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發佈2023 年年度報告,2023 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2.71億元,同比增長2.62%;實現歸母淨利潤-20.98 億元,同比下降1978.03%;實現扣非淨利潤-38.31 億元,同比下降181.85%。分季度看,2023 年Q4 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72 億元,同比增長4.66%,環比下降12.94%;歸母淨利潤-3.07 億元,同比下降23.60%,環比增長16.00%;扣非淨利潤-8.25 億元,同比增長9.73%,環比增長14.55%。
全年營收穩健增長,Q4 盈利環比顯著改善:2023 年全年,公司營收實現穩健增長;2023 年H2,隨着中小尺寸顯示終端需求溫和復甦、面板價格企穩止跌,公司盈利狀況較上半年顯著改善。2023 年全年公司毛利率爲6.78%,同比-6.12pcts,主因系H1 面板價格承壓以及折舊與攤銷費用大幅增長;全年公司淨利率-6.54%,同比-6.88pcts。然而,下半年以來,隨着下游需求回暖、產品價格修復,公司的毛利率得到了顯著改善。2023 年Q4,公司毛利率爲11.26%,同比+0.99pct,環比+6.33pcts。費用方面,2023 年全年公司銷售、管理、研發及財務費用率分別爲1.18%/2.62%/9.49%/2.58%,同比變動分別爲-0.13/-0.86/+0.80/+1.10pcts;其中,財務費用率與絕對值同比均有所提升,主要系匯兌收益同比減少所致。
技術護城河持續拓寬,Micro-LED佈局不斷深化:公司堅持創新驅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前瞻性技術佈局與產品技術開發。2023 年,公司全資子公司湖北長江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依託公司整體科研力量及產線基礎建設了獨立實驗線,其設備和工藝能力有助於公司OLED 研發的遠期規劃,支撐前瞻性技術開發和先進技術應用佈局,並有利於減少量產線系統性風險,提升研發效率。同時,公司還加速推進新一代顯示技術Micro-LED 的技術和工藝開發,聯合衆多合作伙伴發起成立了Micro-LED 生態聯盟,並積極推進從巨量轉移到顯示模組的全製程Micro-LED 產線的建設,以加快Micro-LED 技術實現商業化落地。2023 年,公司加速推進新產線建設,其中TM 18 順利爬坡,提前5 個月實現單月百萬片出貨,並實現摺疊、HTD、MLP 等先進技術在頭部客戶旗艦產品中的導入量產;TM19 完成核心設備搬入; TM20 在2023 年12 月實現首款產品點亮;Micro-LED 產線實現首臺設備搬入。通過不斷加大對全球先進技術和高端產線的投入,目前公司已形成包含無源、a-Si TFT-LCD、LTPS TFT-LCD、IGZO TFT-LCD、AMOLED、Micro-LED的中小尺寸全領域主流顯示技術佈局,可以更好地滿足下游市場日益多樣化的技術和產品需求。
AMOLED 市場份額不斷提升,車載業務穩健發展:2023 年,公司在LTPS 手機業務顯示市佔份額上保持全球領先的同時,加快LTPS 顯示在中高端IT、車載、工業品等多元化顯示領域的開拓力度。公司年報顯示,2023 年,公司LTPS 車載顯示產品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50%,中高端IT 顯示產品出貨量同比增長近150%,市佔份額加速提升中,其中LTPS 平板電腦顯示產品市佔40%;在柔性AMOLED 智能手機顯示業務上,公司市佔率躋身國內第二,模組出貨量(含TM 18)同比增長超250%,高端摺疊、HTD 產品實現穩定交付;此外,公司OLED 剛性穿戴產品出貨量市佔繼續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公司車載、專業顯示業務穩健發展:車載業務方面,公司在前裝市場持續保持全球領先,在主要新能源汽車客戶端的份額加速提升,目前公司已開始向國際頭部客戶批量交付產品,並取得5 家國際頭部整車廠的多系列合作項目。
下調盈利預測,維持“增持”評級:展望未來,得益於5G 以及AIoT 技術的普及、生成式AI 向各個終端應用延伸、混合辦公模式興起、碳中和等環保政策的推動,全球顯示市場存在結構性機遇,譬如高規格顯示技術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以新能源車等爲代表的新應用市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等。公司作爲全球LTPS 手機面板、車載顯示等細分領域龍頭,有望通過產能擴充、產線優化及新品研發突破持續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和盈利水平,打開長線增長空間。考慮到公司產能爬坡進展好於預期,部分產線提前實現量產,以及公司車載業務的增長前景,上調2024-2026 年營收預測;同時,隨着公司新線投產,折舊及攤銷費用大幅增長,給利潤端帶來一定壓力,故下調2024-2026年盈利預測。我們預估公司2024 年-2026 年歸母淨利潤爲-6.67 億、3.45 億元、8.00 億元,EPS 分別爲-0.27 元、0.14 元、0.33 元,2025-2026 年PE分別爲64X、28X。
風險提示:車載業務開拓不及預期,消費電子需求復甦不及預期,市場競爭風險,匯率波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