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锅圈创新三二一产联动 助力地标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鍋圈創新三二一產聯動 助力地標農產品產業化發展

新華網 ·  05/07 08:52

甘肅武都的花椒、重慶的“石柱紅”辣椒、雲南大關的筇竹筍、江蘇寶應的荷藕……近年來,一個個具有國家地理標誌和鄉土特色的農產品,正駛入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勢能。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持續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這其中,就有鍋圈這樣的供應鏈企業的身影:其探索的一條依託全鏈路的供應鏈佈局,“三二一產聯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正受到多方關注。

打造全鏈路供應體系 用數字化驅動一產發展

“我們找到一條關於鄉村振興的新路徑:依託前端銷售數據,三、二、一產聯動,反向推動工廠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工廠再與田間地頭的種植、養殖打通,實現訂單農業,用數字化推動了一產的發展,種養殖業的數字化應用。”鍋圈董事長楊明超談到。

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鍋圈採購員(右)與當地村民一同採摘“石柱紅”辣椒

具體來看,作爲一家社區餐飲數字零售化企業,鍋圈一頭連着百姓的餐桌,一頭連着鄉村的田間地頭。鍋圈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通過打造數字化的全鏈路供應體系(銷售、採購、生產、運輸、倉儲、銷售,組成閉環),聯動三、二、一產生產要素,推動構建完整完備的農業全產業鏈,賦能鄉村振興。

在下游市場端,公開資料顯示,鍋圈目前在售產品品類有700餘款,線下門店已突破萬家,覆蓋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與此同時,鍋圈建立的雲信息中心,已將大數據應用至整個供應鏈,支撐起了這些產品的生產供應以及質量把控。依靠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優勢,鍋圈通過對線上、線下渠道的經營分析,結合前端消費數據的反饋,能夠精準把握消費需求,反向推動工廠生產。

在上游,鍋圈自建、聯營、合作了數百家食品工廠。採購過程中,爲更好把控食材品質,其原材料多是從上游產地源頭直採直供,相關工廠往往也都選擇當地特色食材的區域聚集區。這個過程中,鍋圈在守護消費者舌尖美味的同時,亦促進了鄉村產業升級,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

農大教授:鍋圈是推進農業“三產融合”的典型代表

前述的大關筇竹筍、武都花椒、石柱紅辣椒和寶應荷藕等國家地標產品,就是鍋圈線上線下平台在售的筍類產品、川味火鍋底料及藕類產品的部分原料來源,這些關聯,也是鍋圈創新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

在雲南大關,隨着近年來鍋圈合作工廠在產地建廠,依託市場消費信息反饋,當地農產品加工業得以進一步發展,竹筍經過加工,變身爲泡椒筍、火鍋筍片等多種加工產品,產品貨架期和附加值得以延長和提高,並帶動當地原料需求和採購價格一路上漲,促進了當地標準化種植,助力一產發展。

鍋圈位於甘肅武都的花椒種植基地

在甘肅武都,當地榮升合作社負責人趙榮升近年來收的花椒多是“一級好貨”,其中大部分供給鍋圈合作工廠。他介紹,隨着消費終端不斷升級,鍋圈等企業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增強,推動當地花椒等級從三級細分至五級,持續激發椒農們探索嫁接改良等技術,以提質增效。

鍋圈等企業的介入,把消費者的意見帶到二產,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讓二產強起來;二產好的發展又驅動了標準化種、養殖,讓一產優起來……三二一產聯動發展,有助於推動特色產業邁向產業化,持續穩定釋放更多發展潛力。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正河受訪時談到,“在農村發展過程中,‘三產融合’是大勢所趨。只有‘三產融合’才能讓產業鏈更長、更粗、更寬和更具有韌性。鍋圈從質量標準、客戶需求、地方特色產業等維度,把好的產品組織起來,通過鍋圈的平台,送到各個消費終端,是推進‘三產融合’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