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营收腰斩股价下跌逾九成,华米科技(ZEPP.US)进入“退市倒计时”

營收腰斬股價下跌逾九成,華米科技(ZEPP.US)進入“退市倒計時”

智通財經 ·  05/28 08:54

5月13日,華米科技(ZEPP.US)收到紐交所不符合最低股價要求通知;5月22日,華米科技發佈2024Q1業績,當期營收同比下降55%;5月24日,華米科技盤中股價跌至0.77美元,創下上市新低。從基本面和二級市場表現來看,華米科技無疑在經歷“戴維斯雙殺”。

然而在2018年,華米科技以“小米生態鏈赴美上市第一股”身份於納斯達克上市時,這家企業也曾受到市場的青睞。其上市發行價爲11美元,並在2021年2月曆史最高點19.59美元/股。

然而就在小米AIOT踩上智能化風口,業務規模逐年走高的市場背景下,華米卻毅然走上了“脫米之路”,但如今來看,試圖擺脫小米代工方身份的華米科技,其自有品牌似乎難以撐起公司的業績增長。

進入“退市倒計時”的背後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截至今年5月24日收盤,華米科技的股價僅爲0.77美元/股,遠低於當前每股淨資產5.54美元,同時也較當年發行價大幅縮水93%。其當前市值僅4618.47萬美元,摺合人民幣3.35億元。也就是說,5月22日披露的這份Q1業績並沒有提振市場信心,反而加劇了股價的下跌。

業績顯示,公司Q1季度營收爲3980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9390萬美元,大幅下降55.5%;在盈利方面,雖然公司Q1毛利率達36.8%,表現創歷史新高,但其每ADS淨虧損僅爲0.23 美元,同比下跌28%。

縱向對比華米科技的往期業績可發現,2020年以來,華米科技便陷入了業績下滑道路。此前的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年,華米淨利潤逐漸下滑甚至由盈轉虧,分別爲2.29億元、1.38億元和-2.88億元,分別同比下滑60.23%、39.76%、309.22%,直到2023年公司淨虧損才有所收窄。

而2024年Q1季度華米出現的收入規模腰斬問題則早在2022年便已開始。2022年和2023年,華米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43億元和24.95億元,同比分別減少33.72%和39.77%。只是到了今年Q1季度,華米業務萎縮情況進一步加劇,營收同比減少55%,環比也下降了51.67%。

營收縮水就意味着華米在出貨量上的進一步下滑。從往期出貨量來看,2021年至2023年,華米產品出貨量分別爲3610萬、2030萬和1210萬,分別同比減少21%、43.80%、40.39%。

2024Q1季度則在2023年的基礎上再度腰斬,相較2023Q1季度350萬的出貨量,2024年同期出貨量僅有120萬。對此華米的解釋是“由於小米可穿戴產品銷量下降,以及自有品牌產品銷量下降”。但對於自有品牌銷量的下降,華米進一步表示是因爲Q1季度沒有推出新品,但後續其自有新品能否在出貨量上力挽狂瀾也還是未知數。

雖然收入端出現大幅下滑,但憑藉費用端的嚴格控制,華米依舊實現了淨虧損收窄。報告期內,華米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分別爲7731.3萬元、4596.1萬元和9613.6萬元,分別同比減少10.08%、7.89%、18.44%。

而在現金流方面,報告期內,華米的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總額爲8.96億元,再度出現同比下滑。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華米當期應付賬款已達1.53億元,短期銀行借款2.75億元,若加上應付票據和應計費用及其他流動負債的部分,其總流動負債已超過11.56億元,這已經超過華米現持有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金額。這說明華米在Q1季度存在一定的現金流轉壓力。

互聯生態VS單打獨鬥

如今在智能手錶這條產品線中,運動、健康監測等核心功能幾乎到了“卷無可卷”的地步。不少市面產品動輒100種以上的運動模式監測也已覆蓋了絕大部分用戶的需求。因此目前在智能穿戴設備賽道專業化方向發展趨勢似乎已然明確。這便是華米希望“脫米”走自主品牌專業化道路的邏輯之一。

在專業化道路上,華米不僅自研芯片於2021年7月推出智能可穿戴芯片“黃山2S”,專注於健康的原生智能手錶操作系統Zepp OS、30秒一鍵監測的Pump Beats血壓引擎,以及便攜式MRI核磁共振技術,還在同年10月啓動品牌煥新,宣佈從芯片到算法再到硬件的更新。

自主品牌加專業化給華米帶來的益處在於毛利率的提升。華米今年Q1季度的毛利率達到了36.8%,爲公司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主要是自有品牌產品在出貨佔比高達85%基礎上產生的數據,然而另一方面,該季度收入下降明顯,則主要因爲華米科技代工的小米手環等可穿戴產品出貨量同比大幅下降。

在華米更強調在特定場景下的特定功能的同時,智能穿戴設備市場開始迎來“互聯生態”時代。由手機廠商推出的產品越來越強調與手機終端的無縫連接,以及實現跨屏互動、控車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這些優勢也使得其成爲了手機廠商觸手可及的增量市場,進一步增強了手機與智能手錶等智能穿戴設備之間的強關聯。

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佈的報告信息可以看到,智能手錶與手機品牌的強關聯。2023年Q1季度,排在前列的蘋果、華爲、OPPO和小米,無不都是有着手機這一終端產品,並且對應的銷量也是排在頭部。相比較下,沒有手機產品的品牌國內最高排名也僅爲第五。

以華米爲例,雖然其智能手錶將更多功能獨立集中在自身終端,期望用戶能夠擺脫手機的依賴,但更多深層次的功能比如運動、睡眠監測分析等,仍需要在手機APP查看。因而從市場生態而言,用戶購買智能手錶的關鍵決策點之一就是生態中的手機終端產品。

所以失去小米作爲手機終端對於華米的產品出貨量下降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此次Q1季度業績中,華米存貨規模雖然從去年同期的6.03億元下滑至5.26億元,但存貨週轉天數卻從151.2天大幅反漲至279.7天,週轉率也從0.60下滑至0.32次。這也就意味着華米或正在面臨存貨積壓和週轉不暢的問題。

從目前的市場出貨量對比以及消費者選擇來看,注重互聯生態的智能手錶更受青睞,而專業化品類產品的市場則在進一步被擠壓。在此市場趨勢下,華米似乎難以在短期扭轉自身產品在定位和功能上的缺陷,也就難以扭轉自身報表業績以期換來更高的股價增長。但紐交所的通知已經下達,留給華米的時間也僅剩6個月。如果其不能在此時間內擺脫仙股身份,便將迎來退市結局。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