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新能源车企边扩张边裁员,如何理解?

一腳油門一腳剎車,新能源車企邊擴張邊裁員,如何理解?

棱鏡 ·  05/22 22:35

理想裁員的消息傳出來後,劉敏(化名)暗自慶幸。

去年,她從一家合資車企辭職,想要跳到新能源車企。當時,擺在她面前的選擇有兩個:一個是薪資漲幅更大的某新勢力車企,一個是相對穩定的某大廠造車品牌。最終,在權衡之後,她選擇了後者。

“看你怎麼選,漲薪30%,意味着你要接受一個不穩定的工作環境,HR說不定哪天就通知你走人了。”劉敏感嘆道。

不過,穩定也是相對而已,在新公司的十個月,業務方向換了3個,這讓她深刻領略到這個行業的“血雨腥風”——瘋狂內卷的同時,又保持着高度危機感。“一腳油門,一腳剎車,出了一款爆款,就抓緊擴張,業績一下滑,就趕緊踩剎車。”

如今,不少車企開始“踩剎車”,多家新能源車企爆出“裁員”消息。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理想汽車正在進行新一輪裁員,整體裁員比例超過18%,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理想員工數接近3.16萬人,以此計算,此輪理想裁員人數或將超5600人。   

特斯拉也啓動了大刀闊斧的裁員。根據媒體報道,馬斯克稱,公司準備進入下一階段發展,降本增效尤爲重要,需要裁員10%。目前,特斯拉的裁員已經實施了一個多月,可能至少持續到6月。中國區則是裁員重災區,特斯拉取消了國內應屆畢業生的offer。

事實上,更早的時候,高合、威馬就已經開始裁員,甚至公司一度陷入停產的危機。但特斯拉、理想兩大頭部車企的裁員傳聞,還是讓市場爲之一震。

如何客觀地看待這兩家車企的裁員?對於理解今天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有着重要的價值。

風光過後的裁員

早在4月初,理想“裁員”的消息,就開始在網上流傳。4月3日,理想汽車發佈內部全員公告,宣佈對現行的矩陣型組織進行升級。

不過,五一期間的北京車展,讓新能源汽車的聲勢達到巔峯,也沖淡了外界對車企們經營壓力的擔憂。當時,在理想展臺,首發亮相的L6車型備受矚目,雷軍和李想之間的互動,被解讀爲“雷軍被李想鎖進車裏半小時”,更是引發熱議。

頻頻聚焦在流量的鎂光燈下,讓人們暫時忘卻了MEGA的爭議,及其負面影響。

事實上,過去幾個月,理想過得並不順利。最新的業績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理想的交付量爲 80400 輛,同比增長 52.9%,環比下降 39%;理想汽車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256 億元,同比增長 36.4%,環比下滑 38.6%。

在車展的喧囂日漸歸於平靜後,裁員舉動,開始引發了人們對於其業績壓力的關注。更多的裁員信息顯示:銷售服務運營部門的員工數量將減少超400人;招聘部的員工數量將從200多人減少到40-50人;智能駕駛團隊的人數將縮減至1000人以內。   

“裁員也正常,別說理想了,特斯拉都在裁。”張婷(化名)向作者感嘆。她曾是一家大廠的員工,幾年前踩中風口,入職到一家互聯網公司和傳統車企聯合打造的新能源車企。

幾年來,她所在的公司,內部也一直在進行架構調整。她認爲,對於新行業、新公司來說,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你看,特斯拉利潤率那麼高,銷量那麼大,他們也裁員。”

前不久,特斯拉超充團隊的命運反轉,給張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地時間4月29日,馬斯克在公司內部發送了一份備忘錄,宣佈特斯拉超級充電團隊負責人麗貝卡·蒂努奇和新產品負責人丹尼爾·何將攜整個團隊離職,該團隊約有500名人。但沒多久,特斯拉開始返聘超充團隊的部分員工。

在張婷看來,一邊擴張一邊調整,正是新能源車企的特點。相對於特斯拉而言,國產新勢力經營壓力更大,危機感更強。

“特斯拉裁員,目的很明確,就是降本增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顏景輝解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預期。在目前階段,車企會在擴張過程中,根據自身財務狀況,進行組織架構優化和人員架構調整。

在談到理想裁員的事情時,顏景輝稱,李想是一個非常有闖勁同時又很冷靜的一個人。

顏景輝認爲,特斯拉是自己生產和管理,而國內不少新勢力企業還處於合作、代工階段,需要更多的支出,面臨的問題也更復雜。他認爲,造車新勢力的架構調整需要更大的魄力。

狂卷車型

特斯拉和理想汽車裁員,與大舉擴張後業績未達預期有關。

理想汽車一向是“活得最好”的國產新勢力。2023年,理想一共交付37.6萬臺車,全年營收達1238.5億元,與2022年相比,實現了173.5%的大幅增長。尤爲重要的是,淨利潤超過118億元,是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後,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

經營形勢一片大好,讓一向以謹慎著稱的理想汽車“有些上頭”。

2023年6月,在全體員工信中,李想表示,接下來幾年,理想汽車的目標是做到中國市場所有豪華品牌銷量的第一,交付量達160萬輛/年。進入第四季度,理想汽車制定了2024年銷售80萬輛汽車的目標。

年銷售80萬輛汽車,是2023年的一倍,這需要配置更大規模的團隊才可以實現。2023年9月秋季戰略會,理想確定了大規模招人的計劃,隨後各部門開始加快招人速度。

公開數據顯示,理想的銷售服務運營部門,2023年7月團隊規模不足200人,但到了2024年初,已經到了近1000人;智駕部門2023年初時只有600人左右,2024初同樣達到了近1000人。

“新能源車企,跟互聯網公司很像,順利的時候,就趕緊跑馬圈地。”劉敏向作者分析。

在劉敏看來,互聯網公司的策略是不錯過任何一個風口,在新概念、新模式冒頭時,便大舉招人,拉起隊伍。“教培火了搞教培,遊戲火了搞遊戲,AI火了搞AI,搞起來最好,搞不起來的話,隊伍原地解散。”

新能源車企移植了這一經營思路,不過,瘋狂佈局的不是新業務,而是車型。

“狂卷車型”,成爲了時下新能源車企的一個特徵。在此前,傳統車企推出一款車型往往需要很長的週期,一款凱美瑞賣了40多年。但這種週期被新能源車企給極大地縮短了,雷軍用三年時間“憑空”打造出小米SU 7,更是讓不少業內人士爲之震動。

“汽車都快被做成快消品了。以前三四個月推一款新車,現在恨不得一個月就要出一款。”劉敏感嘆道。

人海戰術則是新車型能夠快速推出的保障,但是,不是每一款新車都能暢銷,如果新車銷量差,背後的團隊也將會受到影響。

如今,在新能源車“飯圈化”的背景下,一款新車是否能夠出圈,充滿了不確定性。MEGA本來是一款被理想寄予厚望的純電MPV,但突然被網友拿來與“棺材板”對比,使其銷量遭遇了滑鐵盧。外界也普遍認爲,理想的裁員與MEGA的銷量不佳有關。   

事實上,與互聯網公司不同的是,車企推新車型的成本要高出很多,開發週期更長,涉及的產業鏈更多,試錯空間更小。         

下了牌桌,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公司今年不會發布純電 SUV 產品,會放在明年上半年。”5月20日,在理想一季度業績業績會上,李想宣佈了這一決定。

而在一個月前的北京車展上,李想還曾透露會在下半年發佈純電產品。事實上,在MEGA遭遇滑鐵盧之後,理想汽車就進入了階段性的反思中。

3月21日,李想在一封內部信中寫道:“過於關注銷量和競爭,讓慾望超越了價值。”北京車展期間,理想汽車產品線總裁劉傑也表示:“原來我們的判斷太樂觀了,對自己預估的增長也太樂觀了,所以我們首先要回歸健康的增長上。”

感覺整個行業都比較‘上頭’。銷量上來時,就加快擴張,出高價搶人;業績一旦下滑,新產品沒達到預期,便按下減速鍵,收縮、裁人。”劉敏感嘆道。

不過,雖然理想、特斯拉的裁員,爲這個行業的“狂飆”澆了一盆冷水,但“卷”仍然是這個行業的關鍵詞。

持續一年多的“價格戰”尚未出現拐點,不少車企仍在硬撐;小米SU 7的正式上市,問界的熱銷,開始讓傳統車企直面科技公司跨界而來的挑戰;雷軍、周鴻禕等人的出圈,更是讓整個行業“卷完價格卷老闆”。   

而對於人才來說,依然是不少車企所追求的,尤其是智駕和電池領域的人才,非常搶手,即便被裁員了,也不會缺出路。

實際上,就在大規模裁員的同時,理想汽車也在同步招聘。在招聘平台上,他們對外招聘的崗位多達2000個,涉及技術、產品、銷售、運營、市場、供應鏈等多個方向。

顏景輝分析稱,除了生產成本之外,新能源造車的前期研發成本也很高,這意味着,新能源車企需要追求規模效應,只有銷量達到一定規模後,才可以攤平研發和生產成本,突破盈虧平衡點,實現盈利。

而在此之前,車企主要依靠融資來維持運營,就像在踩鋼絲,隨時都有可能“死掉”。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大大超出預期,外界一致認爲,那個盈虧平衡點的到來,比想象的要快很多,這導致不少人都有些盲目樂觀。但實際上,快速發展的同時,競爭也在加劇,大多數新能源車企仍在流血擴張,有的甚至已經倒下。

理想是僅有的一家在2023年淨利潤超百億的國產新勢力,但其持續盈利的能力依然備受考驗。對於新能源車企來說,時刻保持居安思危並不是一件壞事。

“在這個過程中,降價也要咬牙撐着,要是撐不下去,下了牌桌,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顏景輝說。   

編輯/Jeffre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