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新零售梦醒时分,高鑫零售回归“现实”

新零售夢醒時分,高鑫零售回歸“現實”

藍鯨財經 ·  04/24 15:37

文|IT老友記 胡一軒

處於轉型之年的高鑫零售,患上了「必然」的疼痛。

據有關媒體統計,從2023年1月到2024年2月,全國多省的13家大潤發門店宣佈關店。對於這一輪閉店潮,高鑫零售方面表示,「陣痛轉型期」在所難免。

取而代之的是,今年高鑫零售計劃新開21家各業態門店,預計完成90家門店的升級改造;尤其M會員商店將在2025財年再新開5家。

但在高鑫零售不斷調整門店佈局的同時,其內部正在經歷一場風暴。

3月,高鑫零售宣佈原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林小海辭任,這位曾經的張勇助理、零售通掌門人結束在高鑫零售的三年多任期,其職務由原歐尚總經理沈輝接任。

自從「1+6+N」的重大變革後,阿里的新零售資產一直定位模糊,不僅盒馬的獨立上市計劃被終止,高鑫零售更是極有可能被剝離出阿里體系。

“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的核心聚焦。如果能夠完成退出的話,也是非常合理的。”阿里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如是說。

內憂外患之下,高鑫零售近期披露的盈利預警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爲止的年度淨虧損爲16-17億元,同比大幅轉虧。對此,高鑫零售表示虧損主要原因是負現金流門店、關閉門店及擬開業門店的使用權資產及固定資產減值、商譽減值等。

但即使不考慮減值損失影響,高鑫零售仍預計虧損爲6-7億元。

高鑫零售,曾經的「超市之王」、阿里新零售的「實驗田」,如今看來彷彿「竹籃打水一場空」。高鑫零售不僅爲一場轟轟烈烈的新零售變革交了學費,如今還要獨自面對日益激烈的零售競爭、解決自身的轉型之痛。重新做零售

那些年的新零售大變局中,深度綁定阿里的高鑫零售,一度是傳統連鎖商超中變革最激進、跑得最快的。

2017年,阿里首次入股高鑫零售,大潤發開始復刻盒馬,引入當時新奇的「懸掛鏈系統」。數據顯示,這一系統使大潤發的日訂單處理能力從原來的300單提升至5000單。

2020年,阿里以280億港元全面控股高鑫零售,大潤發門店得以廣泛對接阿里內的線上流量入口和同城配送能力,包括聚合線上訂單的餓了麼、淘鮮達等,以及同城運力蜂鳥配送等。

據大潤發新零售相關負責人透露,大潤發會承包所在區域的一個餓了麼站點,該站點外賣員只配送大潤發的到家單,包括淘鮮達、餓了麼等平台,不能接「私活」,大幅提升大潤發的線上服務質量。

全面融合之下,高鑫零售正在變得越來越「阿里化」,期間陸續推出各類營銷案例,比如非常成功的「殺魚」梗。當然,高鑫零售也爲盲目跟風市場趨勢交了學費。

2019年,盒馬開始嘗試mini店,甚至mini店業態一度被侯毅認爲是「生鮮電商的終極模式」。

在生鮮門店小型化的趨勢下,2019年年底,時任高鑫零售CEO黃明端指出,大賣場業態到了轉型期,未來將變得小型化、社區化、便利化。

很快,2020年7月,全國首家「小潤髮」門店在南通開業;同年9月,「中潤髮」首店開業。高鑫零售一度計劃2021年將開出30-50家中型門店和200-300家小型門店。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大賣場的小型化不是把「大而全」的傳統賣場縮小,而應該結合小型門店周邊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重組貨盤,針對性地優化商品供應鏈;並且小型門店的員工構成、人力成本都與大賣場不同,如何做到最有效的開源節流,這是對大賣場精細化運營能力挑戰。

如果只是縮小大賣場的門店面積,但貨盤組成和門店運營還是效仿大賣場,所謂的小型化門店並沒有滿足消費者的「真需求」。

爲了做好社區生鮮店的前後端匹配,小潤髮一度在首店城市南通自建生鮮倉,面積達1萬平米左右、可覆蓋200家門店。時任小潤髮總經理的袁彬表示,當一個生鮮倉覆蓋的區域在100家店鋪以上,社區生鮮小店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各方面都會形成一個區域性盈利線。 簡言之,規模效應帶來邊際成本遞減,一家生鮮倉覆蓋100家門店後才能全面盈利。

但截止2023年9月,全國的小潤髮門店數量才只有103家。

小潤髮門店沒能實現理想的區域盈利模型,而隨着永輝mini大面積關店、盒馬mini開店不及預期,mini店業態的實驗基本宣告失敗。

不僅是門店小型化的嘗試失利,曾經的新零售大變革也到了「夢醒時分」。一度多業態並舉的永輝超市在2021-2022年累計巨虧超67億元,幾乎將2017-2020年四年間的利潤全部抵消;一度號稱五年內開1000家七鮮超市的京東,最終只開了64家店。

反觀高鑫零售,情況同樣不樂觀。

儘管在阿里的助力下,高鑫零售2020年的線上收入速達到80%,但集團整體的全年營收增長率僅爲0.1%,如果排除租金收入,其商品銷售收入的同比增長率也僅爲0.8%。數字化轉型並未完全提振傳統大賣場的營收頹勢。

追根溯源,新零售變革的大方向並沒有錯,在電商新業態的衝擊下,傳統大賣場必須變革門店業態以自救,但商超企業彷彿着了新零售的「魔道」,一味求新、跟風,很多新奇的服務和商品並非基於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而推出。

在一系列的業態創新之下,傳統大賣場反而丟掉了過去在供應鏈、門店運營等方面積累的一些既有優勢,到頭來很多模式創新的門檻很低、不能夯實商業護城河,最終導致門店同質化、競爭高度內卷。

終於,一衆零售企業在爲新零售實驗交了昂貴學費後,才明白業態變革必須回歸零售本質,聚焦商品、服務和運營等方面不斷深耕,真正腳踏實地、擁抱現實。

高鑫零售亦是如此。林小海此前表示,今年高鑫零售將從「渠道型零售商」轉變爲「商品力驅動的零售商」,更加重視商品力。

但轉型生長必將伴隨疼痛。調整之「痛」

近期高鑫零售屢屢關舊店、開新店,其業態調整意欲何爲?

過去,傳統的大潤發門店主打「大而全」,門店平均面積上萬平米、容納上萬個SKU,最大的單店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足夠開3家永輝超市、5家盒馬鮮生、150家羅森便利店。

「大而全」的模式在供給相對匱乏、求大於供的時代非常受用,但今天的商品流通和供給明顯呈現「供大於求」的趨勢,消費的地理阻隔被打破、日常必需品的價格越來越透明,這對零售的業態創新提出更高要求。

同時,傳統零售體系下,由於零售渠道與消費者的互動很淺,消費需求很難及時傳導至生產環節,導致供應商有生產惰性、零售商缺乏商品創新力,比如超市裏的食用油,上架二十多年都沒有換包裝和規格。

高鑫零售的門店升級試圖打破這一現狀。

2021年4月,大潤發在內部成立重構店專項團隊。2022年1月,2.0版本的大潤發首店在無錫開業,該店的賣場佈局、貨架高度均有調整,特別是商品端淘汰約5000款同質化商品,在開業前引入全新的3000多款商品。

大潤發2.0版本的門店重構目標很清晰,即增加商品的創新力和流動性、提升線下逛店的服務力和體驗感,讓客流重回實體店。

後續開業的大潤發重構門店,均對商品的時令屬性和地域特色做了針對性更新,比如今年3月開業的大潤發Super珠海首店,不僅根據時令上新香椿、春筍等春菜,還特別開設澳門特產區和川湘特產區。

數據顯示,大潤發2.0版重構店已經做出20%的差異化商品,包括首次進入中國商超渠道的菲仕樂廚具、高年份稀缺進口威士忌、超輕碳素自行車等。

M會員店的商品創新更爲明顯,比如其自有品牌M臻品目前在揚州首店的銷售佔比已經達到約30%,並且爲了更符合中國家庭的消費特徵,今年1月開業的南京店便推出了各類小規格、小包裝的短保商品,更符合「新鮮」的要求。

以牛肉爲例,根據牛的不同部位、適合烹飪的方式,M會員店將牛肉做精細化的分割和包裝,不僅有整塊牛肉,還有牛肉卷、香腸等。

發揮供應鏈優勢、主抓商品創新,高鑫零售算是重回正軌了,但市場競爭正變得更激烈。

在開店速度上,M會員店首店開業時,山姆會員店正在大陸加速開店、盒馬X會員店已經擁有10家門店,2019年入華的Costco也開出3家門店。

彼時,林小海表示高鑫零售一直對會員店業態保持敬畏和關注,而基於大潤發既有的物業優勢和江浙市場的口碑積累,M會員店目前已簽約10家店,未來三年將新開15家店。

除基於自身優勢加速開店外,M會員店的擴張提速還源自會員店業態的增長,這也得益於山姆、Costco等外資品牌的市場教育。

當下,本土會員店在深耕供應鏈、創新商品的同時,還需兼顧會員運營、讓消費者願意買會員,而對戰略級供應商的培養孵化、信任建立,乃至真正打造出獨家供應的新特商品、建立全面規模優勢之下的議價權,都還有相當長的道路要走。

相反,山姆、Costco已經完成前期的口碑積累,其對商品獨特性、價格優勢的堅持,對市場規模的沉澱,讓願意跟隨山姆、Costco的戰略級供應商越來越多,而Costco大陸首店開業時的排隊盛況,讓消費者更願意相信零售商的商品力。

2020年,侯毅曾親自帶隊去Costco調研,他發現Costco能把商品品質做到極致:每個商品都好,每個商品價格都很低。

其中,發展時間長短和品牌口碑積累僅僅是一方面原因,最關鍵的是在不同的市場競爭環境和行業趨勢下,零售商的核心戰略有着本質差異。在本土的傳統零售商和新零售玩家爭相恐後發力線上化、大搞新零售實驗時,老牌零售企業仍堅持零售本質不變。

2018年,正值國內新零售激烈競爭的時期,沃爾瑪全球CEO董明倫在清華大學做了一篇演講,並在媒體採訪中解答了對於當時國內零售競爭的看法,他認爲:零售業歸根結底是價格、商品和體驗三大要素,萬變不離其宗。

但當下高鑫零售直面的真實情況是,阿里正在傳統電商業務上全力投入資源,實體零售變得可有可無,未來很難再有戰略支持;而國內市場不僅多業態競爭激烈,比如外資會員店的突飛猛進,整體大盤也不利於商超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471495億元,比上年增長7.2%。按零售業態分,20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百貨店、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8.8%、7.5%、4.9%、4.5%,超市零售額比上年下降0.4%。

這就是現實,也是高鑫零售未來發展必須直面的殘酷現實。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