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关注的不是利润,而是必然带来利润的衡量方法

巴菲特等投資大師關注的不是利潤,而是必然帶來利潤的衡量方法

期樂會 ·  04/03 22:08

來源:期樂會

投資大師關注的不是利潤,而是必然帶來利潤的衡量方法:也就是他們的投資標準。他購買一隻股票是因爲它符合他的投資標準,因爲經驗告訴他,他最終將得到回報:要麼是股價上漲,要麼是企業利潤提高。

一、不存在通往無意識能力的捷徑

當你的知識豐富起來,當你的技巧逐漸提高,當你一遍遍使用這些知識和技巧,從而積累起經驗時,它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動化”,從你的意識中轉移到你的潛意識中。你最終會到達最後一個階段——無意識能力。這是大師的境界,他只管行動,甚至可能不知道他具體是怎麼行動的。

表面上看,大師在憑藉無意識能力做出決策時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他的行爲方式可能會將你我嚇死。

我們認爲大師的行動是充滿風險的。但我們的真正意思是,這些行動對我們來說是充滿風險的—如果我們也做出同樣行動的話。

你在一生中肯定做過一些在旁人看來充滿風險但在你自己看來毫無風險的事情。這是因爲你已經在多年中獲得了這種行爲的經驗和無意識能力。你知道你在做什麼,也知道不該去做什麼。

對任何一個沒有你的知識和經驗的人來說,你所做的事在他看起來是風險重重的。

這種事可能是某項體育運動,比如滑雪、攀巖、潛水或賽車,也可能是你在自己的生意或職業活動中所做出的似乎是直覺性的瞬間判斷。

讓我給你一個個人案例。由於你可能對這個領域的事情一無所知,我得首先介紹一點背景。筆者出版自己的業務通訊《世界金融分析家》的時候,來自郵寄廣告(招攬新訂戶的工具)的利潤是我的穩定收入源。有時候我花掉了數十萬美元還沒有往郵件中加入一點宣傳內容,但我從不認爲我在冒險。

爲了發送郵件,你得支付印刷、信函裝封(把所有東西塞到信封裏)、填寫郵寄名單和郵寄等方面的費用。只有郵寄需要提前付款,而對其他所有事情,你都能得到30~90天的賒賬期。根據我保留的郵寄存根,我知道到第7個答覆日的時候我能收到預期收入的一半左右。由於這些錢比郵資要多,我可以在其他賬單到期前開始償付它們。

哈,你可能會問,你怎麼知道那些錢會來呢?

答覆者的多少取決於三個因素:標題、原稿(廣告文字)和郵寄名單。當你設計了一則新廣告而不知道它是不是管用時你得測試:根據可用的最佳名單寄出1萬~2萬份。除非原稿純粹是胡言亂語,否則你不太可能損失太多錢。就算一點回音都沒有,也不過損失幾千美元而已,有什麼好擔心的!

你會走路和說話嗎?走路和說話是地球上幾乎每一個人都具備的兩種無意識能力。你每走一步都能意識到你在活動腳和腿上的數十塊不同肌肉嗎?如果只走一步,你甚至不知道你在活動什麼肌肉。如果你在邁出一步的時候嘗試着有意識地指揮每一塊肌肉以正確的次序做適當的收縮或放鬆,你會摔個大跟頭。

在行走過程中,你只需有意識地決定走到什麼地方,你的潛意識會完成剩下的事情。說話也是同樣。你精通你的母語,可能還有其他語言。但你像我一樣不能準確地解釋你如何儲存詞彙,如何在需要它們的時候找出它們,如何將它們轉化成合乎語法(至少讓人聽得懂)的句子。通常來講,在你說話的時候,你並不知道你接下來會說哪個詞。你能意識到的只是你想傳達的意思。

無意識能力是大腦對付意識侷限性的一種方式。在同一時刻,我們的意識只能容納大約7個比特位的信息(最多9個,最少5個)。當我們的潛意識發揮作用,我們的意識會得到解放,集中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熟能生巧:重複和經驗是我們將功能轉移到潛意識中的工具。

如果測試郵件有效(也就是有利潤),你就把它大批量寄給其他人。由於我經常寄這樣的郵件,我知道哪些郵寄名單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哪些是有時候有效的,因此我可以根據測試利潤率選定批量郵寄名單。如果測試利潤率非常高,我可能寄出超過50萬份郵件,如果需要提前支付的只是郵資的話。

你仍然認爲我在冒不必要的風險嗎?我猜你會。我並不是想說服你改變看法。但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所以對我來說根本不存在風險。

我想你只要稍微思考一下這個例子就能想到幾個類似的例子:你認爲你的風險很小或沒有風險,但你不可能讓外人相信風險是不存在的。

經驗能降低風險:現在,你的許多行爲在你本人看來是沒有風險的。但曾幾何時,在你積累起必要的知識和經驗之前,它們對你來說也是高風險的行爲。

就像禾倫·巴菲特所說:“有風險是因爲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極爲成功的投資者都會躲開(更有可能是逃開)任何對他們來說有風險的投資。

二、風險是可衡量的

將投資限制在自己擁有無意識能力的領域,是投資大師在避開風險的同時賺取超常利潤的方法之一。但他最初爲什麼能獲得這種無意識能力呢?這是因爲他認識到了風險是可衡量的,並學會了如何去衡量。

投資大師是從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他最重視的是實現確定性。他根本沒有真正地“衡量風險”,他是在不懈地尋找巴菲特所說的那種“高概率事件”的過程中衡量盈利的可能性。他是通過回答下面這個問題找到這些事件的。

你在衡量什麼

有一次,我問一個投資者他的目標是什麼。他回答說:“每年盈利10%。”

“那你如何衡量你是否會實現這個目標呢?”

他回答說:“看看我有沒有賺到10%啊。”

這就像是一位建築師根據他建成的房子是否還立在那裏來判斷房子的質量一樣。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衡量的只是你是否已經實現了它,不是你能否實現它。

一位優秀的建築師在畫藍圖的時候就知道房子能立住。他是通過衡量材料的強度、它們的承重量以及設計和建造的質量知道這一點的。

同樣,投資大師在投資之前就知道他是否可能盈利。

利潤(或損失)是一個差額:收入和支出的差額。因此,你只能在事後衡量它。

例如,一家企業不能光靠定下盈利目標來盈利。管理者們必須關注那些目前可衡量、以後會帶來利潤的行動:也就是能夠提高銷量和收入並降低成本的行動。而且,他們只做那些他們相信收入將大於成本的事情。

投資標準

投資大師關注的不是利潤,而是必然帶來利潤的衡量方法:也就是他們的投資標準。

禾倫·巴菲特購買一隻股票不是因爲他預料這隻股票會上漲。他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該股的價格有可能在他剛買下它的時候就下跌。

他購買一隻股票是因爲它符合他的投資標準,因爲經驗告訴他,他最終將得到回報:要麼是股價上漲,要麼是企業利潤提高。

例如,巴菲特於1973年2月開始以27美元的價格購買《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當股價下跌後,巴菲特反而繼續購入,到10月份的時候已成爲這家公司最大的外部股東。對巴菲特來說,《華盛頓郵報》是一家價值4億美元但市場價格僅爲8 000萬美元的企業。但華爾街不是這麼看的—儘管大多數出版業分析家都贊同巴菲特對《華盛頓郵報》的估價。

華爾街看到的是一個正在崩潰的市場。道指下跌了40%,而像IBM、寶麗來和施樂這樣的“漂亮50”(Nifty Fifty)股,也就是華爾街在短短几年前還願意在80倍的市盈率下購買的股票,也已下跌了80%以上。經濟低迷,通脹率在提高。這是出人意料的,因爲蕭條一般會抑制通脹。對華爾街來說,“世界末日”似乎就要到來。這絕對不是購買股票的時機;在通脹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甚至連債券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當職業投資者們觀察《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時,他們認爲,這隻已經從38美元下跌到20美元的股票,像整個市場一樣只有繼續下滑的可能。“買入”風險實在太大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華盛頓郵報》本可以將它的報紙和雜誌業務以大約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另一家出版商,但華爾街居然不肯花8 000萬美元買下它!

對巴菲特來說,如果你可以打兩折買下一家知名又優秀的企業,其中根本沒有風險可言。

巴菲特並不是在觀察市場或經濟。他在使用他的投資標準衡量《華盛頓郵報》的質量。他了解這家企業:由於它對華盛頓地區的有效壟斷,它擁有可持續的經濟優勢(而且“壟斷”可以讓它隨通脹而漲價,因此它不怕通脹);它不是資本密集型的;它管理有方;當然,它的售價也低得誘人。

華爾街害怕損失,並將之稱爲“風險”,但巴菲特和其他一些知道該去衡量什麼的投資者卻開始盈利了。有趣的是,在市場崩潰的時候,職業投資者們往往會突然發現保住資本的重要性並持“觀望”態度……而遵循第一條投資法則“永遠不要賠錢”的投資者卻反其道而行之,踊躍地參與市場交易。

在巴菲特投資於《華盛頓郵報》後,它的股價不斷下跌。事實上,《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兩年之後才反彈到巴菲特的平均買價美元。但巴菲特並不關心股價,他重視的是他的投資標準,也就是衡量企業質量的標準。而單看收益水平,就知道這個企業的質量正在提高。

在投資市場中,你去衡量什麼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編輯/lambo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