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如何构建合理的投资组合?这是一份简要说明

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但如何構建合理的投資組合?這是一份簡要說明

期樂會 ·  03/15 22:52

比起追熱點的短線炒作,構建投資組合更能讓財富平穩持久地積累,這是一份構建投資組合的簡要說明。

第一步:打地基

即設定合理、適合的投資目標。這是最重要的一步,是之後所有工作的基礎。

在國外,投資顧問爲超高淨值人士提供投資建議前,會花很長時間(往往1-2個月甚至更久)和投資人密切溝通,梳理其資金狀況和需求,並進行必要的教育,協助其明確投資目標。

常見的投資目標涵蓋以下方面:

1、組合層面的預期收益是多少?在何時間段內實現(3年、5年、10年...)?

2、風險承受能力如何?

風險又包括波動性(volatility)、本金損失風險(risk of capital loss)、流動性風險(illiquidity risk)、未達到預期收益的風險(shortfall risk)等多個維度。

3、投資人對流動性的要求如何?

如:50%的資產1年內可流動。

4、投資組合未來的預期現金流情況(非投資相關)如何?

如每年預期從投資組合中支出5%的資金(用於子女教育、慈善等等),或2年內預期有20%的新資金注入投資組合(預期未來股票套現)等。

5、投資人對於不同資產類別或投資策略有何特殊偏好?

如有人特別喜歡實物資產(房地產、黃金等),有人壓根不相信VC,有人特別喜歡投資新興市場等,這些都要在資產配置時考慮在內。

第二步:建造房體

也就是基於投資目標,制定資產配置方案的過程。

根據第一步確定的風險、收益等目標,利用有效邊際(Efficient Frontier)或者說馬克維茨模型,確立符合需求的大類資產配置。

衆所周知,一個模型的核心在於其假設。有效邊際模型所採用的假設是不同資產類別的回報和收益屬性(risk and return profile)及相關性。

關於這些屬性,大部分專業機構都有各自proprietary的假設,不同機構間略有差異,但差別不會太大,因爲畢竟都是基於實際市場表現的empirical study。比如美股的長期收益率約爲7%,波動率約爲16%,這一假設在不同機構間基本大同小異。

資產配置還分爲戰略(也稱爲長期或靜態)資產配置和戰術(也稱短期或動態)資產配置。

戰略性資產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就是長期的、靜態的配置,是基於投資人的風險回報偏好,作出的十分長期的配置。這裏的長期一般是10年以上。這一配置不隨市場情況而變化,是跨週期的。其核心假設就是市場在長期會中值回歸。

戰術性資產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是短期的、動態的配置,是投資人基於當前市場情況而作出的相對於長期配置目標的偏離。

好的資產配置,會在以上兩者之間形成一個藝術的平衡。不會過度頻繁、大幅度地偏離其長期配置,換言之不過度投機。但看準了市場低估、錯配的機會時也要果斷出手。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比較規範、可預期性更高,所以很多私人家族的戰術性資產配置一般也不會過於短線,一般是2-3年的投資時限。在中國,資本市場還欠成熟、整體投機性偏高,所以戰術性配置的時限較短,半年至1年也比較普遍。

第三步:對建成的毛坯房進行裝修佈置

也即選擇具體的投資標的。

毛坯房只有進行裝修、佈置完傢俱家電後才能住人;同樣,再好的資產配置也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標的方能實現。

換個角度說,資產配置主要是從beta的角度產生回報,而具體投資標的的選擇則是產生alpha。

假設已確定40%的資金用於配置股票,那麼具體投資時,投資人仍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決策:

1、其中多少進行直接投資(即自己進行選股)、多少進行間接投資(即委託基金來管理)?

2、進行分散投資時,採用何種結構,是平均分配、還是採用更復雜的結構:比如核心加衛星(core-sattelite)、“甜甜圈”(donut)形式等?

3、是否採用不同的投資策略,包括成長型、價值驅動型、趨勢型等等。如是,那麼不同策略間如何平衡和配置?

4、在不同區域間如何配置?

5、在每個具體標的層面,決定具體投資金額、時點(可分爲多個時點進入)、退出機制等。

以上所有決策,均需根據投資人自身的資源進行安排,包括團隊、人脈網絡、專業知識等。

比如,資金體量較大的家族辦公室往往會有專業化分工的投資團隊,也可能在部分領域有直接投資的能力;

但對於高淨值個人來說,除非自身有特殊資源或專業從事金融,否則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更適合採用間接投資、並依賴專業的理財顧問(區別於理財產品銷售)給予建議。

第四步:對房屋進行維護修繕

即投資組合再平衡(Rebalance)。

投資是個動態的過程。資產配置雖然不會頻繁變動,但也需要定期復盤和調整。就如再好的房子也需要定期維護管理。一般再平衡每年進行1-2次。

再平衡的原因包括:

1、配置偏離。假設40%的股票配置在一年後漲了20%,而整體組合只漲5%,那麼一年後股票所佔的比例就提高到了46%。600個點子的偏離幅度是比較大的,通常需要考慮是否將當前超配的份額轉移到其他低配的資產類別。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股票或基金在較短時間內上漲了20%,那麼它有可能已接近或到達估值高點,是時候鎖定部分收益、控制下行風險了。

2、特定市場發生根本性變化。如20年前,美國PE的預期回報一般都在20%以上,但當前國外LP對PE這一資產類別的預期回報往往只有15%,或有人用股票市場收益+300-500點子(非流動性溢價,iliquiidy premium)。

原因就是隨着PE市場自身的效率提高、AUM增大、競爭加劇等原因,行業整體的回報率下降了。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調整大類資產配置。

3、投資人自身的收益風險偏好或資金規劃發生改變。

以上是構建投資組合的一個基本框架,是一個相對time-insensitive,當然也相對抽象化的操作方法。實操過程涉及的很多問題需要系統化整理。

編輯/Jeffre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