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地产大佬陈启宗退休 33年执掌2家上市公司|人物

地產大佬陳啓宗退休 33年執掌2家上市公司|人物

財聯社 ·  04/02 18:43

《科創板日報》4月2日訊 (研究員 金博)香港知名企業家陳啓宗,即將退出已馳騁半世紀的地產舞臺。

近日,香港恒隆集團有限公司(恒隆集團,00010.HK)和恒隆地產有限公司(恒隆地產,00101.HK)發佈了2023年年報。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啓宗亦發出了自己的最後兩封《致股東函》。

“今天,是時候交棒了。”陳啓宗在信中寫到。

他宣佈即將退任集團董事長、執行董事等職,具體時間,將在2024年4月26日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的股東周年大會後生效。

陳啓宗稱,去年已向董事會請辭,現在終被董事會通過,因此,這是他最後一次撰寫《董事長致股東函》了。

從1992年迄今,在執掌兩家上市公司的33年時間裏,作爲極具代表性的優秀香港企業家、中國商業地產領域受到尊重的行業領袖,陳啓宗一共撰寫了144封致股東信,逐步受到業界的歡迎,其影響力溢出地產行業,在中文世界裏也有了讀者。

除分析地產行業起落、公司股價漲跌緣由之外,他也致力於用言簡意賅的真誠表達,傳達他對中國市場前景和世界局勢的深入觀察。在這些信函中,一個善於駕馭風浪的企業家、世事洞明、對國際政經情勢洞若觀火的觀察者、尊重中華文化、看好中國長遠未來的思想者,其拳拳之心,誠摯之情,字裏行間表露無遺。

“老兵不會死去,只會慢慢消失。”一個穿越了多個經濟週期、長期看多中國大勢、一路乘風破浪的75歲企業家,滿有智慧的觀察者,他的睿見深思,將不再被業界、讀者所聽到。

這是時間的遺憾,再有智慧再有能力的人,也不能抵擋歲月侵襲。“仁者壽”,在此,我們只能真誠祝願。陳啓宗成長史

陳啓宗,原籍廣東順德,1949年12月出生於香港,早年就讀於香港。

嚴格說來,陳啓宗是企業家第二代。家族企業恒隆則是香港知名地產商。父親陳曾熙抗戰前留學日本,攻讀土木工程專業。1950年代大量大陸人口遷居香港之際,看見商機,開始涉足地產業。叔父陳曾燾畢業於復旦大學,曾在東南亞從事建築生意,這時返港協助兄長承包建築工程。

生意逐漸做大後,陳氏兄弟自立門戶,1960年成立恒隆公司。恒隆公司的事業起步,得益於1960年代初香港政府需要恒隆公司擁有的一處地產興建醫院,於是與恒隆交換地塊,恒隆就利用這片政府交換來的地塊發展起香港早期的住宅小區,由此奠定恒隆在香港地產行業的基礎。1972年10月,恒隆在香港上市。

這是陳啓宗家族企業的成長背景。也正是這一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陳啓宗,回到香港,加入這家由父親和叔父一手創辦的公司。

不過,由父親和叔父執掌的恒隆公司,在達到巔峯後,亦曾遭遇低谷。因經營理念較爲傳統、遭遇地產股崩盤等原因,相比同期的新鴻基地產、李嘉誠的長江實業等,在發展上有所落後。

1986年,陳曾熙去世,當時已37歲的陳啓宗並未接班,只獲委任加入董事局,由叔父陳曾燾繼任恒隆主席。

這一時期,陳啓宗的主要精力是和弟弟陳樂宗一起,創辦了家族基金—晨星資本,主要從事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投資地域涵蓋了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晨興資本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非常成功,在互聯網時代先後投中小米、鳳凰新媒體、迅雷、聚衆傳媒等項目,其中最傳奇一筆,是通過小米上市一筆爆賺百億美金。

直到1991年1月,陳曾燾退任董事,由陳啓宗出任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董事長,成爲恒隆的第二代掌舵人,由此開啓陳啓宗時代。

相比父輩,陳啓宗的主要經營特點,是抓住了大陸崛起的歷史機遇。他對大陸市場做了極其深入的研究,在其他地產巨頭還聚焦香港市場時,他高度看好國內的高端商業地產領域。1992年,即上任恒隆主席的第二年,他就正式踏出投資大陸的第一步,在上海購入恒隆廣場等項目。

陳啓宗把他執掌下的恒隆33年,分爲三段時期:1991至1997年,1998至2008年,2009至2022年。

“自1991年起的七年裏,我們的表現一直落後,是以前遺留下來的問題。1970年代和1980年代大部分時間,我們的表現不及同行。到了1990年代初,投資界基本上已把我們遺忘了,許多主要證券商已不再留意我們。他們沒做錯,因爲當時我們的表現不特別好。”

不過,陳啓宗亦自豪地稱,到了1990年代中後期,只有極少數人能預見香港房地產價格即將大跌,恒隆便是其一。在別人還在瘋狂購地時,恒隆悄悄撤退,還把手頭當時很好的一塊地出售,就此儲備20億港幣現金。

“我們做好準備,然後看準時機,在巿場於2002年復興前入巿。當時無人注意到我們在內地的策略,直至2000年我們在上海開設兩座購物商場後,市場分析員才留意我們的股票。”

“2000年代初,投資者意識到我們在香港購入的地塊可獲豐厚利潤,加上我們的內地租賃業務也開始大漲,我們的股價開始跑贏同業。那十年裏整體來看,在活躍於香港及內地的12只地產股之中,就平均每年股價升幅和股息收益率而言,我們是表現最佳的。”

總結來看,陳啓宗堅定看多中國高端商業地產、執行中又堅持“只選好的、只做對的”的專業、高品質策略,以及穩健、不擴張、偏重商業地產的總體戰略,使恒隆即使在經濟下行情況下,仍然保持業務增長。

業績顯示,2023年恒隆於內地和香港的租賃收入均錄得增長。其中恒隆集團的內地整體租賃收入,約66.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恒隆地產的內地整體租賃收入,約62.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

如今,內地物業的租賃收入佔恒隆租賃收入的68%。“直至2022年的23年,我們的內地租賃物業組合,還在持續按年增長。”陳啓宗表示:“本人欣然告知各位,2023年我們再創新高,儘管沒有新增的樓面面積,我們在內地的商業租賃收入,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進軍內地市場33年,我們有幸選對了業務領域。我們已發展的物業可謂不容忽視,這些物業帶來的租賃收入,在業內數一數二。”陳啓宗自豪地說。

企業家身份之外,陳啓宗還是亞洲協會副主席及香港分會主席,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多家國際智庫及香港科技大學、南加州大學等的董事局或顧問委員會成員。下一步

作爲一名出生成長於香港、在美國受大學教育、事業發展受益於大陸開放的企業家,在時代風雲激盪、市場機會和陷阱同在的大背景下,陳啓宗大膽冒險和穩健謹慎並行,形成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

大膽,是不怕投錯。“風險投資不會沒有風險,十投不可能十贏。但十投八贏,就是勝利。”在風險投資領域大膽,在地產投資領域則謹慎。他只投頂級地段的頂級持有型物業,在他眼裏,這類物業抗危機能力強,即使世道不好,也能手握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他的進取,讓恒隆擁有了一片在大陸的廣闊天地,他的謹慎,則讓恒隆安然度過亞洲金融風暴等危機。這也讓他掌控下的恒隆,能逾30年風雨而持續精進。

地產行業數十年的謹慎經營,也讓他對整個行業的的巨大風險,對中國大陸地產行業的興衰成敗及背後原因,有深刻觀察。

他多次提到1982年的一次晚宴,“當時有我和鄭家純(新世界集團主席)及另外兩家地產商,他們也是香港名聲顯赫的人,土地儲備不少於新鴻基,但這兩家企業沒多久就倒閉了。”陳啓宗一直強調房地產業風險極高,財富來的快去的也快,宛如過眼雲煙。

陳啓宗還回憶,17年前,內地地產商參訪團一行20多人來港探訪。“本人告訴他們,20年後,他們中也許有60%的人會賺錢,其中5%至10%會成爲超級富豪;餘下的40%,也許20%會陷入困境或退出業界,剩下的則會破產。當時內地房地產業興旺,他們對本人的預測不以爲意,沒人想像自己會成爲底層的20%。”

陳啓宗最後寫到:“遺憾的是,事實證明本人當時過於樂觀,現今他們多數或全部都破產了。”

“一個沒有見過市場週期、沒有經歷過大的市場週期、還能夠留下來的人,不可能成爲可靠的房地產開發商。”這是陳啓宗的觀察,他還說,做商業房地產,“兔子一定死,烏龜一定贏”。

陳啓宗對中國文化、中國的未來亦有自己的思考。他希望香港所有學校教育都能以普通話爲主,2022年11月參加論壇時表示,希望這是自己最後一次以廣東話演講,再用廣東話便是“憨居,無前途”。

據說,陳啓宗接班時沒拿過父親的錢。現在,他把公司交棒給了陳家第三代—兒子陳文博。

陳啓宗講過他和兒子之間的一個小故事。兒子當時在上海,每天騎自行車上班。“有一天我打電話給他,他說‘對不起,爸爸,下了車我再跟你通電話。’”陳啓宗的回覆很幽默:“還騎自行車,你好奢侈。”陳啓宗有一句育子箴言:“有錢的兒子不成材,沒錢的兒子成材。”

企業經營之外,業餘時間陳啓宗愛好頗廣。他是寫作者,在外刊寫過文章;英文流利,對德文、西班牙文、希伯萊文等亦有所涉獵;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人文大師,“他們有跨學科跨領域的才能,取得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2008年陳啓宗曾訪問上海交通大學,並做《成功的現代商人是怎樣煉成的》主題演講,他說:“一個商人要想成功,必須要有內在的修養。”

演講結束後,師生要他留下墨寶以爲留念,他想了想,最後寫了五個字:不要太聰明。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