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盛业:让供应链金融成为“数实融合”新动能

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盛業:讓供應鏈金融成爲“數實融合”新動能

證券之星 ·  06/04 15:39

作爲產融合作工作的創新性探索,“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實施三年來已取得豐碩成果。業內人士認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爲產融合作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應多方合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環。

科技產業金融相伴相生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十四五”規劃也強調,應構建實體經濟、科技金融、現代金融、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縱觀歷史,每一次產業革命都始於科技創新、成於金融創新、興於產業創新,金融創新牽引新技術持續投入產業體系,促使產業發生跨越式變革。”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要深刻把握新時代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不斷推動金融創新適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需求,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爲引領、以先進製造業爲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翁啟文認爲,科技產業金融始終是相伴而生、相互促進的,顛覆性前沿技術是產業變革的“核爆點”,金融資本則是產業變革演進的“加速器”。特別是近兩年,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升級,應用呈現極強的滲透力和顛覆性,將極大改造和重塑各行各業。產業在變革,金融要適配,金融創新只有適配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節奏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

金融是“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關鍵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支撐是“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在這個循環中,金融通過提供資金、風險管理、資源配置等服務,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金融創新也能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機遇。

在“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的趨勢下,盛業(6069.HK)作爲領先的供應鏈科技平台,通過產業互聯網與數字金融兩大板塊的雙驅動發展,鏈接產業端的“數字生態”,成爲鏈接優質資產與普惠資金的“重要紐帶”。基於對單一產業生產、流通、分配、銷售各環節及其風險的深刻理解,盛業通過全面挖掘產業場景中各環節金融需求,藉助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協同產業各方,以產業生態鏈接和產業數據賦能爲核心,創新供應鏈普惠金融服務,滿足長尾客戶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盛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已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平台累計處理的供應鏈資產規模1,93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2%。平台累計客戶數量15,326家,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0%。

據了解,在該模式下,盛業通過科技手段將整合來源於多種渠道的數據和金融服務,以信息流轉帶動信用流轉,大大削減中小微企業以往對核心企業授信的依賴。同時,根據產業鏈上,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貿易往來關係和行業特徵,盛業可以提供具有針對性的供應鏈普惠金融解決方案,如投標按金保理、訂單保理、到貨保理、應收保理、票據質押保理、買方確權保理等,並憑藉“重交易 輕主體”的風控模式以及全流程線上化的業務模式,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風控成本高、流程效率低等問題,將資金合理、精準地流向實體產業,讓普惠資金能夠有效幫助相對弱勢的中小微企業。

數據是產業協同金融關鍵

國家數據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17部門聯合發佈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旨在引導各行業充分利用數據要素,實現數據價值的乘數效應,釋放數據潛力。預計到2026年年底,數據要素的應用範圍和深度將顯著擴展,尤其在經濟發展領域將體現乘數效應。

所謂數據,一方面是數字產業的落地和推進,另一方面就是產業數字化。在該前提下,才能夠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數據源。單純的數據是不具價值的,只有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數據融合,形成數據資產包,使得數據逐步變爲信息、知識,甚至智能化的決策依據,才實現了對數據價值的有效挖掘和釋放。

在此背景下,數據要素與產業協同金融之間的關係受關注。專家指出,產業協同金融更加強調以產業發展爲核心,以科技爲手段的產融生態圈模式,集合產業鏈各環節上的動態信息流,針對各環節的金融需求建立起金融產品模型,推進金融下沉產業場景,建立企業畫像,觸及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實現支持產業、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目標,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