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产医融合提速!医药创新分化期如何应对“两头”难题?行业人士预判未来内卷减少

產醫融合提速!醫藥創新分化期如何應對“兩頭”難題?行業人士預判未來內卷減少

財聯社 ·  04/10 22:19

①以“穿越分化期一一重構研發與臨床價值轉化生態”爲主題的第七屆醫藥創新生態大會(2024西派會)在上海張江開幕。 ②如何高質量高價值實現原始創新和上市後產品如何高效率商業化、實現臨床價值是本次大會的焦點。 ③多位與會人士作出了未來國內藥企會減少內卷的判斷。

財聯社4月10日訊(記者 王俊仙 何凡)4月9日至10日,第七屆醫藥創新生態大會(2024西派會)在上海張江舉行,此次大會以“穿越分化期一一重構研發與臨床價值轉化生態”爲主題,吸引了來自“產、學、研、醫、資、商”等領域的逾3000名從業者參會。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此次大會聚焦推動解決醫藥創新產業面臨的“兩頭”挑戰,亦即如何高質量高價值實現原始創新,以及上市後產品如何高效率商業化、實現臨床價值。行業專家和上市藥企高管對行業目前面臨的新變量進行了分析,多位與會人士判斷,未來國內藥企會減少內卷。

產醫聚首,分化期行業面臨兩大挑戰

本屆西派會以“穿越分化期——重構研發與臨床價值轉化生態”爲主題,由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上海市浦東新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康科技、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聯合主辦。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本屆大會吸引了包括監管部門、政府及協會領導,100多位院士、傑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負責人、高校與科研院所科研工作者、一流臨床專家及醫生、創新藥企代表、第三方服務企業代表、國內外一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在內的超過3000名生態從業者參會,圍繞產醫融合、創新藥商業化、創新藥國際化等熱門議題開展了近十場精華論壇,備受業界關注。

開幕式上,西派會(醫藥創新生態大會)發起人、中康科技郭曉雲,張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濤分別致辭。

袁濤表示,生物醫藥產業是上海市集中精銳力量加快發展突破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作爲引領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引擎”,上海張江在研藥物管線品種超過1300個,集聚了1700餘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入駐了全球醫藥10強中的7家,已建成、在建和規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有12個,涵蓋產業鏈全生命週期的專業技術服務平台近200個。

郭曉雲指出,當前,中國醫藥創新產業與全球市場同步進入了調整期。分化期的創新藥行業面臨兩大挑戰,一個是海歸科學家創業示範的紅利已經基本釋放完畢,如何發展基礎研究,並進行有效產業轉換,保證創新來源的源源不斷,是關鍵所在;第二是創新藥步入商業化階段後,如何優化市場準入環境,支持高效市場轉化。本屆西派會特別設立了創新藥商業化和國際化論壇,以及產醫融合論壇,以期探索商業轉化和挖掘高質量原研項目,實現臨床價值和醫藥研發的充分融合。

財聯社記者獲悉,2024西派會首次聚集臨床專家群體和產業生態群體同臺,涵蓋“產、學、研、醫、資、商”,重構產業和醫生群體的連接,搭建產業交流平台,激發各主體間思想碰撞,推動創新藥行業發展。

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醫學會會長鄔驚雷認爲,從臨床角度看來,目前我國醫藥創新行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中國基礎研究佔到世界第二位,CNS發表的論文很多,但是轉化數並不多;其次,在原創新藥和靶標數量上的認證,也落後於一些發達國家;再次,我國跟隨創新比較多,同質化嚴重;此外,國內藥企在腫瘤感染和血液領域的佈局相對較多,但對於老齡化、神經推行性疾病、罕見病等賽道佈局不夠多,而這些是臨床醫生非常想關注和推動的地方。

爲此,鄔驚雷提出,從臨床醫生和企業以及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需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要注意疾病譜的改變對於新賽道的需求;其次,要在源頭上尋找有價值的夥伴,關注以臨床問題導向研究出來的產品;第三,在疾病不同的診治環節尋找新賽道,以罕見病爲例,在診斷、治療、隨訪、標誌物找尋等方面都有需求,這需要加強和臨床專家緊密合作才能發現新問題。

新變量下,未來會減少內卷?

衆多與會嘉賓認爲,近年來,我國創新藥快速發展,且隨着國際大藥廠紛紛來我國採購創新藥,說明我國的醫藥創新能力逐步獲得國際認可。但與此同時,我國醫藥行業也面臨一些新變量,比如:融資環境比前幾年稍遜、支付端商業化不及預期,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等。

但也有觀點認爲,所有這些變量給企業帶來問題的同時,帶來了機遇,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創新藥選擇的差異化,是不是代表相對比較合理的價格?”邁威生物董事長、CEO劉大濤則在會議上如此發問,他表示,中國醫藥行業現在的研發水準不比國外差,但最大的區別還是支付端,“支付端如果不能改革,我們很難產生全球排名前十、前二十的醫藥企業。”

而政策層面也在發生新的變化。今年2月,國家醫保局下發《關於建立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鼓勵高質量創新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從創新藥物定價方面鼓勵醫藥創新。

與此同時,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的提法也備受關注,近日,北京、廣州、珠海等地紛紛發佈支持創新藥發展的徵求意見稿、政策。

貝達藥業副總裁萬江表示,希望創新藥首發定價機制能讓藥品回歸原來的價值,首發定價一定不是爲了降價,而是爲了更好的按價值定價,包括未來增加適應症,應該既有降價也有漲價,未來的政策應該更加鼓勵創新。

復星國際執行董事、聯席CEO陳啓宇認爲,資金鍊、醫保鏈的新變量,短期來講是痛苦的,但長期來講,某種意義上對行業有更大的好處。未來預計行業會捲到更高水平上,因爲以前錢多,醫保支付瓶頸沒有出現,大家做創新公司和產品都很快,快的背後更多的是跟隨、重複。現在可以看到,通過這兩三年的煎熬,行業格局在快速變化,相信以後中國同靶點開發重複度不會那麼高,大家更多會做原創。

榮昌生物首席醫學官、國投創新醫療健康首席科學家何如意也贊同未來國內藥企會減少內卷的觀點,同時他認爲如今正是行業併購合作的好機會。人口老齡化造成醫療需求增加,相信中國醫藥行業未來有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