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李雪峰转任申万宏源首席风险官后“首秀”,券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四项“风控力”

李雪峯轉任申萬宏源首席風險官後“首秀”,券商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四項“風控力”

財聯社 ·  06/06 19:16

財聯社6月6日訊(記者 林堅)一流投行如何煉成?今年來,從監管部門到證券行業上下都在各自思索,這一問題的推導過程以及結論在每個人心底都有不同,也許是專精業務水到渠成,也許是併購合一攀新峯等等。在申萬宏源證券執行委員會成員、首席風險官李雪峯看來,券商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建設將決定着券商能否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近日,他在2024年衡泰技術金融行業發展峯會上圍繞該觀點展開了細緻闡述。

李雪峯現任申萬宏源證券執行委員會成員、首席風險官

李雪峯的最新觀點帶着28年從業的積累與沉澱,因此受到行業關注。作爲證券業老將,李雪峯是中國最早一批證券分析師,在最近剛剛退休的首位新財富白金分析師趙金厚撰寫的“出圈”憶文中,曾回顧起與李雪峯共同奮戰的日夜。他寫到,“想當年,和李雪峯同學(現申萬宏源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通宵達旦寫個股點評”。1996年,李雪峯走進申萬宏源研究所最早的辦公地浦三賓館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一晃已是28年有餘。

李雪峯做過,也管過資管、自營、财富管理和賣方研究等多個領域與條線的工作。在2024年衡泰技術金融行業發展峯會上的發言,是他兩個月前履新申萬宏源首席風險官後,首次在公開演講中全面闡釋了新形勢下,對券商風險管理的新思考。在此之前,他在公司分管自營條線,一個高度重視風險管理的業務領域。就在去年的衡泰會議上,他曾對證券自營業務向“交易型投行”改革轉型的觀點進行了解讀,同樣在券商自營行業引起了強烈反響。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發言伊始,李雪峯先是用了一句諺語表達了自己的最新感受,直抒胸臆也更有他意。在他看來,儘管人來人往,但景色如常,這置於當下情景,其實追求圍繞的還是券商如何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命題。

“一個人的專業能力總會不斷迭代,我在證券行業從事了28年業務相關的工作,2個月前剛剛履職公司首席風險官。通過這段時間的全面學習、全面調研、全面思考和全面理解,我認爲有效性建設是當前券商風險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有效性建設如何落地將決定着證券公司能否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李雪峯在發言中說道。

將風險管理改革進行到底

這樣的觀點忠於觀察。隨着我國證券行業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和多元化、國際化的業務拓展,我國券商已經確定風險管理是生命線的基本理念,意識到風險管理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違約事件增多,高評級違約主體有所增加,債券市場結構性風險仍存,給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帶來了挑戰。

此次轉崗風險管理,李雪峯帶着對業務與風控的豐富經驗和深刻理解,從環境形勢到挑戰應對,從頂層設計到邏輯方法,對證券公司未來的風險管理改革,以有效性建設爲核心,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剖析。

李雪峯的觀點具有鮮明的辯證思維。他表示,券商的全面風險管理,短期而言,是要加快風險管理的穿透性改革,長期來看,則是要將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建設作爲根本戰略宗旨,將風險管理改革進行到底。有效性建設和穿透性改革,是風險管理戰略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中,“三道防線”的持續完善和風險控制指標體系的科學調配是風險管理日常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整體來看,如何讓風險管理工作既有用又有效、效用並存是各家券商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他總結稱,目前券商風險管理存在挑戰,且主要表現在信用風險加劇、經營理念老化、制度建設落後以及穿透風控不足等方面,總結起來,有兩個症狀:

一是行業中“重業務、輕風控”的現象仍有存在,業務單位一線的風險管理專業能力與承壓能力有待加強,風險管理部門的權威性及風險把控的專業性有待提升:

二是部分券商的子公司、分支機構和業務總部,存在以所謂的主體特殊性、管理獨立性爲由,未嚴格執行公司一體化、垂直化和穿透式的風險管理措施的情況。比如,這兩年部分券商的境外子公司,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問題顯得尤爲突出。

提出“四項風控力”建設的理念

與國際先進投行相比,國內券商的風險管理還並未成熟,依然存在提升空間,這是共識,也是攻堅所在。李雪峯談到,有效性建設的內涵應包括四個核心:一是集團化、垂直化、一體化的風控思維,二是矩陣式、穿透式、交互式的風控思想,三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深度協同的科學風控理念,四是條線穿透與塊狀管理相結合的科學風控模式。

據此,李雪峯提出,可以圍繞“四項風控力”建設,做深、做實和做強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建設。其中,戰略方向與商業模式的選擇先是擺在首位。李雪峯認爲,這是“第一風控力”。

他表示,證券公司風險管理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公司的戰略選擇和商業模式是正確的,要高度聚焦主責主業,堅持合理的業務方向、堅持專業的展業道路,找準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功能定位,恪守“功能性大於盈利性”的金融宗旨,堅決摒棄監管套戥等錯誤行徑。

“例如,資管新規前的影子銀行、非標業務曾讓證券行業走了很多彎路,往事不堪回首、教訓值得銘刻。同時,我們要正確統籌好‘穩和進’、‘立和破’、‘發展和安全’、‘業務、風控與數字化’等關係,確保辯證施策,閉環推進,確保多元融合,相得益彰。”李雪峯說。

再者,“三道防線”的有效性建設是“核心風控力”,至關重要。李雪峯表示,要做實第一道防線、做專第二道防線、做強第三道防線。在工作實踐中,“三道防線”存在“大三道”和“小三道”之分。例如,投行業務除了業務主體、合規風控、審計監督的“大三道”外,根據投行的內核指引,“大一道”中,還存在“項目組、質量控制及存續期管理、內核”等在內的“小三道”。無論“大三道”還是“小三道”,“三道防線”之間不能搞職能的“創新替代”,業務決策與風險管理之間也不能搞“創新替代”。

因勢而變的專業能力是“重要風控力”,李雪峯稱,這幾年,在新形勢下的市場風險情況有所變化,比如,要關注當前債券市場的回調風險和自研量化策略管理。今年年初,權益量化的極端市場行情爲各家證券公司敲響了警鐘,後期,需要關注權益量化指數增強策略樣本外選股的風險防控,需要關注權益量化阿爾法策略的反脆弱,和尾部風險的預防與應對。

第四,也是最後一個“力”在李雪峯看來,便是數字化風控,即“新質風控力”。可以看到,隨着金融科技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證券行業數字化轉型日漸提速,科技能力建設作爲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已成爲各大券商激烈競逐的賽道。

在李雪峯看來,未來業務、風控、IT三者的融合將會越來越深。數字化風控是未來的趨勢,如何通過數據治理和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化、一站式的風險管理系統,實現業務全流程的風險管控,全面覆蓋市場、信用、操作、流動性、聲譽等風險類型,爲風險管理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是一項需持續深入探索研究的課題。

有效性建設怎樣落實?四大布局與基礎

李雪峯表示,券商可以基於“四大基礎”的風控改革、推進“四項佈局”的風控落地,落實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建設。何爲“四大基礎”?李雪峯總結爲價值性、服務性、尖銳性和穿透性。

價值性是指風險管理工作要從風險管控向風險配置轉型,其中,底線原則需要嚴格管控,而風險資本配置水平以及向風險要收益的能力,則在實踐中需要不斷提升。

服務性是指風險管理要以更爲全面、主動、專業的工作能力和態度,實現與業務間的深度協同,切實保證風險管理賦能業務發展。

尖銳性是指風險管理要“長牙帶刺,有棱有角” ,不斷強化第二道防線對第一道防線的管控和制衡效果。

穿透性是指依靠“三道防線”的緊密配合,推進風險管理的穿透式、垂直化改革,使之更加求真務實、有的放矢,確保集團化、一體化的風險管理改革能夠順利落地。

再談到“四項佈局”,李雪峯說,是指需要全面完善涉及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專業能力和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等四個方面的工作。

風險管理體系是指要對各類風險管理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和全覆蓋,並且優化“三道防線“的職能,做到既要恪守本源、明確邊界,又要與時俱進、一體推進,還要科學管理、務實創新。證券公司的組織架構上要形成自上而下、多層級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並建立清晰的“風險偏好-風險容忍度-風險限額”的風控指標體系。從風險偏好到風險容忍度再到風險限額,需要常態化、科學化地去檢視、復盤和調控。因此,“三道防線”的有效性建設和風險控制指標體系的調配是風險管理日常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風險管理文化是指要建立風險文化全覆蓋,樹立“人人都是風險經理”的風險理念,要進一步深化一二道防線之間的溝通交流,加強風險管理專項培訓,尤其是案例培訓,切實增強風險意識,確保儘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風險管理專業能力是指,涵蓋風險計量、壓力測試等方面的專業建設,需要在實踐創新中不斷迭代、不斷轉型和不斷升級。比如,未來幾年,券商以債券本金投資爲代表的流動性風險的壓力測試和極限防控需要未雨綢繆,需要做實做透。

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是指,人才隊伍中的業務、風控和數字化的能力需要“三位一體”、閉環發展,需要深度融合、相融互促。同時,風險管理從業人員要常懷敬畏市場、敬畏專業、敬畏風險之心,不斷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助力資本市場和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