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三年纠纷落幕,图森未来在美达成和解|钛度车库

三年糾紛落幕,圖森未來在美達成和解|鈦度車庫

鈦媒體 ·  05/30 18:52

圖片來源:圖森未來官網

圖片來源:圖森未來官網

美國時間5月29日,自動駕駛公司圖森未來宣佈,已與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就2022年發生的事件達成和解協議。並強調,和解協議是在圖森未來不承認任何過錯的情況下達成。

圖森未來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呂程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將這些問題拋諸腦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已結束調查。這項決議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專注於下一階段的發展。我們仍致力於與監管機構密切合作,並全面履行我們對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義務。”

曾經對於整個自動駕駛行業來說,跑在前面的圖森未來,一直以來都像是一個樣板。

然而,樣板的另一層含義還有“槍打出頭鳥”。經歷了美國審查、中美業務分離、公司內鬥、創始人出局等一系列變動之後,也不得不走到退市這一步。

回顧圖森未來所遭遇的種種,或許這不單單是圖森未來一家所面臨的困局,時代的一粒灰,落在任何一家企業身上,可能都是繞不過的一座山。

長達三年的糾紛

2021年3月,圖森未來在美上市前夕, CFIUS要求圖森未來就新浪旗下Sun Dream Inc於2017年購買本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一事出具書面通知。隨後,圖森未來與新浪共同起草了一份通知,CFIUS開始對相關事件進行審查。

CFIUS是一個聯邦政府委員會,由11個政府機構的首長和5個觀察員組成,美國財政部部長擔任委員會主席。它被授權審查某些涉及外國投資的交易,以確定交易是否會對美國國家安全產生影響。

上市之前,新浪對圖森未來尤爲力挺,連續4輪加註融資。當圖森未來被投資人集體封殺之時,也是新浪的扶持,圖森未來才渡過難關。

在圖森招股書中顯示,新浪爲圖森未來第一大機構股東,A類股佔比達20%,有7.91%的投票權。新浪集團董事長兼CEO、微博董事長曹國偉,也獲得了圖森未來董事會席位。

但爲了打消美國政府的疑慮,圖森未來做出了三個動作:

第一,代表新浪子公司Sun Dream Inc的兩名董事(曹國偉和張懌)在任期結束後卸任,並且將不再競選董事會成員以及不增加其目前的股份。

第二,限制中國業務部門對某些數據的訪問並採取技術控制計劃。

第三,圖森未來還需任命一名安全官和一名安全總監,並建立一個董事會級政府安全委員會。該委員會必須定期開會,並向CFIUS報告。

在達成和解之後,圖森未來的管理層也隨之進行了一輪更換:聯合創始人陳默辭去了董事長一職,繼續擔任董事;原CEO呂程辭去職務;聯合創始人、原CTO侯曉迪成爲圖森未來新董事長兼CEO。

就在外界以爲這是一張美國政府開的一份健康證明的時候,圖森未來再次遭遇了審查。

從圖森未來辭職之後,陳默作爲創始人又在2022年6月官宣了一家氫燃料重卡造車公司——Hydron(圖靈智卡)。

但陳默的雙重創始人身份,也引起了美國相關機構的調查。尤其是,陳默離開圖森未來董事會之後,他和侯曉迪仍是擁有特別投票權的大股東。

2022年10月,媒體報道圖森未來及其領導層(主要是侯曉迪)正在接受FBI、證券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調查,因爲他們懷疑圖森未來向Hydron提供了不當的資金和技術轉讓。

證券備案文件稱,在2021年期間,圖森未來的員工爲總部位於中國的中國氫燃料重卡初創公司Hydron的項目工作,花費了至少30萬美元的帶薪時間。

之後圖森未來雖也澄清,公司尚未受到SEC或FBI的調查,但圍繞在數據安全上的官司卻並未停止。

就在圖森未來宣佈退市的時候,一紙來自南加州法院 的臨時限制令打亂了計劃。

早在去年12月22日,兩個圖森未來的股東Norman Wilhoite和Judith Wilhoite就向南加州法院提起訴訟,聲稱圖森未來曾在2022年將商業機密泄露給了競爭對手Hydron。並在今年1月5日才向法院申請了“臨時限制令”,原因是圖森未來計劃清算在美資產,並將收益轉移至國外,會對其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經過聽證會後,法院對圖森未來下達了臨時限制令,要求被告及其一致行動人自此令下達起45天內:

  • 禁止違反圖森未來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間的國家安全協定。
  • 禁止向美國境外任何個人或實體出售、轉讓或披露圖森未來的商業機密,包括圖森未來中國的業務。
  • 禁止向Hydron出售、轉讓或披露圖森未來的商業機密。
  • 禁止將任何出售、轉讓或披露圖森未來商業機密或者資產,從而獲取的收益,轉移至美國境外。

圖森未來中國CEO郝佳男曾在和鈦媒體App溝通的過程中表示,這一限制是臨時性的,但對於我們的業務來說,可能會帶來顯著的挑戰。爲確保遵守法規,我們不得不暫停當前的商業活動。同時,他也表示正在積極溝通,但⽬前還沒有確切的時間表。

就在圖森未來處理這場官司的同時,《華爾街日報》再次報道說,由於擔心會被轉移到中國大陸,美國商務部已禁止圖森未來向其澳大利亞子公司運送24塊英偉達A100 GPU 。

對此,圖森未來回應說,這批貨物是爲其澳大利亞子公司運送的,該子公司於2023年10月份剛剛成立。與該公司即將解散的美國分公司相比,其澳大利亞子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這24塊A100。

這個理由也並不突兀,自從2023年6月宣佈將重心轉回亞洲之後,圖森未來就開始爲撤退做準備。2023年12月在美裁員75%,今年1月12日,圖森未來宣佈將拍賣其卡車和研發設備,後面還會再拍賣辦公用品,拍賣最後截止時間是2月8日。

只是,接二連三的官司、限制令,也給圖森未來的退市之旅帶來更多波折。

內部上演“宮鬥劇”

自從在美上市之後,纏繞在圖森未來身上的除了審查之外,還有來自內部的人事鬥爭。

2022年10月,侯曉迪先是被董事會罷免,後又和陳默以大股東超級投票權,解散了董事會,完成了重組。

只是,這次創始團隊回歸後,分歧很快再次出現,而這次走的是侯曉迪。2023年3月,侯曉迪宣佈已經從圖森未來辭職。在離職原因中,他透露其中之一便是現任管理層希望轉型做L2輔助駕駛。

這與圖森未來創業之初明確只有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路線背道而馳。圖森未來一個早期的投資人曾在交流過程中提到過,其當時看好圖森未來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判斷只做到L2/L3的幹線物流無人駕駛意義有限,幹線物流最大的痛點是司機。

“司機不拿掉意味着這個成本項並沒有拿掉,還加了一些硬件成本,可能在使用層面會有一些比如說省油或者維修這方面的優勢,但是不痛,所以我們只看L4。”該投資人說道。

在侯曉迪透露的離職原因中,除了對戰略轉型的不認同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侯曉迪作爲董事、公司高管和聯合創始人,拒絕支持給職業經理人CEO天價加薪。

雖然沒點名道姓,但這個拒絕顯然是針對CEO呂程的。呂程再次出任CEO後,年薪方案尚未披露,但根據更早之前圖森未來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呂程拿到了1755萬美元的總薪酬,其中包括一部分股權價值。

之所以說是天價,對比圖森未來的營收便知道了,2021年圖森未來全年營收626萬美元,2022年全年營收預估也最多不過1100萬美元。

呂程是財務出身,畢業於弗吉尼亞大學,擁有計算機和經濟學的雙學士學位,後又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唸了MBA,曾任職於花旗銀行。

從履歷不難看出,呂程加入的原因就是幫助圖森未來開始上市進程。先是擔任CFO,後來又兼任了總裁,最後還在上市之際成爲CEO。

但更爲值得注意的是,呂程是陳默找來的,在後來的離職、回歸的動作上也和陳默保持了一致。

2022年兩人分別辭去了圖森未來的職務,又在侯曉迪解散董事會並改組後,雙雙回歸。

對於圖森未來來說,一共有兩個關鍵人物,陳默和侯曉迪。但兩人的風格色彩完全不同:陳默善商、侯曉迪善技。一個負責把控融資和商業化,一個負責技術研發,商業+技術曾是投資人看好的互補型組合。

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圖森未來就開始了團隊隔離。其中美國由侯曉迪帶領,中國則陳默坐鎮。這裏面既有地緣因素,也有後來的疫情以及最重要的國際形勢影響。但總歸,兩人在上市之前始終是利益捆綁在一起的。

後來隨着創業時間的拉長,上市後商業化壓力增大,尤其是美國監管和施壓之後,兩人迥異的思想,就給日後圖森未來內鬥埋下了一顆雷。而纏繞在高層中的鬥爭,最終以侯曉迪退出落下帷幕。 

不久前,侯曉迪對外透露了最新動向,表示已經開始了新一次的創業,依舊是自動駕駛卡車,新公司的名字叫做 Bot.Auto。

在這之後,在圖森未來效力長達9年的中國區CTO王乃巖也被曝出加入小米汽車。

從上市到退市,圖森未來從百億美元市值神壇跌落,有地緣政治因素,也有公司個體原因。原因雖然複雜,但作爲未來汽車產業的核心之一,自動駕駛技術受到美國政府的嚴密監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自2018年8月13日正式成爲法律起,經過了《關鍵技術試點計劃》及《擬議條例》等暫行條例的多重錘煉,美國財政部最終版的《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FIRRMA)塵埃落定,於2020年2月13日生效。

FIRRMA法案重點關注敏感技術、國防物資供應鏈、敏感的個人數據和維護網絡安全等關鍵領域,對以上領域加強審查的趨勢在未來必將進一步凸顯,自動駕駛公司想要通過在不同國家進行道路測試從而提升技術的方式將面臨比以往更多的挑戰。

圖森未來此前表示,退市後會專注在中國市場。這次圖森未來宣佈已經和CFIUS達成和解,或許會讓圖森未來中斷的退市進程有機會繼續推進,在中國的研發和業務重新啓動。但問題是,在國內的自動駕駛行業,圖森未來還能佔據頭部的位置嗎?答案恐怕並不樂觀。(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韓敬嫺 ,編輯|張敏)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