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生鲜电商2024:先活下来,再谈增长

生鮮電商2024:先活下來,再談增長

鈦媒體APP ·  03/14 19:07

圖片系AI生成

文 | 刺蝟公社,作者 | 徐嘉,編輯| 陳梅希

高投入、高耗損、低價戰......2023年,整個生鮮電商行業暗藏地雷,大廠折戟,小廠湮滅。高壓之下,叮咚買菜依靠連續撤城、關停站點等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來應對市場與內部的挑戰。

從結果上看,叮咚買菜靠斷臂求生,獲得了一場“慘烈的勝利”。

2024年2月29日,叮咚買菜發佈2023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這家成立7年,上市2年,虧損4年的生鮮電商公司,終於首次實現Non- GAAP(非公認會計准則)標準下的全年盈利。

拉鋸戰中,叮咚買菜頂着“前置倉僞命題”的質疑聲,迎來了暫時的喘息空間:“早些時候,因爲宏觀環境的調整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公衆對叮咚買菜有生死存亡的質疑和擔心,但今年的成績說明,我們已經漸漸的生存下來了。”在叮咚買菜業績會上,其管理層這樣答覆。

“生存下來”,聽上去很簡單的四個字,在生鮮電商舉步維艱的2024年,顯得尤爲珍貴。

業務斷臂,業績回血

時間倒回6年前,在投資市場火熱的2018年,叮咚買菜也曾是當年的明星產品。

作爲一款自營生鮮平台,主打前置倉生鮮電商模式的叮咚買菜,在2018年先後完成6輪融資,一度擁有前置倉550個,並於2021年在紐交所上市。此時,距離叮咚買菜成立僅僅過去四年。

風光的履歷之下,是叮咚買菜連續四年虧損接近百億的現實:2019年到2022年,叮咚買菜分別淨虧損18.7億元、31.8億元、64.3億元和8.07億元。

2024年2月29日,叮咚買菜發佈2023年第四季度業績並召開線上業績會。考慮到2022年底疫情結束之後,線上消費剛需減少,伴隨盒馬、美團買菜等同行業務的競爭加劇,叮咚買菜這一財年的數據,很可能決定着它未來在牌桌上的去留。

2023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總營收49.93億元,較2022年同期62.01億元相比下滑19.5%。從全年數據來看,其2023年199.71億元的營收,和2022全年242.21億元的營收同比下滑了17.55%。

伴隨營收下滑,叮咚買菜也在持續縮減成本費用。

市場體量與業務規模的縮減的結果就是營業支出的下降。2023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的總運營成本和支出約爲50.3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61.55億元下降了18.3%。其中,除銷售營銷開支成本較上年略有增長外,商品銷售、履約、產品研發費用都呈下降趨勢。2023全年,叮咚買菜的營業支出總計61.95億元,相對於其2021年104.15億元下降了40.52%。

這一切始自2年前創始人梁昌霖的戰略調整——2021年6月,梁昌霖在上市敲鐘時表示,盈利並非當下目標,公司要追求更大的市場規模。

可風雲突變的資本和消費市場很快讓目標落空。於是梁昌霖將公司的戰略重點從“規模優先”調整爲“效率優先”,放下野心勃勃的前置倉版圖,從零散的二三線城市退回到華東市場,開始了降本增效之路。

2022年,叮咚買菜開始撤銷多城市的站點;到了2023年5月,它直接關停西南地區的業務和100多個站點;最近的2024年1月30日,其還陸續撤掉了位於廣深地區的38個站點。

削減成本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叮咚買菜的虧損。發展戰略調整至今,叮咚買菜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淨虧損爲438.8萬元。季度Non—GAAP淨利潤爲1630萬元,淨利潤率爲0.3%,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了盈利;2023年全年Non- GAAP淨利潤爲4540萬元,實現首次年度盈利。

業內將這次公佈的數據解讀爲叮咚買菜“活過來了”——也許,前置倉買菜的模式是行得通的。

在生鮮電商市場的淘汰賽中,叮咚買菜通過降本增效實現的盈利屬實不易。但以收縮業務換來的盈利能持續多久?面對激烈競爭,叮咚買菜還能做些什麼?

叮咚買菜,摸着每日優鮮過河

一直以來,生鮮電商都是一門需要重金投入、高成本、高耗損、低毛利的苦生意。2014年,每日優鮮吃下第一隻螃蟹,在生鮮賽道上首創前置倉模式。它將倉庫建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目的是爲了實現極速達的生鮮服務。

這沒有改變生鮮電商本身的發展難點 ,還意味着倉庫租金、人力、配送等更高額的履約成本——無論如何,生鮮電商前置倉看起來都是更苦,更重,更“一廂情願”的生意。

但在彼時,尚無對手的每日優鮮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先後拿到百億元融資,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IPO市值一度達到32億美元。巔峯時期,每日優鮮在全國擁有5000個前置倉。

手握高額融資的每日優鮮,在那些年一直貫徹以高補貼和優惠吸引消費者的邏輯,用戶時常能領到滿39減15的大額優惠券。他們希望通過貼錢來教育市場,培養消費者習慣。在每日優鮮風光燒錢的同時,前置倉模式被逐漸跑通,叮咚買菜也跟了上來。

2019下半年,叮咚買菜的上海日單量、履約效率和復購率反超每日優鮮,一向習慣用錢解決市場與對手的每日優鮮,卻過早揮霍盡了資本的饋贈,在這時開始出現現金流壓力。

2020年,原本增長乏力的生鮮電商迎來又一次轉機。這年,不僅是前置倉模式,社區團購等業態也備受資本青睞。京東的小美優選、滴滴的橙心優選、國美的美+生鮮、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等先後上線。本該加一把柴的每日優鮮,卻在這時捉襟見肘。

幾番嘗試後。最終,它還是倒在了自己慣有的燒錢怪圈中:在多輪的補貼活動後,它沒能養成出真正吸引消費者的特質,補貼一停,單量立刻下滑。

公司開始裁員,給供應商的結款週期越來越長,這場資本共同塑造出的幻影泡沫最終在2022年7月破滅。當年說“生鮮零售就是撅着屁股撿鋼鏰,要敬畏每一分錢”的每日優鮮,在一片譁然中有些狼狽。

這樣的命運在許多生鮮電商身上重演,叮咚買菜也同樣涉過擴張與虧損的深淵,趔趄上岸。人們紛紛議論:“下一個,也許就輪到叮咚買菜了。”沒有前人繼續領跑,只能復盤那些暗淡的終局,找到生存下去的辦法。手握命運預言的叮咚買菜,從2022年開始積極應變,調整運營策略。

從業績數據和新聞動向中都可辨出,叮咚買菜最先做的是收斂野心,陸續裁撤多地業務,提升效率。這不僅僅是出於縮減成本的考量,也是面對社區團購全面開花的以退爲進:

社區團購可以滿足消費者不那麼急需的、多品類、低價的消費需求,這和生活節奏較慢、對價格更敏感的三四線消費者更加契合;前置倉模式在一二線城市更有優勢——這些消費者生活節奏快,來不及去逛菜市場,消費能力較強,對價格不敏感,也已經形成線上訂購的習慣。

經歷兩年裁撤,目前,叮咚買菜在全國25個城市開通服務,尤其集中在華東地區。這和目前業內普遍的看法相契合——“想要做好前置倉,需要提升訂單密度,做高客單價。”以行業黑馬樸樸買菜爲例,其至今只在7座城市運營,其中在福州市場的滲透率超過70%,日均訂單量遠超同行,業績傲人。

以守爲攻的思路是正確的。

從業績數據來看,叮咚買菜華東市場2023年的GMV確實實現了年複合10%的增長、江浙地區GMV和訂單量都有同比8%以上的增長。和該地區業績同步增長的,還有叮咚買菜在2023全年的客單價已達72.1元,相比2021年增長23%。數據間,業務增長的希望在閃爍。

除了裁撤業務,叮咚買菜還在品牌和商品上集思廣益——它正在從一家專注生鮮的電商轉型爲食品公司,拓展預製菜和自有品牌商品。

2022年,叮咚買菜就成立了預製菜事業部作爲公司一級部門。在2023年四季度,叮咚買菜以預製菜爲主的自有品牌產品首次超過了總GMV的20%,預製菜、豬肉、豆製品三個品類全年整體的GMV滲透率超過50%,其中,非生鮮自有品牌產品佔非生鮮總GMV的34.3%,較2022年同期增長7.7%。

在叮咚買菜衆預製菜自有品牌裏,最有代表性的“蔡長青”全年GMV達到8.4億元,同比增長43%;米麪製品自有品牌“良芯匠人”的月均復購率接近四成。

踩着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模式走到今天,叮咚買菜沒有再效仿燒錢換增長的思路,而是靠着降本增效、拓展商品品類的路徑,撐出了一些利潤空間。

創始人梁昌霖曾在採訪中說,要放掉薅羊毛的用戶,找到真正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那些人,用好商品實現復購,相信消費升級。

不過,考慮到叮咚買菜以收縮換利潤,還面臨生鮮電商共同湧入自有品牌、預製菜的市場環境,其商品力是否能帶來長足的效益,還要畫一個未完待續的問號。

短期降本有效,長期則需要拿出新的增長點

2023年,多家生鮮電商與線下零售商超的動作頻繁。

京東在北京重啓生鮮前置倉電商,爲京東生鮮、京東到家提供生鮮物流;

阿里則將定位社區電商的淘菜菜與即時零售淘鮮達合併,升級爲淘寶買菜,並在淘寶APP首頁上線入口,將電商流量引向生鮮與即時零售領域;

美團買菜在華東地區持續拓城,入駐蘇州、杭州等地,並將買菜業務改名小象超市,提出“不止買菜”的口號,從生鮮轉型超市零售,大力發展自有品類。

巨頭帶着流量入場,業務席捲大小城市,特別是進駐蘇杭的美團,對剛在華東地區取得一定業績的叮咚買菜來說,威脅日益嚴峻。

除平台動向外,盒馬也展開折扣化變革,和山姆在自有品類、價格上爭奪消費者;物美、永輝、大潤發等具有豐富SKU和成熟供應鏈的線下零售商超也正努力跟上即時零售的趨勢,敞開線上入口。

生鮮電商正在向更全品類、更具時效、更具獨特性的道路上發展,叮咚買菜的對手越來越多,這不再是一場通過縮減成本就可以獲勝的比賽。

放眼望去,叮咚買菜因其前置倉有限,無法湊齊足夠的SKU來打“全品類”牌,這也並非叮咚買菜最擅長的賽道。

不過適當地拓展品類,可以提升客單價、攤薄訂單成本,提高利潤率,彌補它在生鮮品類上的耗損—— 這就要求它能拿出和山姆、盒馬的麻薯、瑞士捲、烤雞等相匹敵的經典產品,在市場上打出差異。

這之後,如果依然堅持做前置倉模式來確保消費者的即時體驗,就更考驗其本身的數字化管理能力——是否能根據消費者數據來靈活選擇產品,管理生鮮與非生鮮品類的庫存佔比,提升貨品週轉率,降低庫存積壓、滯銷導致的的耗損風險,以此來進一步拉升利潤。

如此看來,自有品牌和預製菜、似乎能給叮咚買菜的未來帶去很多想象空間。只不過,在各家都精心打磨自己產品、預製菜賽道開始起飛時,叮咚買菜還需要給消費者一些只在這裏留下來的理由。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 小蔚 常在7鮮、盒馬、美團買菜與叮咚買菜之間跳轉消費。作爲叮咚買菜前置倉模式的目標用戶,在叮咚買菜上,她最常買的不是菜,而是日常鮮花:“叮咚的花相對來說起送價較低,品質更好,更便宜。”但在其他品類消費上,她對平台的選擇就隨意很多。

這是生鮮電商消費場景的一個切片 ,也對叮咚買菜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挑戰:

在亂花迷人眼的生鮮品類、價格、平台入口中,如何將生鮮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化、品牌化?如何爲消費者帶來更加無可替代的優質商品?又如何在低價心智之外,幫助消費者在日積月累的復購中,逐步建立對品牌、平台的忠誠度?

又或者,生鮮商品的消費者,真的存在對平台和品牌的忠誠度嗎?

無論如何,“生存下來”是一個不錯的新開局。守住自己的陣地,不再盲目擴張,告別“大而虧”,化身“小而美”,在大廠的夾擊下,至少是個不壞的結局。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