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人形机器人,要爆了

人形機器人,要爆了

投資界 ·  05/09 15:38

人形機器人正攪動一汪春水。

最近馬斯克放話,最快可能會在2025年年底之前正式對外銷售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引發轟動。人形機器人走進人類日常生活那般科幻電影一幕真的要到來了嗎?

從字面理解,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與製造業場景深度融合的載體。作爲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人形機器人被業內認爲是繼智能手機和互聯網之後下一個時代的風口。

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

人形機器人,掀起融資潮

VC/PE前仆後繼地湧入這條科幻賽道。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達數十起。

更多典型案例湧現。投資界獲悉,3月智元機器人關聯公司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紅杉中國、M31資本、上汽創投,三家共同參與了智元機器人新一輪融資。

這家公司背後,站着一位90後前華爲“天才少年”、坐擁250萬粉絲的B站up主稚暉君彭志輝。他在2022年12月宣佈離開華爲。隨後,彭志輝與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一拍即合,成立了智元機器人。在具體分工上,閆維新主要負責人形機器人的“身體”,彭志輝則負責人形機器人的“大腦”。

自創立以來,智元機器人已拿下多輪融資,成爲創投圈年度最火爆項目之一。

另一位90后王興興也冒出頭來。今年2月,宇樹科技宣佈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美團、金石投資、源碼資本,老股東深創投、中網投、容億、敦鴻和米達鈞石跟投,融資近10億元人民幣。

這是一段始於大學校園的創業故事。出生於浙江寧波,王興興從小就擅長於搞各種小發明,在浙江理工大學就讀時就能獨自做出人形機器人。2016年,他創辦宇樹科技,開啓機器人創業。歷經多年,宇樹逐漸從1人、3人小團隊慢慢發展成爲現在數百人的公司,也在全球高性能四足機器人領域實現了一系列重要里程碑。

稍早前,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迎來一個歷史性時刻2023年12月29日,優必選正式登陸港股,成爲“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最新市值超770億港元。走過國產機器人蠻荒年代,如今優必選已成爲首家能實現商業化的人形機器人廠商,Walker X已出口到沙特未來城。

今年4月29日,優必選牽頭研發的“天工”機器人平台,實現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擬人奔跑,當日優必選盤中一度拉升暴漲20%以上。

融資依舊火爆。上個月,帕西尼感知科技完成A+輪融資,北汽產投、南山戰新投、盈富泰克投資;年初,星動紀元獲超億元天使輪融資,由聯想創投領投,金鼎資本、清控天誠跟投,老股東世紀金源追投。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可以看到達闥機器人、傅利葉智能、樂森機器人等創業公司身後都已經擠滿了投資機構。

城市競賽

全國各地也尤爲鍾情這個未來產業。

今年開年,目標規模爲100億元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落地北京經開區,將圍繞國家及北京市機器人產業相關領域戰略性佈局開展直接股權投資,重點投向機器人本體、產業鏈零部件、產業鏈創新應用等領域。

作爲北京市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地,北京經開區目前彙集機器人企業110家,已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到應用的機器人全產業鏈體系,正在打造國內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集成應用新高地和產業生態示範地。

深圳也來了。不久前,深圳寶安區發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子基金管理機構招募公告。在基金投向上,遴選的子基金產業集群領域重點分爲五類,其中之一的先進製造基金明確提出聚焦涵蓋智能機器人(重點包含具身機器人)。

此前,深圳“20+8”產業集群升級2.0版本,就對機器人產業進行調整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調整爲機器人產業集群,新增智能機器人產業到未來產業中。結合產業發展成熟度,推動智能機器人5至10年內產業規模實現倍數級增長。

上海也放大招。2024年4月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召開,現場發佈2024“投資上海”政策包,其中最爲創投圈關注的便是千億母基金。該母基金由上海市國資委推動設立,聚焦產業基金,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重點投向集成電路、創新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智能軟件、智能機器人等領域。

廣州也早已佈局。去年9月,廣州兩大母基金成立運作的首批部分合作落地簽約。其中,規模達1500億的廣州產業母基金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新消費等領域。

更多城市正摩拳擦掌。今年3月,安徽省人工智能主題基金子基金管理機構招募公告發布,文件明確子基金主要投資領域包含智能機器人;此前,河北省20億機器人產業基金徵集子基金管理機構及儲備項目,要求子基金投資於機器人及智能製造領域的資金額不低於子基金可投資金總額的60%......機器人產業爭搶戰上演。

產業爭奪戰

先從產業政策說起。

較爲重磅的是去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文件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

稍早前,《上海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 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出臺,其中指出,到2025年,明確一個總體目標,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促進三個突破,在品牌、應用場景和產業規模方面實現“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業一流的機器人頭部品牌、100個標杆示範的機器人應用場景、1000億元機器人關聯產業規模;建設三個公共服務平台,智能機器人檢測與中試驗證創新中心、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通用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等;推動製造業重點產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500臺/萬人,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

同時,《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發佈,其中提到加緊佈局人形機器人,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產品,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加快建設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以人形機器人小批量生產和應用爲目標,打造通用智能底層軟件及接口、通用硬件開發配套設施等基礎條件,集中突破人形機器人通用原型機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關鍵技術。

然而,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當前國產人形機器人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受到AI算法能力、核心硬件能力、製造成本等種種限制,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此外,要想讓一個機器人去模仿人類精確做出各種動作和行爲,還需在關鍵技術上實現新的突破。

不過黃仁勳在最近一場對話上預言,人形機器人將成爲主流,售價會跟廉價汽車差不多。或許,人形機器人距離走進千家萬戶不遠了。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