方進行對手方交易。消息公佈後,2023年8-11月期間,公司股價經歷了數輪大幅震盪,反映了市場對於中山證券業務恢復的分歧和不確定性。

之後,差強人意的2023年三季度在11月發佈,公司營收同比下滑20.98%,淨利潤同比下降14.57%。隨後發佈的2023年年報則進一步凸顯了業績堪憂的現實,全年營收僅1.92億元,歸母淨利潤更是虧損3.84億元。業績不佳,證僞了中山證券展業部分恢復的利好,成爲壓垮股價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股價疲軟的背景下,市場對錦龍股份的信心本就滿目瘡痍,此番擬出售中山證券控股權一事無疑更是火上澆油,加劇了恐慌情緒的蔓延。

3.退市新規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錦龍股份頭上

據今年4月新出爐的《股票上市規則》規定,上市公司若出現“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利潤總額、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三者孰低爲負值,且扣除後的營業收入低於3億元”情形的,交易所將對其股票交易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回看錦龍股份2023年的成績單,公司淨利潤虧損,且營收僅爲1.92億元,已觸及紅線。若不能儘快扭虧爲盈,ST的帽子恐怕在所難免。在此背景下,市場對錦龍股份前景的悲觀預期進一步升溫,股價持續承壓也就不足爲奇了。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