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苹果负面缠身,但大摩仍坚定看多:市场低估了AI计划

蘋果負面纏身,但大摩仍堅定看多:市場低估了AI計劃

華爾街見聞 ·  03/26 09:18

大摩重申“超配”評級以及220美元的目標價。大摩認爲,市場低估了蘋果公司的邊緣人工智能(Edge AI)計劃,而且今年的WWDC大會和由人工智能驅動的iPhone升級週期,應該足以抵消二季度業績的擔憂和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訴訟案的負面影響,而且訴訟並非近期風險。

$蘋果 (AAPL.US)$近期面臨內憂外患,放棄造車讓市場感到頹勢盡顯,新產品Vision Pro需求也大幅放緩,在中國市場手機市佔率也被華爲超越;同時,外部也面臨各國政府反壟斷圍剿,無論是歐盟首次啓動新數字法展開針對蘋果等科技巨頭的調查,還是美國司法部最近的反壟斷起訴。大量的負面信息導致蘋果股價今年迄今已經跌超11%,是過去10年來最差的開年表現。

不過,摩根士丹利近日發佈研報繼續看多蘋果,重申“超配”評級以及220美元的目標價。大摩認爲,市場低估了蘋果公司的邊緣人工智能(Edge AI)計劃,而且今年的WWDC大會和由人工智能驅動的iPhone升級週期,應該足以抵消二季度業績的擔憂和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訴訟案的負面影響。

研報表示,年初至今,蘋果股價相對於標普500指數的表現落後了18%,現在蘋果的交易價格幾乎比其疫情後交易範圍低1個標準差,且相對強弱指數(RSI)顯示蘋果自2018年以來處於最超賣水平。

大摩認爲,這創造了一個積極傾斜的風險/回報,研報給出的看跌情況僅有9%的下行空間,而220美元目標價格幾乎有30%的上行空間。雖然研報承認,負面情緒的逆轉不會一夜之間發生,但WWDC大會和新的iPhone 16將成爲重要的催化劑,可以改善投資者情緒並重新激發漲勢。

AI方面 蘋果有機會後來居上

大摩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蘋果將從6月推出新的通用人工智能(Gen AI)功能,相信這可以在2025財年重新點燃iPhone的增長。此前投資者最常見的看跌觀點之一是,在大型科技企業中,蘋果在AI方面已經落後。

但大摩認爲這種觀點具有誤導性,並給出了兩大理由。

首先,與大多數大型科技公司不同,蘋果沒有致力於開發參數規模龐大的全面通用大型語言模型(LLM),而是專注於較小的、更具領域和功能特定的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在設備上運行並啓用之前iPhone上不可用的新功能/功能,例如Siri 2.0就是旗艦“殺手級應用”,Ferrret、MGIE以及3月14日新發布的MM1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但是,爲了在設備上啓用這種功能,蘋果需要將其軟件開發與硬件路線圖相結合,特別是其內部芯片更新。大摩認爲,6月的WWDC以及9月的iPhone 16發佈,將是凸顯蘋果將帶給iOS18和iPhone 16的能力和新功能的關鍵催化劑。

雖然蘋果一直在測試使用其Ajax LLM框架的內部AI聊天機器人,但確實看到蘋果整利用基於雲的外部合作伙伴,來處理超出其內部模型查詢範圍的可能性,這意味着蘋果今年公佈的通用AI功能很可能是一種混合方式。在這種方式中,用戶將主要利用設備上的LLM,然後必要時將查詢推送到雲端。

其次,許多跡象表明蘋果一直在且繼續投資於支持其LLM雄心所需的工具和基礎設施。除了去年夏天有關蘋果購買GPU的報道、發佈面向開發者的MLX機器學習框架,以及開發利用現有NAND閃存來支持之前無法在設備上運行的LLM的方法外,蘋果還在繼續購買數萬臺AI服務器以建立其內部訓練能力。

大摩此前就有研報稱,台積電發現其InFO-LSI產能需求“顯著增長”,主要來自於蘋果的M2 Ultra芯片,可能暗示蘋果正在利用其內部M系列芯片來爲其AI服務器提供動力。此外,蘋果的AI招聘也在持續增加,大摩估計蘋果當前的招聘職位中近20%與AI相關,相比之下8年前僅爲5%,其中20-40%的蘋果AI職位招聘與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相關。

最後,蘋果2023年已經收購了32家AI初創公司,這是科技巨頭中的最高數字,以及最近收購的DarwinAI。

大摩表示,蘋果的Gen AI功能有望刺激iPhone銷量大幅增長。據估計,中國iPhone出貨量在2024財年幾乎下降了30%,今年的iPhone出貨量比預期要弱,這導致iPhone更換週期延長到2024財年的記錄高點,達到5年。

但大摩認爲,引入新的Gen AI功能,以及處理部分功能所需的芯片要求可能限制新版iOS對舊機的兼容性,從而縮短iPhone更換週期,讓更多觀望多年的用戶換新機。

大摩假設2025財年iPhone更換週期縮短到4.7年,意味着iPhone出貨量爲2.3億部,同比增長11%。然而,如果判斷正確,新的LLM支持的軟件功能顯著加速更換週期,假設iPhone更換週期與2021財年5G iPhone週期一樣縮短0.6年,2025財年iPhone出貨量預測有高達約15%的上漲潛力。

雖然悲觀者可能會爭辯說中國市場的持續疲軟可能會抵消這些因素,但大摩表示,研報預測假設的是蘋果在2024財年向中國出貨3500萬部iPhone,僅比2019年的低點高出500萬部,當時華爲的高端設備出貨量幾乎是他們今天銷售的兩倍,因此中國市場疲軟對蘋果的影響是有限的。

iPhone二季度營收將下調?大摩:不重要

大摩在研報中表示,目前市場共識認爲預期的iPhone出貨量和收入仍然過高,但這並不重要。

雖然可以看到華爾街對iPhone出貨量和營收的預測存在下行空間,因爲目前共識預測iPhone 2024財年或2024年預計2.3億的出貨量,比摩根士丹利和買方預計的2億至2.1億出貨量高出10-15%。具體來說,大摩對二季度的預測最低,預計iPhone出貨量爲3900萬,比共識的4600萬低15%,與iPhone製造量所暗示的出貨量一致。

同時,大摩預計iPhone二季度營收爲359億美元,比共識的389億美元低8%。總體而言,大摩對蘋果二季度總營收的預估比華爾街共識低4%,每股收益低8%。這是悲觀者最常引用的論點之一——近期預估仍然過高,需要下調。

但大摩指出,蘋果服務部門在一季度表現超出預期,同時總利潤率可能會帶來積極的驚喜,這兩者都應有助於抵消6月份較弱的營收。數據顯示,App Store淨收入繼續高於大摩對其一季度的預期,季度至今增長了13.5%,比大摩的預測高4.5%。大摩認爲這一趨勢是可持續的,並且能幫助緩解6月季度產品需求的疲軟。

此外,原材料價格上升讓產品毛利率下滑的擔憂仍然普遍存在,但蘋果在業績中評論說,除了內存意外,大多數組件成本仍然是下降的,並預計一季度毛利率爲46-47%,創下公司紀錄。過去連續14個季度,蘋果毛利率平均超出預期共識約80個點子。

結合總體投入成本的有利情況和美元走強,大摩認爲蘋果下半財年產品毛利率的36.0%和總毛利率的45.8%,有上行空間。這一點很重要,因爲它不僅有助於減少6月份的每股收益下行風險,大摩的研究表明蘋果的毛利率與股價之間存在統計上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這使得蘋果毛利率的走勢成爲幫助逆轉近期表現不佳的一個重要因素。

反壟斷訴訟?非近期風險

特朗普2019年就首次提出對蘋果發起反壟斷調查,美國司法部最近終於提起了訴訟,指控蘋果創建了智能手機壟斷市場,通過切斷開發者和通過創建封閉生態系統抑制競爭/創新,從而成爲智能手機市場的壟斷者,稱這對開發者和消費者造成了傷害。

司法部列舉了蘋果反競爭行爲的例子,包括:1) 阻擋讓消費者擁有廣泛功能的創新“超級應用”;2) 壓制移動雲流媒體服務;3) 排除跨平台消息應用;4) 限制第三方智能手錶整合進蘋果生態系統;5) 限制第三方數字錢包。

大摩認爲,雖然訴訟背後的邏輯可以理解,但非常清楚的是,蘋果的競爭優勢是其硬件、軟件和服務的無縫整合,這創建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封閉硬件和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大摩表示,這種優勢是否稱得上是創新尚有爭論,但不是壟斷行爲,而最終惠及消費者。

大摩的調查顯示,在美國,蘋果的客戶保持/忠誠率一直領先,這表明消費者繼續選擇iPhone是有原因的,而市場研究公司引用的iPhone的消費者滿意率達到99%,這與消費者受到傷害的證據相去甚遠。雖然這場訴訟比這更復雜,但大摩認爲,這場訴訟是在試圖貶低大多數蘋果客戶選擇蘋果的動機,那就是封閉、安全、私密的硬件和解決方案生態系統。

研報認爲,歷史表明,這場訴訟將持續多年,而且蘋果已經打贏了一起反壟斷案件。目前尚不清楚這場訴訟的結果可能以何種形式出現的任何改變/限制,以及蘋果是否願意和解,無論是迫使蘋果開放其智能手機生態系統,還是試圖強迫像2000年微軟那樣拆分蘋果。這些都使得今天幾乎無法量化這場訴訟的任何財務影響。

因此,大摩認爲,這場訴訟只能說是一個頭條新聞風險,而非近期事件風險。過往先例包括,谷歌反壟斷案於2020年提起,2023年開庭,可能直到2025年末甚至2026年才會看到補救措施、財務影響;2012年蘋果電子書定價案,直到2016年才結案。而且,蘋果可能會勝訴,因爲法庭在2021年的蘋果對抗Epic案件中裁定蘋果的App Store不違反反壟斷法。

換句話說,這起訴訟對股價造成了懸而未決的影響,但市場的記憶是短暫的。大摩認爲,相較於這起訴訟,基本面更有可能在接下來的12個月以及幾年內驅動蘋果的股價。

歷史數據顯示,蘋果即使在訴訟威脅到他們的核心產品/差異化價值主張的關鍵時刻,股價仍然表現出色。大摩認爲,監管/訴訟對蘋果來說是一個更大的長期尾部風險,但在可預見的未來,股票的基本驅動因素幾乎肯定是基於基本面的,尤其是這起訴訟可能要到至少2028年甚至2030年才能解決。

蘋果股價週一收跌0.83%,報170.85美元。

編輯/Some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