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信达生物(1801.HK):一季度营收强劲增长 多款产品将亮相ASCO大会

信達生物(1801.HK):一季度營收強勁增長 多款產品將亮相ASCO大會

中信建投證券 ·  05/03

核心觀點

公司2024 年一季度營收超17 億元,同比強勁增長超60%。同時銷售額環比在24Q1 春節影響下仍實現增長,23 年四季度銷售超過16 億元,業績表現突出。從管線看,目前公司擁有三款創新藥品處於NMPA審批中,其中包含重磅藥物瑪仕度肽,同時公司還有5 款新藥處於臨床III 期階段。隨着公司管線產品進院以及滲透率逐漸增加,2024 年後續季度銷售額有望迎來持續增長。在此基礎上,公司的多款產品還將在今年的ASCO 大會上亮相,突出公司的創新研發能力。我們認爲,公司商業化以及創新管線均值得期待,看好公司後續發展。

事件

2024 年4 月30 日,信達生物發佈2024 年一季度產品收入最新消息。

點評

一季度營收強勁增長,後續管線可期

公司2024 年一季度實現總產品收入超17 億元,同比取得超60%的強勁增長,環比亦取得增長,業績表現良好。業績期內,得益於廣闊的適應症潛力、醫保覆蓋和完備的准入渠道等優勢,整體產品組合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商業化管線中,公司核心產品信迪利單抗依舊處於市場領先地位,實現強勁的銷售表現,同時其他產品亦增長顯著,尤其新產品加速成長,貢獻不斷提升。

截至報告期內,公司已經擁有10 款商業化的產品,同時後續管線中有3 款創新藥品處於NMPA 審批中,其中重磅產品瑪仕度肽在此前的減重適應症中展現出良好的減重效果以及優良的安全性,商業化可期。同時,公司還擁有5 款創新藥處於臨床III 期階段,18 款創新藥進入臨床。整體看,公司佈局的管線涵蓋腫瘤、代謝、自免和眼科等領域。我們認爲,隨着公司商業化管線產品進院以及滲透率逐漸增長,公司後續每個季度銷售額有望實現逐季度增長,商業化可期。

多款產品亮相ASCO 大會,數據值得期待。

2024 年ASCO 大會,信達生物的IBI363(PD-1/IL-2)、IBI389(CLDN18.2/CD3)、IBI343(CLDN18.2 ADC)、和IBI310 等產品均將亮相ASCO 大會。在本次大會上,公司展示的產品類型涵蓋單抗、多抗、ADC 和小分子等類型,產品種類豐富且獨居意義。作爲少數擁有“IO+ADC”技術平台和充沛管線儲備的生物製藥企業,公司將在腫瘤領域持續推進,未來有望在腫瘤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優秀人才加盟,全球化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4 月30 日,信達生物宣佈任命張蘇華博士爲全球首席商務官。張蘇華博士加入信達生物之前曾擔任亙喜生物和NeoImmune Tech 公司首席商務官並主導了亙喜生物與阿斯利康價值12 億美元的收購合作。隨着張博士的加盟,公司的國際戰略規劃和業務開發能力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4 月16 日,信達生物宣佈任命Nageatte Ibrahim 博士爲腫瘤學首席醫學官。在加入信達生物之前,NageatteIbrahim 博士擁有在Merck(默沙東)多年工作的經驗,同時領導了Keytruda 在一線晚期黑色素瘤以及可切除黑色素瘤的關鍵全球註冊研究以及其他重要臨床研究。我們認爲隨着Nageatte Ibrahim 博士的加盟,信達生物腫瘤產品全球臨床開發能力將得到提升,全球臨床開發平台和國際化臨床團隊的搭建將得到增強。

公司核心管線持續推進,明年上半年之前有望迎來多項催化非腫瘤管線中:①瑪仕度肽 6mg 規格的減重適應症有望獲批。②瑪仕度肽糖尿病適應症有望遞交上市申請。

③IBI-112 中重度銀屑病適應症有望遞交上市申請。④IBI-311 遞交甲狀腺眼病適應症上市申請。

腫瘤產品管線中:①IBI-343(CLDN 18.2 ADC)在胃癌等適應症上的POC 數據有望持續讀出。②IBI-363(PD-1/IL-2)在實體瘤患者中的POC 數據有望持續披露。

我們認爲,基於信達生物強大的研發實力以及腫瘤與非腫瘤管線臨床進度的高效率推進,公司未來一段時間內催化劑事件將層出不窮,公司價值將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盈利預測及投資建議

公司在腫瘤賽道的廣泛佈局已初具規模,高價值的臨床產品有望將公司腫瘤賽道的收入進一步提升並讓邊際成本持續下降;非腫瘤賽道中,公司已在代謝、自免和眼科領域進行廣泛佈局,已上市與在研產品兼具競爭力強和進度領先。我們預計信達生物2024-2026 年收入爲77.0 億元、116.5 億元和153.1 億元,採用 DCF 估值,公司合理市值爲 1080 億港元,維持目標價至66.58 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分析

新藥研發不確定性風險。新藥研發作爲技術創新,具有研發週期長、投入大、風險高、成功率低的特點,從實驗室研究到新藥獲批上市,要經過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新藥註冊上市和售後監督等諸多複雜環節,每一環節都有可能面臨失敗風險。現有產品或治療方式也有被新療法和新技術替代的風險。

商業化風險。醫保控費超預期,導致創新藥定價不達預期;儘管公司有獨家品種處於放量階段,但 PD1 及生物類似藥市場競爭激烈,可能導致銷售份額不及預期或銷售費用率高於預期的風險。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