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辟谣也难挡万科大跌 北向、公募基金大幅减仓躲过一劫?

闢謠也難擋萬科大跌 北向、公募基金大幅減倉躲過一劫?

財聯社 ·  03/05 07:48

又一房企遭遇償債能力質疑,日前,有傳言指出“萬科欠新華資管的100個億尋求展期,被拒絕”,隨後新華資產進行了回應“不實”。

傳言之下,投資者火速選擇了用腳投票。3月4日,萬科A一度下跌近5%,截至收盤跌4.65%,港股上,萬科企業收盤跌幅達到7.13%。昔日行業優等生深陷債務危機傳聞,這也引發了房地產行業的下行,當天房地產行業指數下跌下跌2.51%,全天主力資金淨流出16.40億元。

傳言對萬科債券的衝擊更爲直接,3月4日,萬科境內債券價格大幅下跌,“22萬科06”跌幅超過36%,一度觸發臨時停牌,“21萬科04”“20萬科08”也下跌超19%、9%。

對房地產板塊的信心不足,一旦遭遇債務傳聞“黑天鵝”,市場反應可能就較爲敏感。不過,從觀察角度來看,險資、公募、北向等機構資金從房地產板塊的撤離早已發生,以公募基金爲例,自2022年底對萬科A開啓減倉,僅一年時間,公募持有市值驟降80%。北向資金對萬科的賣出提早至2021年,減幅超過六成。

萬科深陷債務傳聞,出借方先闢謠

小作文顯示:萬科正與部分貸款機構(主要是保險公司)進行非標債務展期談判,以求延長債務期限,原定於2023年12月到期,延期3個月至今年3月到期,隨着到期日再次臨近,萬科董事長鬱亮帶領高管團隊前往北京與機構會面,其中包括新華資產的100億元,但最終被拒絕。

從公開資料來看,2023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顯示,新華資產是萬科企業的最大出借方之一,合計借款金額達到97.82億元。

萬科並未對此進行回應,“小作文”涉事方之一的新華資產在3月3日發佈公告聲明,表示“近期,公司關注到公司與萬科企業的不實信息”。

新華資產在聲明中表示,萬科企業系中國房地產行業龍頭企業,一直與公司保持正常的業務合作。

此外,新華資產還表明支持地產發展的態度,作爲一家專業的、負責任的資產管理公司,新華資產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堅決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大局,支持中國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新華資產並未對債務金額、展期情況做出更多說明,不過從新華資產的母公司新華保險的來看,已經連續減持了持有的萬科股份。

公開數據顯示,新華保險旗下分紅險在2021年進入萬科A的前十大股東,並在2022年一季度加倉至1.7億股,一度成爲萬科A的第五大流通股。2022年三季度開始,新華保險開啓了減持,並在隨後的2022年四季度、2023年二季度、三季度持續減持至1.2億股,目前排名流通股第十。

北向、公募已經連續大幅減倉萬科

在房地產行業轉型的背景下,多家知名房企暴雷後,機構資金紛紛逃離房企個股。還是以萬科爲例,截至2023年底,除了新華保險,包括國壽、香港中央結算公司爲代表的北向資金和公募均不同程度地減持了萬科A。

其中,香港中央結算公司一度爲萬科A的第二大流通股東,2021年中報持股達到6.4億,佔比達到6.58%,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陸續開啓減持,截至2023年三季度,香港中央結算公司退居萬科A第三大流通股,持股爲2.3億,持股佔比爲2.41%。

公募方面,從A股上市標的萬科A、港股上市標的萬科企業來看,二者均在2022年三季度達到公募持倉的高位,整體來看,全市場370只基金持有萬科A,持股總量達到8.78億股;有14只基金持有萬科企業8570萬股。

按照此前市值計算,公募持有萬科A市值達到156.7億元,佔流通股比例達到9.04%;公募持有萬科企業市值爲11.08億,持股佔流通股比例爲4.5%。

隨着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公募在這一板塊的配置迅速萎縮,公募紛紛選擇了逃離。

截至2023年底,公募重倉股中,僅剩73只基金持有萬科A,持股數降至2.79億元,持股佔比下降至2.87%,持股數量的減少與股價回落,公募持股總市值僅剩29.17億元,降幅超過81%。

港股萬科企業方面,公募持倉也有所減少,截至2023年底,僅有11只基金持有4408萬股,公募持有市值回落至2.88億。

減倉較多公募方面,安信基金、工銀瑞信2023年四季度分別減倉1309.15萬股、1223.19萬股。儘管嘉實基金同樣減倉較多,達到943.52萬股,但仍持有1.37億股,位於公募持倉第一。

在2023年底,包括交銀施羅德、興證資管、中郵創業、中銀基金等14家基金公司在重倉股已經不見萬科A。

當前市場對房地產投資看法不一。一方面,隨着銷售政策、貸款政策都在向好改善,上市房企的融資空間打開,有觀點認爲房地產行業及產業鏈的優質公司出現了相應的投資機會;但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爲,房地產供給和新增人口都已經面臨拐點,長週期的趨勢目前沒有看到改變的跡象,行業依然面臨過剩的壓力。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