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论"不死鸟"的死掉

論"不死鳥"的死掉

证券时报 ·  2019/11/13 06:20

秋冬交替的時節,A股裏多的是退潮後的裸泳者。在面值附近掙扎的公司,幾乎都戴着“*ST”的帽子。

聽說,被稱爲A股“不死鳥”的華業資本終於要“死”了,在連續20日股價低於面值後,觸及退市標準。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我卻見過屢次起死回生的華業,當股價沉到面值下一段時間後,便掙扎着浮出水面,吸一口空氣,延續性命。地天板的賺錢效應我也見過,並不值得羨慕,我以爲。

然而在A股一衆觸及面值退市的公司中,最能折騰的,卻是這華業資本。便有懂行的前輩常常跟我說,股價在面值附近徘徊的公司,倘若總股本又大得驚人,多半是前期有過高送轉的經歷,後來業績爆雷以致股價雪崩,就更容易觸及面值退市條款。看似低廉的股價卻對應着龐大的總市值,估值虛高的風險便在暗中埋下,但只有警惕的人才能看得出,便早早賣出。前輩講起來還要有趣得多,諸如華業如何從一家主營爲房地產的公司變成地產、醫療和金融並重,卻又如何因踩雷蓋了“蘿蔔章”的應收賬款損失上百億直接被*ST,每次在面臨面退危機後如何拉昇股價自救,甚至股民怎樣利用公司的保殼心理高拋低吸以最大限度套利,在最後關口又如何決定去留等,很是驚險刺激,但我現在卻都忘記了。總而言之,華業終究是觸及了面值退市的標準,要停牌等待交易所的“判決”了。

那時人們最迫切的希望之一,就在於A股的退市制度能夠從嚴執行,但效果卻總是不彰,虧兩年再賺一年的保殼祕笈,幾乎所有人都熟稔於心。後來交易所在修訂規則的時候,居然就加上了這個面值退市的條款,雖然只是不起眼的一條,但於A股,卻算得上“草蛇灰線、伏行千里”一般。簡潔明瞭的規則,市場自行交易的結果,任誰都沒有異議可言。終於,在中弘嚐鮮之後,便是雛鷹的效仿,接着更有印紀、華信、大控、神城、華業們的跟隨。

現在,這個政策居然出了奇效,僅年內因面值退市的公司,便大大超過了以往其他年份退市的數量。則普天之下的股民,其欣喜爲何如?這是有事實可證的。試到網上、線下探聽民意去,凡有機構小散,專家學者,除了幾個腦髓裏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認爲A股退市力度不彰,以致垃圾無法出清,擾亂股市新陳代謝,以致無法健康發展的?

上市公司本應該專注主業,以良好的業績和優異的股價表現,來回報股民的。但個別公司,卻醉心於所謂的資本運作,不時摻雜高送轉之類的套路,達到拉高股價的目的。便像是吸食毒品一般,初始尚能有興奮的感覺,卻掩蓋了肌體的疾病,路徑依賴後只有不斷加大劑量,才能讓肌體應激,最終病入膏肓,以一劑“百億虛假債權”,終結其資本市場的生涯。

秋冬交替的時節,A股裏多的是退潮後的裸泳者。在面值附近掙扎的公司,幾乎都清一色戴着“*ST”的帽子,向股民昭示箇中的風險。隨便抓起一隻,翻開其財務報告,要麼是接連虧損的業績,要麼便是慘不忍睹的淨資產。上市時描陳的做大做強初心,借殼之際放出的回報股民豪言,不再有下文。時而發佈的所謂利好公告,在交易所的問詢下,也總是顯出嬌揉造作的痕跡。而間或出現的反彈,終究也改變不了奔向東南的走勢。在不斷增加的上市公司股票供給,和自己愈發減少的股東戶數現實面前,除了秀一下自己的求生慾望,又還能騙到幾個人呢?莫非他們不知道,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嗎?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