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巴芒在历年伯克希尔股东会上反复重申的原则:先博学方能后专精

巴芒在歷年伯克希爾股東會上反覆重申的原則:先博學方能後專精

期樂會 ·  04/15 21:52

來源:期樂會

導讀:

在《窮查理寶典》中,芒格提及最多的就是多學科思維模型,經常說,反覆說。“先博後專”是芒格從一生的學習工作經歷中總結出來的最重要的經驗:先博學方能後專精,不博學就難專精。

確實,每年的股東會的問答雖然總會涉及當下熱點,但巴芒每年重申的投資原則和價值觀並沒有變過,這是他們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他們備受尊敬的原因。

而他們反覆講的這些要點,不僅體現在股東會上,也更系統地整理在書裏,從投資、教育到人生選擇,它們能幫你讀懂巴菲特、芒格核心思想,在新技術浪潮中,掌控財富關鍵。

——芒格書院

1、讓你受益終生的查理·芒格思維模型

巴菲特說:要論如何在30秒內看透一件事的本質,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芒格。

芒格在三個方面勝過巴菲特,因此能夠提供更好的見解,完善巴菲特的投資決策:一是芒格比巴菲特更加重視博學多才。二是芒格比巴菲特更加重視公司質量。三是芒格比巴菲特更加重視投資心理。

芒格說,最成功的培訓模式是飛行員的培訓模式,因爲這種模式的有效性,飛行事故的發生率極低。

這套模式可以總結爲“先博後專心不亂,步步檢查看清單”。

1.先要博學,掌握多學科基礎思維模型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公司的業務多種多樣,牽涉到很多方面,其實是相當複雜的,而且公司是在一個複雜的世界中生存發展的,要想更好地分析公司業務,你就要分析整個世界。

用芒格的話說:你要掌握多個學科的基本思維模型。用中國人的話說:你必須先要博學多才。

按照芒格的演講,投資人應該了解的20個學科按照軟硬程度分成四類。

最硬學科:數學,物理,化學,工程。

較硬學科:生物和生理,醫學和醫藥,生態和環境,天文地理和航空航天。

較軟學科:經濟,法律,政治,社會。

最軟學科:心理學,文學,歷史,宗教。

掌握每個學科最基本的三四個思維模型,達到入門水平,你就不會出大錯了。

芒格1941年進入密歇根大學,主修數學專業。結果在上了物理學必修課之後,他一下子愛上了物理學。1943年,芒格在大學二年級結束之後入伍,進入美國陸軍空軍兵團的一個軍官培養計劃,先是到新墨西哥大學的阿爾布開克校區學習自然科學和工程學,後來又被送到聲譽很高的加州理工學院,專攻熱力學和氣象學,目標是成爲空軍兵團的氣象專家。可以說,芒格接受過完整的硬學科訓練。

1946年退役之後,芒格申請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讀研。1948年,他以12名優秀畢業生之一的身份畢業。1949年,芒格考取律師執業資格,此後從事律師工作直至1965年,律師職業生涯長達17年。學習法律2年,做律師17年,讓芒格精通法律,也熟悉、了解相關的所有軟學科。

後來,芒格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是賺錢。1962年,芒格和惠勒合夥創辦了一家合夥制私募基金公司,一直做到1975年。1978年,芒格成爲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董事長,和巴菲特一直合作至今。

在《窮查理寶典》中,芒格提及最多的就是多學科思維模型,經常說,反覆說。“先博後專”是芒格從一生的學習工作經歷中總結出來的最重要的經驗:先博學方能後專精,不博學就難專精。正是因爲芒格的博學多才,他才能爲巴菲特提供重要的參考意見。

2.後要專精,專業精通股票投資

股票市場是複雜的,要更好地分析股票市場,分析個股,要深入學習,不斷練習,而且還要不斷進化。就像開車、開飛機一樣,光懂原理不行,還要多加練習。練習練習再練習,實踐實踐再實踐,直到真正精通。

芒格說,經濟確實很像生態系統,二者存在很多相似的現象。動物在有利於自身生存的地方,能夠快速繁衍,種群規模的增長速度快得驚人。同樣地,人在商業世界中專攻某個領域,擁有過人的專長,往往能在這個領域得到非常高的經濟回報。

1999年,美國網絡股非常火爆,巴菲特卻一股也不買。爲什麼?巴菲特說:“按照分析網絡股的能力排序,我在美國股市連第1000名也排不到,我爲什麼要在別人明顯更有優勢的地盤上和別人競爭呢?”

要想做好股票投資,就得下大功夫,你得比其他投資人更懂你投資的行業和公司才行。

首先,你要明白以下三點:

市場是複雜的,公司好和股票好是兩回事。

投資機會是複雜的,市場上有的投資機會和你能把握住的投資機會是兩回事。

投資策略是複雜的,一時成功和長期成長是兩回事。

3.心不亂,心亂就會出大錯

上市公司的股價波動,表面上看是市場面的波動,長期來看是基本面的波動,短期來看更多是心理面的波動。

心理學要比數學、物理、化學那些自然科學複雜得多。但如果你想掌握做人做事之道,學習心理學再重要不過,在投資上尤其如此。

從芒格總結歸納的20多種心理認知偏差中挑出3種,就明白爲什麼一些人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相當聰明,相當成功,但一做投資就不行了,其實關鍵就是過不了心理關。

第一大投資心理認知偏差:過度自信。

我們平時工作生活在一個正常的平均的世界中,通常以前越成功,以後越成功,但是股票市場有周期性,現在越成功,以後反而可能越失敗。牛市中孕育着熊市,熊市中孕育着牛市。股市越是大漲,你賺得越多,越自信,越是會高位追漲大量買入,結果在牛市的頂部階段,你最自信,買得最多,市場突然反轉,進入熊市,持續大跌,導致虧損巨大。淹死的多數是會水的人,虧錢多的多數是覺得自己特別聰明的人。

第二大投資心理認知偏差:損失厭惡。

既然已經知道自己分析判斷失誤,爲什麼不及時止損,認錯退出?這源於人類的損失厭惡心理。不願意承認失敗,不願意接受損失。那些不回本,死也不賣出股票的人,其實就是抱着僥倖心理,認爲不賣還有機會回本,賣了就成永久性投資損失了。

第三大投資心理認知偏差:羊群效應。

爲什麼明明人人都知道不要高位追漲、低位殺跌,逆向投資才能賺錢,但幾乎人人都做不到呢?這是因爲人類天性喜歡簡單,喜歡輕鬆,喜歡從衆。我們寧願跟隨大衆而失敗,也不願意反對大衆而成功,因爲那樣做心理壓力太大了。從衆心理是人的本能。

4.建立投資分析檢查清單

芒格之所以是讓巴菲特和蓋茨都佩服的聰明人,關鍵在於他過人的分析能力。芒格的具體分析方法非常複雜,但是形式簡單明瞭,就是將需要考慮的事項化大爲小,列成清單,逐一分析。

第一,先分析公司基本面。

第二,再分析股票估值面。

最後,綜合分析投資組合。

個股分析結束後,還要分析投資組合的整體情況,特別是股票與債券的配置。對於伯克希爾這個序言以保險業務爲核心的集團來說,流動性非常重要,不能只看投資收益,還要看流動性,保證保單可以及時、足額賠付。而且,要將股票投資和併購投資一起作爲權益投資,綜合分析。

以上三個層面的分析都屬於理性分析。芒格提出,有時我們以爲自己是在理性分析,其實不知不覺就會陷入心理誤區,出現認知偏差。所以,芒格強調要進行雙軌分析。

2、巴菲特的投資原則

作爲一個投資者,確定你做得怎麼樣的唯一辦法,就是設定一個合適的公式並用它進行檢驗。至於究竟怎麼做,巴菲特爲我們提供了一些方法:

1. 我們這一年是贏利還是虧損並不能衡量出我們做得好還是不好。

2.雖然我認爲5 年是一個更加合適的時間段, 但是退一步說,我覺得3 年絕對是評判投資績效的最短週期。

直到今天,這兩種簡單的方法對投資者來說依舊十分有效。

第一種方法檢測的是每年和市場表現相比的收益結果——我們不用關注在某一年裏投資本身是升值還是貶值;與之相反,我們關心的是這一年的表現比市場的平均收益是高還是低。由於市場的整體趨勢是向上的,如果你能夠想辦法選出一些股票,在股市低迷時少跌一點,在股市上漲時多漲一點,那你的收益可能會很好。投資者只是想盡可能多地戰勝市場平均收益率,一步步積累,以這種相對性爲基礎,將自己可能獲得的絕對收益同市場的漲跌對照後進行弱化。

第二種檢驗觀點認爲,度量相對績效,應該追蹤的投資週期跨度至少要3年,如果可以追蹤5年,效果會更好。再次強調,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如果經過3~5年的長期投資,仍然沒能取得好於市場的表現,那麼就該考慮把手中的基金投資於其他項目了。

巴菲特堅持所有的合作伙伴應該向協議靠攏。在投入第一筆資金前,所有人必須與他的相對市場與市場標準和3年追蹤期共同進退。

今天在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巴菲特一直繼續堅持5 年爲限的相對績效標準, 這曾經是,也將繼續成爲一個非常高的門檻。

1.宏偉的目標

巴菲特自己爲合夥基金設定的績效目標並不容易達成。在設定好標準後,他一直努力避免3~5 年下來,投資的相對績效低於市場水平,他把目標定位在每年取得比道瓊斯指數平均高出10 點的平均收益率上。這是他認爲個人所能達到的最大超額收益率,他要實現這一點。也就是說,如果道瓊斯指數在一年內下跌了5%,那麼他就要達到+5%的收益率。

雖然我們不知道任何一年市場的整體表現怎麼樣,但你一定記得巴菲特提到過5%~7%的市場平均收益率。這10%的超額收益率就意味着他的目標是取得平均每年15%~17%的回報率。按照15%的複合年利率計算,10萬美元在10年後會增長到405 000美元,20年後會增長到16億美元。這一結果將會好得令人詫異。

實際上,每次在評論中提到績效,巴菲特說的都是相對值。

在某種程度上,投資者們學會了這樣看待績效:如果市場整體下跌,而你手中的股票下跌幅度更小,那麼這一年你幹得不錯;反之亦然。只要你的表現比市場哪怕只好一點點,不管市場是漲是跌,你都取得了優於市場的結果,那就非常出色了。

雖然他們合夥企業的投資從沒在哪年出現下跌,甚至也沒有哪年的表現弱於市場,但是巴菲特還是教給投資者要對這兩種可能有心理準備。

2.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方法

投資者不應該對任何一種投資方式抱有一勞永逸的期望,畢竟風水輪流轉。巴菲特心裏清楚,手裏的投資組合最終實現的相對績效可能會參差不齊,但他在績效差的年份依然表現不錯,能夠實現高於市場10%的收益率;而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他認爲自己可以實現25%的超額收益率。

巴菲特覺得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投資者們應該在跨越數年的週期內度量自己的投資績效,他認爲這一週期最短要3年,而他自己則更傾向於5年。最好的檢驗應在一個平滑的市場期進行。這樣一來,由於狂熱投機導致影響整個市場的因素就被去除掉了。他教導並提醒投資者,即使是任意給定年份實現的相對績效,也有很大程度上的運氣成分在裏面。因爲這種短期的結果依賴的是短期市場波動所帶有的“投票機”屬性。而隨着你逐漸拓寬自己評估績效的時間跨度,這種檢驗就會越來越像一臺“體重計”。

巴菲特還告訴投資者一點,在這種跨年度的檢驗中,一點重要的警示是:在投機引發的牛市行情後期,極有可能出現表現不佳的情況。直到今天他還一再重複這一警示。重要的是在市場行情走低時獲得相對好的收益。

巴菲特提醒投資者,所有的原則,包括用來評價績效的標準,都不要改變。他堅持運用最短3 年法來評價主動型投資經理和市場的表現,即便在行業內根本不會進行這類評估。

3、巴菲特的教育智慧

身爲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說,他從父母那裏繼承的唯一真正的遺產是一種哲學:找到自己當走的路。追隨自己的激情,建立自己的事業,贏取配得上的自尊,這是一個人生信條,讓他收穫自己的成功。

1.崇尚工作本身,而非回報

在巴菲特的工作方式中,是什麼能夠讓他在漫長的工作時長與令人殫精竭慮的決策面前常年保持着飽滿的精神狀態?對巴菲特來說:良好的職業操守就其本質而言,首先在於敢於發現自我,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讓工作成爲一件就算異常艱難,也能讓人心生歡喜甚至感受到些許神聖的事。

雖然最終的結果,金錢還是來了。金錢的收穫是工作的副產品,是錦上添花。重要的還是工作的實質:去滿足無窮無盡的好奇心,把自己的分析拿到真實世界中去驗證,走上發現新價值、開拓新機遇的奇幻旅程。

那麼正確的工作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一種明智的、持久的工作理念不會把重點放在縹緲無常的回報上,而是會放在過程本身,那就是我們對待工作的熱情、專注以及對目標的堅定程度。

2.公平是個神話

人生而平等。這個道理看似人人都懂,可實際並不然。很多時候,就連出發點很好的人也會把人生境遇與人的本質混爲一談。可人生境遇可以天差地別,人的本質卻是一樣的。你如果相信任何人的生命都有尊嚴與價值,包括你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就應當能夠認可每一個生命都享有同等的尊嚴與價值。

可惜的是,有時候一些看似出於善意的行爲卻因爲背離了這個基本事實而變了味道,雖然這種背離可能是無心之失。如果人認爲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他們所幫助的人高一等,那麼這種幫助便算不得真正的良善之舉,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施捨。

它與我們是否能夠謙卑地承認自己在對事物的了解程度與達成結果的能力上有一定的侷限性有關。

我們只能盡力去幫助他人,但幾乎無法確定自己的幫助是否真的有效,而且如果有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堅持要得到結果,期待得到別人的感謝,這些都不是仁慈之舉,而是私心使然。這也是爲什麼說最純粹的捐助者是那些匿名捐贈人。

3.找尋真正的職業宿命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領域中,能達到平均水平已經非常不錯了。實際上,處於平均水平有許多好處。它不會讓人產生壓力,也會把人的預期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然而對於真正的職業宿命來說,中人之資似乎難承其重。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終身的職業使命?

在理想世界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快樂,並且這個快樂的所在恰好是人們生計的來源。在現實世界中,實際情況卻不總是這樣。我們可以奮力拼搏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也可以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工作中的行家裏手;但不幸的是,這與把工作視爲摯愛且在其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並不是一回事。

職業宿命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一種引力,它把我們拖向一個感覺很對的、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

4.既要找尋,也要創造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歸宿,我們要拿它怎麼辦?

在艱難的時局與看不清未來的年景中,我相信會有人覺得自己的夢想與喜好是一種難以承受的奢侈。最緊要的事莫過於找到一份工作並保住這個飯碗。雖然這樣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並不認爲它是我們獲得幸福與自尊的長久之道。

如果我們希望在忠於本心、實現一生使命的同時還能讓自己付得起房租,供得起三餐,我們就需要找到那個能讓自己的能力、喜好與這個商業世界相交匯的最佳位置。我們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歡做、同時還能讓世人認可其價值並願意爲之買單的事是什麼。

我領悟到的另一件事在我看來同樣適用於任何領域中的任何一名職場人士:堅持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最重要的事來做。

首先是要對得起自己。當你爲了酬勞而做某件事時,存在一種悖論:你賣掉了它,可它依然是你的一部分。那件未曾用心雕琢的作品也將會成爲一個人揮散不去的難堪。

第二個原因更具實際意義:這是成爲一名專業人士的最佳途徑,或許也是唯一途徑。

5.成功的標準,取決於自己

經濟環境風雲難料,上一年還拿獎金拿到手軟的投資銀行家,一夜之間就成了失業人員;人們眼中走在人生快車道上的企業高管某一天也會發現自己的公司已然破產歇業。當滾滾的金錢閥門被關上之時,人的成功就即刻消失了嗎?

要把握的一條底線在於,盲目地把金錢視爲成功的依據,這個立場太過危險。且不提我們從思想上與精神上也同樣需要找到能夠對成功及其意義提出更有力、更個性化的定義,單純從謹慎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應該避免用他人支付我們的酬勞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對成功來說,一個有意義、有共鳴的定義一定是因人而異的。

父親巴菲特對兒子說“彼得,你知道嗎,其實咱們做的都是一樣的事。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會在上面添上幾筆。”

不必用同樣的方式來定義成功,不必採用同樣的“記分”標準。重要的不是最後會得到什麼樣的淨回報,而是我們都有過共同的經歷,都在各自熱愛的事物上一路追尋。

 編輯/jayden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