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刘强东、马云、李彦宏们都在整治互联网“大公司病”

劉強東、馬雲、李彥宏們都在整治互聯網“大公司病”

TechWeb ·  05/27 14:16

【TechWeb】5月27日消息,近期,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凡是長期業績不好,從來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的言論再次引爆互聯網“大企業病”、“大公司病”的討論。

就在今年4月、5月,已經陸續有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和CEO吳泳銘,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與人力資源負責人崔珊珊等談到“大公司病”及解決大公司病的問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這些互聯網大廠們怎麼就都有了“大公司病”了、大公司病到底是什麼病?強化管理和裁員能解決大公司病的問題嗎?

劉強東再定義“兄弟”

近日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在618購物節前的高管會議上發表的講話視頻流出。劉強東在講話中批評了公司內部一些員工的“躺平”態度。

劉強東認爲,京東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企業病”的症狀,主要體現在管理上的鬆散和效率低下。他直言:“沒人想加入一個爛的公司、沒有未來的公司,沒有人希望這公司全部在躺平、在睡大覺,沒有激情、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榮耀的公司,相信真正是我的兄弟,不會希望京東變成這樣。”“凡是長期業績不好,從來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劉強東在視頻中指出:“只要業績好,永遠都不用加班加點;業績只達到平均水平,只要拼搏,公司永遠不會辭退你;但是業績不好,又不拼搏的人,這家公司都不能容忍,都會逐步通過各種手段,全部淘汰出局。”

隨後,就有媒體曝光稱京東已啓動大規模裁員。

“有不少京東員工剛過完老員工日就被裁了,去辦離職時都在排隊,固資和人資同事晚上還在加班。有京東前員工透露,京東裁員涉及營銷、運營、採銷等多個崗位。”

此外,京東應屆生因內網留言被裁也引起了關注,話題 " 京東強制查看員工手機、查脈脈記錄" 曾短暫地出現在脈脈熱榜上。

目前,京東方面並未就裁員相關事宜有回應。

此輪京東內部管理的輿情發酵始於5月21日。當日,有媒體曝出了京東集團行政服務中心正式發佈的通知,根據通知內容,京東總部餐廳的供餐時間已明確爲每日11:30至13:30,午休時間爲1小時。此外,通知還提到,爲了營造更加高效、有序的工作環境,各職場將在中午時段保持明亮,不再閉燈。

5月22日,有多個消息爆料稱,京東零售本週開始嚴查考勤,並且調整了午休規則。公司嚴禁代打卡行爲,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相關人員。有知情人士稱此次京東公司嚴查考勤,調整午休時間並沒有郵件正式通知,而是部門口頭通知,沒有任何留痕。此事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

隨後新浪科技報道京東公司嚴查考勤背後真相:從京東多位員工以及高管處調查了解到有京東員工一年裏代打卡近百天,每天四點就下班,但是能領到全額薪水,還有一些實習生甚至兩個月都不來,但通過代打卡,騙走了公司1.5萬的工資。

就在剛剛,京東集團宣佈,自2024年7月1日起,通過一年半時間,京東採銷年度固定薪酬由16薪提升至20薪,業績激勵上不封頂!

不只劉強東,阿里、百度都在整頓“大公司病”

事實上,最近多家互聯網大廠都在談“大公司病的問題”。

今年,4月10日,在阿里啓動“1+6+N”變革重組一年後,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內網發表了一篇題爲《致改革 致創新》的帖子,其中提到了對阿里巴巴目前存在的大公司病問題的看法。

馬雲強調,大公司病是指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出現的一系列管理和運營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包括決策緩慢、創新力下降、對市場的敏感度降低等。他承認阿里巴巴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大公司病的症狀。

同時,馬雲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包括重新認識公司的使命和價值觀、優化組織架構和決策流程、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等。他強調,要以客戶爲中心,重新回到市場中去尋找機會和解決問題。

5月23日阿里巴巴公佈的2024財年年報中,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和CEO吳泳銘在致股東信中也提到了“大公司病”的問題,並表達了積極應對和改革的決心。這進一步體現了阿里巴巴高層對大公司病問題的重視和改革的態度。

同樣的,百度也不例外。

今年5月9日,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與人力資源負責人崔珊珊在百度先進頒獎活動上均發表講話。在會上,崔珊珊就指出:公司已經快25年了,出現問題不奇怪,無法清醒和理智地看待才是不對的。“劃地盤,設門檻,各自爲戰協同難”;“向上哄好,向下唬住,加班彰顯工作態度”;“上級溝通全靠下屬傳話,結果爛尾還說漂亮話”……這些大廠病問題,百度也都存在,有些還挺嚴重,不怪員工吐槽,公司管理層也急,並且都在着重關注、着手解決。

大廠營收增速一季度均降至個位數,減員成常態

今年5月16日,京東發佈2024年一季報,京東集團共實現營收2600億元,同比增長7.0%,歸母淨利潤爲71億元,同比增長13.88%。

5月16日,百度也發佈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總收入約315億元,同比增長1%;單看百度核心,其在一季度的總收入約爲238億元,同比增長4%。

5月14日,阿里巴巴發佈2024財年第四財季(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營收221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6%;調整後淨利潤244.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1%。截至今年3月底,阿里巴巴2024財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底)營收爲9411.7億元,同比增8%。

可以看出,京東、百度、阿里在今年一季度的營收增速均降到了個位數。

要知道,互聯網大廠之所以被稱爲大廠,是在伴隨中國互聯網人口高速增長時,互聯網大廠業務都曾高速增長,年增速超過100%的速度都不足爲奇。

以阿里巴巴爲例,在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交易額達到1萬億元,2016財年(2015年4月-2016年3月底)年電商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3年時間,增長200%。2019財年Q2(2018年7月1日—9月30日)阿里巴巴還保持高達54%的收入增長,核心電商收入同比增長達到56%。

京東同樣也有過快速增長期, 2009年京東淨營收爲29億元,2015年淨營收已經增長至1813億元,6年時間淨營收增長約62倍!

長期觀察互聯網發展的業內人士表示,隨着各大公司營收增速放緩,各種管理問題就會浮上臺面。在營收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節流”、控制成本支出、減員等已經成爲大廠保有2位數利潤增長的手段和途徑。這反映在業績數據上,就是營收增速不及利潤增速。

京東最新年報顯示,2021年至2023年員工總數從39萬增長到約52萬(截至2023年末,京東員工總數517,124名)。京東員工數量快速增長,主要是2022年京東物流併購德邦股份帶來的計入的快遞員工數量大幅增長所致。事實上,關於京東減員的消息這兩年也經常有曝出。

阿里和百度也都有不同程度瘦身減員。

從業績披露的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員工總數爲204891人。阿里巴巴2024年第一季度減員14369人,減員比例6.5%。從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2年多,阿里巴巴減員54425人。

截至2021年、2022年及2023年12月31日,百度的員工總數分別爲45500名、41300名及39800名,2年間百度減員5700人。

公司年齡超20年,互聯網大廠們爲何就有了大公司病?

京東、阿里、百度都是創立至今公司年齡超過20年的互聯網大廠。

對於互聯網大廠的“大公司病”,大廠員工活躍的社交平台上多有討論。

有觀察人士就稱,隨着大廠規模的擴大,互聯網公司往往會形成龐大的組織架構,包含多個部門和層級。這種機構臃腫會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容易丟失或失真,造成溝通不暢。高層管理者的決策和想法難以迅速、準確地傳達給基層員工,而基層員工的反饋和建議也難以順利上傳至高層。這種上下級之間的信息隔閡會影響公司的決策效率和執行力。

同時,互聯網大廠往往擁有多個業務部門和產品線,這些部門之間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和溝通障礙。當產品或業務出現問題時,各部門之間可能會相互推卸責任,導致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也可能變得困難。由於部門間的壁壘和信息不透明,員工可能難以了解其他部門的工作進展和需求,導致協同效率低下。

另外,在員工層面,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層級的增加,傳統的激勵機制可能已經失效。員工可能感到自己的貢獻和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或認可,導致工作動力下降和士氣低落。而大公司中可能存在官僚主義和權力鬥爭等問題又進一步削弱員工的積極性和歸屬感,造成惡性循環。

大公司病對企業本身帶來的傷害也非常明顯。由於大公司往往擁有較爲穩定的業務和市場份額,他們很容易會忽視市場的變化和新的競爭威脅。這種忽視會導致公司在面對新的市場機遇時反應遲鈍或錯失良機。而大公司還存在會過度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和模式的思維窠臼,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新的用戶需求。

最後:

在阿里巴巴五週年慶的時候,馬雲曾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公司。

去年6月18日,在迎來京東創業20週年之際,京東新任CEO許冉正式提出了面向未來20年的“35711”夢想:京東能有3家收入過萬億人民幣、淨利潤過700億人民幣的公司;5家進入世界五百強的公司;7家從零做起市值不低於1000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能爲國家繳納1000億人民幣稅收;提供超過100萬就業崗位。

今年5月,在百度一場內部頒獎活動中,李彥宏在談:“大模型我們走在最前面,我們要去勇闖無人區,需要去冒前人沒有冒過的風險。”百度一直堅信技術可以改變世界,會一直沿着這條路走下去。

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經歷了早期的探索期、快速發展期,已經進入成熟繁榮期。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發展中,互聯網大廠既是推動者、更是收穫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未來,如何能繼續保有引領未來發展的領導者地位,也許正是這一波“大公司病”憂慮背後的深層原因。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