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股价陷入盘整时,如何抓住基本面的核心矛盾?

股價陷入盤整時,如何抓住基本面的核心矛盾?

思想鋼印 ·  03/20 22:51

來源:思想鋼印

一、一個古老的分析方法

基於“動能—勢能”的分析,是我早年學習過的一個投資方法,當時“驚爲天法”,以爲找到了賺錢秘笈,但實踐下來,太理論,不好用,就放棄了。

前段時間,與一些做期貨的朋友交流,又聽到了這個熟悉的方法,竟然是期貨基本面投資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解其用法後,忽然有所悟,不是方法本身不好,而是股票的一些特點制約了其發揮。

所謂“動能—勢能”,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選股中的兩個基本問題:有沒有利好(動能),是否便宜(勢能)。

動能在股票分析中的意義很多,不同體系有不同的“動能”,題材股看股票本身的後續爆發力度,景氣度選股看後續業績增速,基本面長期選股看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和盈利能力等等。

真正的問題在於勢能,它是站在“均值回歸”或“週期循環”的角度,高位的標的是高位勢能,低位的標的有向上的低位勢能。

如果高位勢能被轉化爲向下的動能,股票就會下跌;低位勢能被轉化爲向上的動能,股價就會上漲;但如果高位勢能的股票遇到了向上的動能,股價不會大漲,而是高位震盪,反之亦然。

聽上去不錯,但何爲高位,何爲低位,卻是一個僞命題。

對於基本面投資者而言,選股就是要找那些突破“均值回歸”而長期向上的公司,這一類公司的股份持續上漲,同時估值不變,自然不存在所謂“高位勢能”;對於景氣度投資者而言,景氣很難判斷高位,題材股投資也是如此,只要後面有資金想進來,就不存在所謂高位。

簡單說,基本面投資者只關心估值高低,不關心股價的勢能,景氣度和題材股投資者認爲不存在“勢能”。

當時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放棄的,但理解了“動能—勢能”在商品期貨投資中的方法後,忽然有了不同的看法。

“動能—勢能”雖然不適合常規的股票分析,但卻有兩個很重要的作用。

二、期貨與股票的差異

商品期貨也分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基本面的投資邏輯比股票簡單得多,主要是供需平衡、成本利潤、基差期限差,再加一個庫存分析。

更重要的是,期貨價格還有一個很強的錨——現貨價格,期貨價格漲跌都是跟着現貨價格走(偶爾也有期貨價格引導現貨,但都是短期行爲),在交易機制上,還有“交割”這種將期貨價向現貨回歸的機制,以及大量套期保值資金,導致大部分品種的大部分時間偏離不超過5%。

由於現貨價格代表真正的產業供需關係而非投機,所以期貨是和實體經濟聯繫最爲緊密的金融產品,真正體現了金融爲實體經濟服務的思想。

這種金融產品中,“勢能”的判斷很簡單,直接看價格與商品成本的差,成本是一個很現實的東西,它代表一種商品中凝聚的材料價值、人力價值、設備折舊等剛性支出,可以直接當成商品的內在價值,因此任何一種商品不可能長期低於成本。

此外,還有庫存也是一個經典的勢能指標,高庫存的商品是高位勢能,低庫存的商品是低位勢能,只是庫存指標有相對性,這個後面再分析。

所以期貨基本面投資中的“動能—勢能”方法,就是尋找成本長期在成本線附近,庫存較低的商品,在供需關係發生逆轉時做多。

對照商品期貨,不難發現,股票投資中運用“動能—勢能”分析方法的問題,股票沒有商品成本這種明確的價值標準,通用的根據“永續現金流貼現”計算的估值,只是理論上存在,並沒有公認的值,而且公司股價完全可以清零。

那是不是股票就無法確定勢能了?

實際上,商品期貨投資也只能確定低位勢能,無法確定高位勢能。

商品的價格向下無法在長期低於成本,但向上的高度卻是無法判斷的,漲到天上也不奇怪,現在炒得最熱的製冷劑有100%的利潤空間,看起來很高,但這個品種歷史上曾經有過5倍的利潤,所以你也很難說它最終會炒到多高——這個炒還不是投機,而是廠商真實買出來的。

庫存指標也是,很多爆漲的商品都是零庫存,這個指標也鈍化了。

在商品期貨的基本面投資中,低位做多很常見,很多期貨大佬都是低位做多商品一戰暴富,但高位做空還是有一定危險性的,中短線居多,其原因正是高位勢能缺乏判斷標準,21年10月高位做空動力煤的,很可能在發改委出手之前就爆倉了。

所以期貨雖然可以兩頭做,但實際上,只有長期基於通脹看多的“死多頭”,沒有長期看空的死空頭,正是因爲商品向下有底,向上無頂。

這麼一看,股票也有兩個特點:

1、A股只能靠做多賺錢,低位勢能的判斷,比高位勢能更重要,選什麼,和什麼價格買的判斷,比什麼時候賣,更重要。

2、確實也有部分股票是“有底”的。

這就讓我有了一個新角度去看“勢能—動能”這個投資方法。

三、優秀公司的低位勢能

我們可以把商品的價格看成是一個人向上拋球,作爲低位勢能基準點的成本,就像這個人的身高與臂長,是一個相對確定的位置,而高位勢能的位置則不確定,取決於上向拋的力度,外界的風向等等因素。

前面說過,股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明確的價值基準,更深層的原因是很多公司最終可能價值歸零,但正是因爲如此,基本面選公司,首先要看確定性,看永續經營能力,實際上就是想找到像大宗商品一樣“永續存在”的公司。

格雷厄姆的投資方法,正是從清算資產價值的角度,尋找一家公司的低位勢能。只是格雷厄姆的方法過於看中“勢能”,忽略了動能,巴菲特在芒格的提醒下,糾正了自己的這一傾向,重視優秀公司的“長期動能”,不再過度糾結股價,放棄低估值的一般標的,終成股神。

在A股,像茅台,可能是股票中最具有“商品屬性”的永續存在的公司,類似長江電力、中國移動、四大行、三桶油、騰訊都是如此。

這個名單可以擴展到大量經營穩健、注重股東回報的行業龍頭公司,而穩定的高股息率對應的股價,就可以代表這一類公司的“股權成本”,作爲低位勢能,這一觀點,我在公衆號文章《這一輪熊市的底,要看股息率》中有過論述。

只是對於大部分股票,並不存在股息率這種明顯的低位勢能,只能靠其他的方法。

實際上,只有國內定價的商品,因爲過度內卷,才常常以成本爲低位勢能,比如黑色系和化工品,而大部分國際定價的商品,幾乎不會觸及成本,也要有其他方法去判斷。

四、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化

勢能與動能並不是兩個孤立的量,而是互爲因果,相互轉化。

還是以商品爲例,勢能轉化爲動能,比如廠家因爲虧損而收縮產能,改變供需關係,從而改變動能。

動能也會轉化爲勢能,比如長期價格下跌的過程中,廠家、經銷商和客戶都不願意擁有庫存,傾向於現用現買,這實際上是對“庫銷比”的誤判,一旦需求稍有波動,就會出現庫存不足的情況,短期造成價格大幅波動,價格在供需關係完全改善之前提前見底,這就是動能轉化爲勢能的例子。

股票就更簡單了,估值過高或過低,是股價反轉的條件之一;

動能轉化爲勢能,比如週期類企業的利潤過高、製造業企業產能大幅擴張的末期,代工企業過度依賴大客戶,消費品企業提價過快,渠道壓貨過猛,入市多年的獨家藥的市佔率過高,都是導致業績反轉的動能過度釋放。

這種動能與勢能的轉化,讓動能與勢能大部分時候都處於相互矛盾和動態平衡狀態。

以商品爲例,現貨價格已經跌到成本線附近了,但廠家的產能剛建沒多久,沒道理退出,今年還有一些新產能要釋放,此時的價格必然長期在低位徘徊;或者廠家現在是500%利潤,遠期產能計劃已經在規劃中,但供需製品短期內不可能被補上,價格必然長期在高位震盪。

股票也是如此,長期看,估值很便宜,但看不到明顯的機會,估值被嚴重高估的標的,因爲題材或邏輯無法被證僞,或者基本面的矛盾沒有爆發,因而可以繼續在高位震盪甚至強勢上攻。

這種矛盾狀態,讓動能無法發揮效果,表面上有很強的上漲邏輯,但就是漲不動,價格上表現爲反覆震盪。投資者等待的就是這個矛盾解決的方向,矛盾一旦解除,就是單邊上漲或下跌的趨勢,單邊趨勢很短,但賺錢(虧錢)效率驚人。

碳酸鋰在20萬元一噸的價格時,是典型的高利潤高庫存(高位勢能)供過於求(向下動能),所以跌起來又快又流暢,但散單價格到了10萬元一噸後,破了一小部分企業的成本,企業都不敢放庫存了,雖然長期動能仍然向下,但勢能的位置也很模糊,導致價格長期震盪。

而這個矛盾的解決,實際上就是原有動能(上漲與下跌邏輯)的延續和反轉。也就是說,所有勢能的高位和低位,都是動能的反轉;反之,如果動能延續,就不會是勢能的高位和低位。

這就給我們一個啓示,當低位勢能的位置無法直接判斷時,可以判斷動能的延續和反轉,這比單純判斷勢能,多了一層“擇時”的作用。

家居出口鏈,此前海外高庫存代表較弱的進口需求,形成的向下動能,又與低迷的估值形成矛盾,導致股價持續在低位跟隨大盤弱勢震盪,但等庫存降至正常水平後,向下動能減少,矛盾開始緩解,如果此時降息與美國房地產復甦預期較強,就代表動能反轉確認低位勢能,成了一個明確的擇時信號。

製冷劑,去年三季度,供給收縮的邏輯就非常明確了,所以去年下半年一直在漲,年初因爲各家拼配額導致的高庫存和低迷的業績,與向上的動能形成矛盾,股價高位波動,是否已經形成了高位勢能呢?光看股價無法判斷,但等到2月,邏輯兌現,製冷劑開始逆勢大漲,矛盾解決的方向是繼續向上,解除了形成高位勢能的擔憂。

五、盤整的價值

總結一下“動能—勢能”的分析在股票上的應用:

1、高位勢能被轉化爲向下的動能,股票就會下跌;低位勢能被轉化爲向上的動能,股價就會上漲;高位勢能遇到了向上的動能,股價高位震盪,低位勢能遇到了向下的動能,股價低位震盪;

2、穩定的高股息率對應的股價,就可以代表這一類公司的“股權成本”,即爲低位勢能,只輸時間不輸錢;

3、當低位勢能的位置無法直接判斷時,可以判斷動能的延續和反轉。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明明是估值高低與漲跌邏輯,爲什麼要另起一個名詞,什麼動能勢能,搞得這麼複雜?

必須承認,“動能—勢能”並不是一個特別適合股票的分析方法,但它有一個特別有價值的觀察場景——股價盤整。

股價上漲和下跌的單邊趨勢中,邏輯總是非常簡單。但大部分時間,股價總是在盤整,盤整代表股票有多個矛盾的驅動因素,一般的分析方法只是一條條列出來,但無法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而“動能—勢能”的分析方法,可以在多個因素中提煉出一對讓股價上下兩難的主要矛盾——一個被遏制的動能和一個無法判斷延續還是反轉的勢能位置。這樣,投資者就可以聚焦矛盾可能的解決方式,預判矛盾解決的幾個最佳解決時間點、跟蹤相關的企業經營數據,爭取在股價啓動前後第一時間觀察到你期待的信息。

編輯/jayden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