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涉嫌利益输送?21家公司授予价大幅低于每股净资产,投资者质疑“给高管送钱”

涉嫌利益輸送?21家公司授予價大幅低於每股淨資產,投資者質疑“給高管送錢”

證券時報網 ·  05/16 14:46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有助於多方共贏,被激勵的高管員工獲得了股份獎勵,而上市公司在高管員工的帶領下取得了更好的業績,股價得到了正向反饋,中小投資者也獲得了更好的投資回報。

不過,種種原因之下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卻變了味。一方面是激勵價格非常之低,動輒5折激勵甚至激勵價格大幅低於每股淨資產,涉嫌侵害中小股東利益以及利益輸送;另一方面行權條件過於寬鬆,相當於“給高管送錢”,投資者也難以獲得更好的回報。

數據寶統計,今年以來已實施或者已通過股東大會的股權激勵方案和員工持股計劃方案中,有21家公司授予價格不足每股淨資產的70%。同時,這21家公司的授予價格和最新收盤價相比也大幅折價。

比如蘇州龍傑員工持股計劃受讓價格爲3.96元/股,公司一季度末每股淨資產爲5.78元,最新收盤價爲8.99元。據此計算,蘇州龍傑的員工持股計劃受讓價格不到公司每股淨資產的69%,只有最新收盤價的44%。

再比如科華控股,公司股權激勵計劃授予價格爲6.77元/股,公司一季度末每股淨資產爲10.61元,最新收盤價爲16.29元。據此計算,科華控股的股權激勵計劃授予價格不到公司每股淨資產的64%,不及最新收盤價的42%。

數據顯示,以“破淨”價格實施股權激勵或者員工持股計劃,在A股市場並不多見。數據顯示,今年通過股東大會或實施的股權激勵方案,激勵價格“破淨”佔比僅20%;員工持股計劃則只有30%的方案激勵價格“破淨”。

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情況涉嫌侵害中小股東利益。不僅如此,較低的價格有“給高管送錢”的嫌疑。

同樣以蘇州龍傑爲例,本次員工持股計劃份數爲1182.42萬份。按照最新收盤價計算,激勵的員工雖然還沒獲得股份,但已經獲得了5947.57萬元的“賬面浮盈”;科華控股方面,332萬股的激勵股已到賬,賬面浮盈達到3161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龍傑的員工持股計劃參與方還出現了董事、總經理鄒凱東的名字。資料顯示,蘇州龍傑實際控制人爲席文傑和席靚,二人系父女關係,而鄒凱東爲席靚的配偶、一致行動人。這種情況之下鄒凱東是否應該參與員工持股計劃也引發了一定的爭議。

更讓投資者不滿的還有員工持股計劃業績考覈。蘇州龍傑公告顯示,本員工持股計劃第一期解鎖條件爲“以2023年產品銷量爲基數,2024年產品銷量增長率不低於12%”,則解鎖比例100%;“以2023年產品銷量爲基數,2024年產品銷量增長率爲8%~12%”,則解鎖60%;“以2023年產品銷量爲基數,2024年產品銷量增長率低於8%”,解鎖爲0。

第二期解鎖條件爲“以2023年或2024年產品銷量爲基數, 2025年產品銷量增長率不低於12%”,則解鎖尚未解鎖的部分。此解鎖條件可謂太過於寬鬆,既看不到營收淨利的標準,也沒看到淨資產收益率等相關條件。

科華控股的股權激勵計劃同樣存在類似問題。根據公司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本次股權激勵限售股解除限售的三個階段均有兩個條件,包括扣非淨利增幅和淨資產收益率(ROE),滿足條件之一即可解除限售。其中2024年、2025年和2026年ROE超過7.5%,即可全部解除三個階段的限售。而根據科華控股發佈的2023年年報,2023年公司ROE高達9.29%。

有專家表示,公平合理的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計劃,才能實現多方共贏,若是搞成利益輸送的單贏,有些人可能實現短期的利益,但長期來看將傷害市場各參與主體,不利於資本市場長期高質量發展。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