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海底捞张勇夫妇拿下了第四次IPO

海底撈張勇夫婦拿下了第四次IPO

華爾街見聞 ·  05/27 23:03

作者 | 曹安潯

編輯 | 周智宇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拿下自己的第四次IPO,推動特海國際在納斯達克實現雙重上市後不久,美東時間5月24日,特海國際迎來上市以來的第二次強勁上漲,股價上漲5.59%,市值達到12.7億美元。

此前,海底撈、頤海國際和特海國際先後在香港上市。

作爲海底撈海外業務運營主體,特海國際承載着海底撈加速出海、擴張的期望。

此次特海國際籌集的5700萬美元,將會有約70%用於加強品牌及擴展全球門店網絡;約10%用於投資供應鏈管理能力,約10%用於研究及開發,以提升門店管理;約10%用於日常經營。

海底撈董事會表示,相信中式火鍋的國際市場將繼續大幅增長。特海國際兩地上市有助於擴大股東基礎,獲得更多資本,提升公司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

不少華人華僑、留學生們也在朋友圈表示對海底撈在海外佈局的期待。

業績顯示,特海國際經歷了2019-2022年的虧損之後,在去年剛實現了扭虧爲盈。2023年度,特海國際收入爲6.86億美元,同比增加23%;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溢利爲2565.3萬美元;餐廳層面經營利潤率爲9%,同比提升4.9個百分點。

自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門店後,截至今年一季度,海底撈已經在全球四大洲、13個國家擁有119家自營門店,其中,70家位於東南亞地區,17家位於東亞地區,18家位於北美地區。

而近年也正是中餐出海潮興起之際,我國本土餐飲代表性企業如海底撈、呷哺呷哺、庫迪咖啡、九毛九、蜜雪冰城等品牌在海外加速開店,甚至上市。

它們都渴望在國內餐飲行業日益內卷、存量廝殺後,開闢海外“藍海”市場,探索自身第二增長曲線。

有對沖基金分析師表示,由於飲食習慣、服務意識等的差異,中餐品牌在海外發展其實不是特別好的選擇,更多是因爲國內市場內卷的促逼。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6年,海外中式餐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9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3萬億元,2021-2026年複合增長率達9.4%。

其中,特海國際作爲海外中餐品牌龍頭,更是被衆多國內券商看好,浙商證券稱其已在海外10餘個國家開設上百家門店,彰顯較強的海外盈利能力,前景廣闊。

不過,告別熟悉的國內市場,中餐品牌面臨着一系列本土化的難題,需要在適應海外新市場的文化差異、消費習慣、食品標準、地域偏好、用工法規等之外,保證供應鏈穩定,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

上述對沖基金分析師表示,中餐出海不能只做中國人的生意。以海底撈爲例,國外沒有火鍋文化,不習慣吃辣等,所以想要打開海外市場,海底撈需要做出本土化變革,包括口味上的中西結合等。

東吳證券指出,連鎖餐飲是規模化與標準化的生意。雖然我國中餐企業出海後往往能通過優質產品形成“降維打擊”,實現從0到1的突破,但能否持續擴張考驗的是品牌供應鏈管理內功,標準化難度決定了從1到N的擴張速度。

“圍繞當地消費需求在產品及供應鏈、門店運營、人才團隊等多方面的本土化是成功關鍵,也是品牌本土化的終極目標”。東吳證券分析道。

對海底撈而言,雖然已經在國內闖出名堂,在海外也擁有一批忠實客群,但它不滿足於此。

公告顯示,特海國際的目標是,非華人社區的店中,本土客人比例達到60%以上。也就是說,海底撈希望吸引更多海外當地的客人,真正抓住當地人的胃,而不是僅僅只做“留學生天堂”。

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但若實現,海底撈在海外就算徹底扎根下來了。作爲全球前三的中餐餐廳品牌, 這對於各大出海的中餐品牌們都是一個鼓舞。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