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东北“软件教父”急了

東北“軟件教父”急了

市界 ·  05/22 18:00

作爲中國軟件行業的開路人之一,劉積仁一直以來,有一個打造“東軟系”上市公司集群的雄心。目前除了母公司東軟集團,“東軟系”還有東軟教育和東軟熙康兩家子公司上市,但截至5月21日,一家市值21.52億港元,另一家市值僅7.66億港元。作者|楊 潔編輯|孫春芳運營|劉 珊昔日的軟件業“老大哥”東軟集團,終於扭虧了。在2022年首次出現淨利潤3.43億元的虧損後,根據東軟集團公佈的2023年業績,公司全年實現總營收105.44億元,歸母淨利潤7391.25萬元。但即使如此,公司的扣非後淨利潤仍然連續第二年出現虧損,虧損額爲1.47億元。東軟的頭上,曾經疊加着無數光環。它是國內第一家軟件上市公司,在1997年就曾大膽拿出5億,投資建設了國內第一個軟件園。這一年,東軟研發的國內第一臺臨床應用CT機在軟件園下線,徹底打破了海外企業在這類大型醫療設備上的壟斷。在國內,東軟也是第一家員工達到萬人規模的軟件企業。東軟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劉積仁,也被業內尊稱一聲“軟件教父”。劉積仁的旗下,一個“東軟系”資本矩陣正在形成。2023年,其子公司東軟熙康在港股上市。但是,在大衆認知和資本市場上,東軟已經“掉隊”了。截至5月21日,東軟集團的市值只有99.01億元,遠低於它的“後進者”如用友、金蝶。昔日“軟件外包”的標籤,也始終困擾着它。站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行業大潮前,東軟也到了新的戰略轉折點上。

東北誕生的“軟件教父”

1989年,從事汽車音響和汽車通信系統生產的日企阿爾派,拜訪位於瀋陽的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剛成立一年的“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主任劉積仁做了個演講,阿爾派事後很認可他的技術,要他開個價合作。這一年,劉積仁34歲。他在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本碩畢業後赴美留學,是我國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也是當時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教授。後來,他還擔任過東北大學副校長,但當時這間研究室裏,加上他只有三個人,共用一間半房和三臺286電腦,手上經費只有3萬元。劉積仁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他快速在心裏算了一筆賬,咬牙向阿爾派報出了30萬美元的“天價”——按他的估計,根據當時的匯率,這筆錢差不多夠研究室花50年了。對方立刻就答應了。那個時候,國內的軟件產業才剛剛起步。第一代程序員中,王文京的用友還剛成立不久,金山創始人求伯君還在深圳酒店裏寫WPS 1.0的代碼,而劉積仁已經拿到了“第一桶金”。這筆錢到底也沒花上50年。劉積仁立刻跑到北京,拿它購置了一批先進設備。科研成果能夠換來真金白銀的投資時,身爲一名學者,劉積仁還有點扭捏,他執意要把合資機構命名爲“瀋陽東工阿爾派音軟件研究所”,直到工商註冊時,才不得不在後面用括號加上了“有限公司”幾個字。在東北工學院更名爲東北大學後,這家公司在業內有個更響亮的名稱“東大阿爾派”。它主要做軟件外包,爲阿爾派開發汽車軟件系統。雙方之後還成立了東大開發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承接其他日本訂單。這兩家公司就是東軟的前身。後來它們合併重組進行改制,在1996年以“東大阿派”之名登陸上交所,成爲A股的“軟件第一股”。1998年,東軟集團正式成立,並在2008年實現整體上市。東軟以外包起家,這也成爲很多人對這家公司的第一印象。在國內軟件產業發展歷程中,東軟的外包業務確實也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在2000年後全球化和互聯網大潮中,東軟在2006年成爲國內第一家外包收入過億美元的軟件企業,以一家公司撐起了國內軟件外包超過7%的市場份額。在整個東北的軟件業中,東軟也是一枝獨秀:1998年大連軟件園奠基時,東軟第一個入駐,爲大連吸引來了大批日本客戶。

2018年的大連東軟集團軟件園)但一切輝煌,已成過往。如今的東軟基本上已不再對外提起外包業務。2008年後,軟件人工低成本時代成爲過去,劉積仁自己也強調過,“軟件外包模式將進入死衚衕”。實際上,上市後東軟的商業模式幾經調整。早期用戶和企業客戶都沒有爲軟件付費的習慣,市場上盜版橫行,當年的金山公司就在這上面吃過大虧。劉積仁帶領東軟開始走兩條路——涉足系統集成,軟硬件一起開發一起賣;還有就是軟件和服務結合,做解決方案提供商。從1999年起,東軟逐步在電信、稅務、金融、電力、教育、交通、社保等領域進行數字化改造,這被公司稱之爲“數字圈地”。2000年後東軟大力發展國際外包,2009年後又將業務從B2B切換爲B2C,全面進軍健康管理領域。在普通消費者很少感知到的地方,東軟創造出過更多“第一”。2002年8月時,《國務院17號文件》中提出“十二金”工程,社保部門當時召集了四家企業,共同參與開發全國統一使用的社保系統,而東軟就是四家企業中的組長。這無疑是對東軟實力的認可。到了2006年,東軟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而這,也僅僅是東軟信息化業務中的一部分。東軟的業務版圖中,最亮眼的一塊是醫療硬件。1997年在瀋陽東大軟件園裏,國內第一臺臨床應用CT機下線。這意味着,中國成爲繼美、德、日、荷之後,全世界第五個能自主製造CT機的國家。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在1998年成立,如今其CT機保有量位居國產品牌首位,成爲全球僅次於GE、西門子的醫療設備供應商。做CT機,是因爲劉積仁認爲,它在系統設計和軟件開發方面,未來將具有更大的價值。東軟也基於此進軍了醫院信息化系統建設。基於爲阿爾派提供的服務,東軟的血液中本身就帶有汽車軟件開發的基因。1991年進入汽車電子領域後,目前爲止,東軟已佈局了汽車基礎軟件平台、智能座艙、自動駕駛、EV動力系統、智能通信等產品、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產品覆蓋了50多家國內外主流汽車廠商、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220多款車型。發展至今,東軟集團已形成了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智慧城市、企業互聯四大業務板塊,擁有接近1.8萬名員工,儘管如此,東軟在資本市場上卻漸漸失去了聲量。2015年,東軟集團的股價曾達到35元左右的歷史高點,自此之後,股價整體就呈現一路下行趨勢。截至今年5月21日收盤,收報8.16元/股,市值只有99.01億元。而在國內軟件企業中,用友網絡5月21日的市值爲407.15億元,在港股上市的金蝶國際市值爲314.09億港元。

疲軟的“上市公司集群”夢

東軟已經“老了”嗎?事實上,它在2023年的營收已經突破百億。根據最新業績,在2023年,東軟集團實現營收105.44億元,同比增長11.39%。從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中看,在2016年,東軟的營收就達到了77億元,歸母淨利潤達到18.51億的高點。這之後,東軟的營收一直保持在70億元以上。

從主營業務來看,東軟四大業務板塊中,智能汽車互聯業務貢獻最大,2023年實現收入39.16億元,同比增長了9.36%;醫療健康和社會保障業務營收爲25.71億元,同比增長了29.74%;智慧城市業務則是唯一營收出現同比下降的板塊。東軟的歸母淨利潤也在這一年再度恢復了盈利,達到7391萬元。在2022年,這家軟件巨頭遭遇滑鐵盧,出現了上市27年來的首次虧損:在實現94.66億元年度營收的同時,歸母淨利潤虧損了3.4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9.23%;扣非淨利潤則砸出了虧損5.3億元的“天坑”,同比大幅下滑了1610.35%。東軟把2022年的虧損歸因於第四季度受到了外部環境的衝擊,以及佔公司總營收超過20%的國際軟件業務也因匯率波動受到了影響。不過,劉積仁表現得還很是樂觀。在2022年報中他表示,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還將帶來巨大的機會,軟件產業也將在智能數字空間中擁有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東軟集團果然在2023年走出了虧損的泥潭。但隱憂也仍然存在:這一年的扣非淨利潤仍然虧損了1.47億元。實際上,從2019年之後,除了2021年外,東軟集團的扣非淨利潤均呈虧損狀態。

東軟集團這艘營收上百億規模的軟件航母,卻面臨賺錢難題。從業績來看,東軟的業務往來的合同履約成本過高,拖累了它的盈利能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存貨餘額爲51.55億元,其中合同履約成本爲45.92億元。年底存貨跌價準備爲2.08億元,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準備就佔了1.70億元。但是,影響東軟業績增長的另一個因素,也和集團多年來不斷地進行分拆有關:原來很多業務的子公司,陸續不再屬於集團的並表範圍之內。劉積仁一直以來,有一個打造“東軟系”上市公司集群的野心。這番努力在2023年的收穫,是東軟熙康登陸港交所。東軟教育是劉積仁第一次成功的嘗試。2011年,東軟集團將旗下主營IT高教服務的板塊剝離。三次遞表後,2020年9月,東軟教育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6.22港元,開盤大漲了超過25%,市值達到45億港元。東軟教育獨立之後,集團的分拆動作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東軟的醫療大健康板塊,從2014年-2016年,三年之內,東軟連續拆分了東軟醫療、從事醫療軟件業務的東軟熙康、從事醫院大數據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東軟望海(後更名“望海熙康”)三家公司。2014年底,東軟醫療獲得了來自弘毅投資、高盛、通和資本等機構27.33億元的戰略投資。東軟醫療無疑是劉積仁最寄予厚望的。東軟集團不惜與投資方簽下對賭協議,承諾在2016年第二次交割後的六年內,完成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上市。從2021年起四次遞表後,東軟熙康終於在2023年9月登陸港股,但在上市首日即告破發,當日收報2.72港元/股,較4.76港元的發行價跌幅近43%。而到目前爲止,東軟醫療的上市仍舊遙遙無期。望海熙康在2017年完成最後一輪融資後,也在2020年簽署輔導協議,準備衝刺科創板,但至今尚未遞表。2015年7月,東軟與阿爾派、瀋陽福瑞馳共同投資成立了東軟睿馳,研發自動駕駛。2021年10月,東軟睿馳完成了6.5億元的首筆融資,也在年度業績中爲集團帶來了10.1億元的投資收益,使得當年的公司歸母淨利潤一舉超過了11億,成爲近5年內扣非淨利潤爲正值的唯一一年。但在交易完成後,東軟睿馳也不再並表。在外界看來,這也是東軟籌備將其上市的信號。從長遠角度樂觀來看,若東軟旗下這幾家子公司全部順利上市,劉積仁的資本版圖,也將擴大到6家上市公司。但東軟多年佈下的這番“資本局”,至今僅有兩家公司上市。在已上市企業中,東軟教育在2023年營收爲18.06億元,截至5月21日,其市值只有21.52億港元。東軟熙康去年總收入爲5.38億元,虧損1.55億元,截至5月21日其股價只有0.99港元/股,市值7.66億港元。上市集群夢想離“豐收”還差得很遠,幾經分拆後,盈利能力不足卻已是實實在在擺在了東軟面前的難題。

未來想象力是智能化?

東軟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新的想象力在哪裏。身爲一家已經存在了30多年的行業“老大哥”,營收超過百億元,但東軟的身上,仍然缺乏一個鮮明的標識。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還是當年那個“軟件外包公司”的形象,沒有什麼新的產品可以讓人記住。劉積仁說,在盜版軟件橫行時,如果專注國內業務,東軟很有可能“活不下來”。但外包總歸是產業鏈中的低端環節,因此多年來東軟不止一次地被人質疑,它的核心技術究竟在哪裏。尤其是2022年的“成都核酸檢測系統崩潰”事件,把東軟推上了輿論的浪尖,讓它再次不得不苦苦辯解,自己不是“沒有實力”。如何撕下當年“外包”標籤帶來的固有印象,仍是這家軟件巨無霸難以擺脫的煩惱。東軟目前所重點涉足的醫療大健康、智能汽車、智慧城市等賽道上,也壓力重重,每個領域均有實力強勁的對手,讓它難以成爲“脫穎而出”的那一個。

2024年4月,上海第8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東軟醫療展示的國產醫療設備)在醫療影像設備行業,東軟醫療居於國產廠商行業前列,2023年實現營收31.81億元,淨利潤3.07億元。但在它之前,國產CT廠商聯影醫療已於2022年8月登陸科創板,且在高端產品上實現了突破。2023年,聯影醫療實現營業總收入114.11億元,實現淨利潤19.74億元,同比增長19.21%。在智能汽車互聯賽道,東軟基於高通第四代驍龍8295芯片研發的下一代智能座艙平台,已搭載於極越01、吉利銀河E8兩款戰略車型,並實現了量產上市。根據業績,2023年東軟的智能座艙、智能通訊、全球導航等量產產品整體出貨量實現了持續提升。但在這一賽道上,東軟面臨的競爭對手衆多,其中還包括了華爲、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大廠。劉積仁表示,公司也在“不斷反思自己有什麼問題和毛病”。而他爲東軟尋找到的新破局點,是“智能化”。隨着大模型的崛起,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給人和機器的交互方式帶來新的變革,也給新的商業應用落地提供了可能。劉積仁認爲,人工智能和數據價值化需要加以迅速把握,這也是東軟未來的機會。今年3月11日,東軟集團開了一場戰略發佈會,宣佈全面開啓解決方案智能化戰略,聚焦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業務領域,打造AI賦能的解決方案、數據價值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化的解決方案。爲向智能化要增長,東軟不惜在組織架構上進行調整。它在業績中表示,要重構公司營銷組織,強化統一部署,建設營銷鐵軍,構建分層分級的立體營銷組織體制和新型立體的客戶關係。東軟想要變得更加年輕。“我認爲,年輕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變化很敏感,並願意以最快的速度迎接這個時代的挑戰。”劉積仁在戰略發佈會上說。但要吃到技術的紅利,撕下“缺乏技術”的標籤,首先也就要有對技術的投入。2023年,東軟研發投入10.65億元,同比增長9.87%,佔總營收比例爲10%。相比之下,用友去年的研發費用爲21.06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32.80%;金蝶也有14.39億元。在研發投入上,東軟還是低於同行業頭部企業的。昔日軟件巨頭,廉頗老矣。它要重新“振作”起來,並不容易。

市界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溝通建議郵箱:gaojian@boyamedia.com

商務需求請聯繫:13811292543

如無特殊說明,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