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国内第五款CAR-T产品获批,解析“天价抗癌药”的AB面|行业风向标

國內第五款CAR-T產品獲批,解析“天價抗癌藥”的AB面|行業風向標

鈦媒體 ·  03/06 10:33

來源於AI生成

近日,科濟藥業(02171.HK)宣佈,公司旗下CAR-T細胞療法產品賽愷澤(澤沃基奧侖注射液)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正式批准上市,該藥物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隨着國內第五款的CAR-T細胞療法產品賽愷澤的獲批上市,被稱作“抗癌神藥”的CAR-T細胞療法的爭議也再次浮出水面。

A面是CAR-T細胞療法作爲治療癌症的顛覆性技術,在治療癌症方面的“奇效”備受市場期待;B面則是該療法的“致癌”風險、等藥時間長、動輒百萬元/針以上的“天價”等缺陷,讓多數患者望而卻步,也讓相關企業陷入虧損困境。

國內第五款CAR-T產品獲批

據鈦媒體APP了解,賽愷澤是一種自體BCMA靶向CAR-T細胞產品,它是通過慢病毒轉導T細胞產生的,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公開資料顯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難治性的惡性漿細胞疾病,約佔所有血液腫瘤的10%。隨着中國老齡化的加速等,多發性骨髓瘤患病人數將持續增加。

來源於國家藥監局

據Frost and Sullivan估計,2023年中國多發性骨髓瘤的患病人數大約爲15.3萬人,新發病例數爲2.32萬人,預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的患病人數於2030年將增長至26.63萬人。

“在傳統治療方式下,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預後較差,且治療選項很少。這些患者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亟需一種有效、安全和方便的治療方法。賽愷澤的獲批爲我們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選擇,也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賽愷澤中國註冊臨床試驗主要研究者、北京朝陽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陳文明教授表示。

基於在罕見病領域的成就等,賽愷澤於2019年獲得美國FDA的再生醫學先進療法(RMAT)及孤兒藥稱號,並先後於2019年及2020年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優先藥物(PRIME)及孤兒藥產品稱號。

2023年1月,科濟藥業與華東醫藥就賽愷澤達成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商業化合作,科濟藥業授予華東醫藥(000963.SZ)賽愷澤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權益。

如今,賽愷澤在國內獲批上市,意味着國內第五款CAR-T細胞療法產品誕生,也意味着國內第二款自體BCMA靶向CAR-T細胞產品上市。

此前國內獲批上市的4款CAR-T細胞療法產品分別是:復星凱特旗下的阿基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奕凱達)、藥明巨諾(02126.HK)旗下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倍諾達)、信達生物(01801.HK)與馴鹿生物合作研發的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商品名:福可蘇)、合源生物旗下的納基奧侖賽注射液(商品名:源瑞達)。其中,奕凱達是我國首款獲批的CAR-T細胞療法產品。

據鈦媒體APP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諾華製藥(NVS.US)旗下替沙來賽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以來,全球共計11款CAR-T細胞療法產品上市。

基於CAR-T產品在抗癌領域不錯的效果,市場也一度給予該療法較高的期待。“CAR-T細胞療法是近年來新推出的精準靶向細胞治療技術,其效果從臨床結果來看,在淋巴瘤等血液系統腫瘤的治療效果顯著。”一位行業人士表示。

“百萬天價藥”深陷支付困境

目前賽愷澤暫未定價,但從以往四款CAR-T產品的價格來看,賽愷澤定價大概率不會便宜。

公開數據顯示,與賽愷澤同爲BCMA靶向的福可蘇價格高達116.6萬元/針,靶向爲CD19的奕凱達、倍諾達、源瑞達價格分別高達120萬元/針、129萬元/針、99.9萬元/針,是名副其實的“天價藥”“一針一套房”。

動輒百萬元/針以上的CAR-T產品,主要昂貴在“高研發週期、高研發投入、個性化及定製化的細胞療法”。有數據顯示,每劑次CAR-T的生產材料成本約在4.3萬美元左右,生產單人份CAR-T細胞成本約爲8萬美元。

高昂的成本導致價格居高不下,患者“有藥難及”同時,企業端也陷入困境:覆蓋的患者有限,難以支撐起高企的研發成本,這也是CAR-T上市公司估值低於預期、業績長期虧損的原因之一。

以藥明巨諾爲例,該公司曾在2023年半年報中提及,截至去年6月末,公司開具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淋巴瘤(r/r FL)等疾病的CAR-T細胞療法倍諾達處方僅94張,完成回輸僅85例。藥明巨諾2022年年報則顯示,上市以來,接受倍諾達治療的患者有171位。

2023年上半年,藥明巨諾營收僅8774萬元,歸母淨利潤虧損3.8億元,2022年公司的虧損額度高達8.46億元。截至3月5日收盤,藥明巨諾股票報收2.03港元,跌0.49%,總市值僅爲8.38億港元。

來源於東方財富

藥明巨諾並非個例,信達生物也面臨長期虧損。2023年上半年,信達生物營收27.02元,同期虧損1.39億元,2022年虧損額度高達21.79億元。

基於CAR-T產品的支付困境,相關藥企不得不想辦法,開始在支付模式方面下功夫,試圖力挽對應產品的銷量。

今年1月份,復星醫藥(600196.SH)旗下復星凱特宣佈,其與國藥控股(01099.HK)旗下健康管理和患者綜合服務平台宸汐健康聯合推出“奕凱達中國首款淋巴瘤按療效價值支付計劃”,按照支付計劃,符合條件的患者在使用CAR-T療法奕凱達治療中,購買藥物並回輸3個月後進行療效評估,若未能達到完全緩解(CR),將獲得最高60萬元的退還。

上述“按療效付費”的CAR-T產品支付模式消息一出,迅速引發市場熱議,被業內人士解讀爲“變相大降價”的同時,也暴露出CAR-T產品的支付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支付困境下,國家醫保局也在努力。在國家醫保談判中,CAR-T細胞療法產品已連續三年闖進初審目錄,但因“限定支付範圍”等原因,CAR-T產品連續三年“落榜”。

治癌or致癌?

有的患者是因爲CAR-T療法太貴望而卻步,有的患者卻是因爲該療法的安全性不敢輕易嘗試。此前,美國FDA對CAR-T療法的“黑框”警告,就讓該療法陷入“治癌還是致癌”的輿論漩渦之中。

2024年1月22日,FDA發佈公告,要求已上市的6款CAR-T細胞療法的開發商在處方說明書上標註黑框警告,提醒靶向BCMA或CD19的自體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患者有T細胞惡性腫瘤的風險,並表示6家藥企必須在未來30天內提交擬議的標籤變更,如果不同意,企業可以提出反駁,解釋爲什麼不需要增加黑框警告。

“黑框警告”風波下,諾華製藥等相關藥企的股價迅速下跌。

致癌風險到底有多高?

據FDA去年11月份發佈的《關於CAR-T細胞療法可能會引發繼發性腫瘤的公告》,FDA已收到19份在接受靶向BCMA或CD19的自體CAR-T細胞免疫療法治療後的患者中出現T細胞惡性腫瘤的報告。

換言之,在美國使用超過2.7萬劑的CAR-T產品中,至少19例患者接受CAR-T療法後出現T細胞惡性腫瘤。

不過,接受CAR-T療法的人群中T細胞惡性腫瘤的總體發病率較低,目前尚未完全證明是CAR-T療法引起。

對此,科濟藥業相關人士此前回應稱:“公司在研CAR-T產品,臨床試驗治療患者總數超過500例,其中靶向BCMA CAR-T產品250餘例,未觀察到T細胞腫瘤案例。我們認爲,這次事件對公司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進程沒有實質影響。對於此事會持續觀察。”

綜合來看,CAR-T療法遭“黑框警告”的並非個例,此前GLP-1藥物也遭到FDA的“黑框警告”,警告可能存在甲狀腺C細胞腫瘤風險,但仍未影響到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等GLP-1藥物的熱賣。此外,昔日的“藥王”修美樂也曾被“黑框警告”。

儘管如此,“天價藥”、等藥時間長、治療後複發率較高等目前仍是CAR-T療法撕不掉的標籤,這些特點都讓CAR-T產品的商業化前景蒙上一層迷霧。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 張海霞)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