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2023年组件出货排名初揭晓: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出货均超70GW 前十排名“大洗牌”|行业动态

2023年組件出貨排名初揭曉: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出貨均超70GW 前十排名“大洗牌”|行業動態

財聯社 ·  01/18 20:01

財聯社1月18日訊(記者 劉夢然)時隔三年後,晶科能源(688223.SH)重新坐回組件出貨榜第一的寶座。財聯社記者從晶科能源獲悉,公司在2023年組件實現了超過75GW的銷量,市佔率約14.5%-15%。根據索比光伏網預估,天合光能(688559.SH)去年實現70GW出貨,隆基綠能(601012.SH)和晶澳科技(002459.SZ)分列第三和第四,且出貨量規模均在60GW以上。

光伏組件出貨排行榜輪廓逐漸清晰。透視組件出貨榜單,“第二梯隊”的競爭則更加激烈,常年穩坐出貨榜第五的阿特斯(688472.SH)面臨通威太陽能和正泰新能的猛烈衝擊,三家在去年組件出貨量均在30GW左右,且差距還在不斷收窄。

業內分析認爲,N型產能放量是造成組件廠排名重洗的重要原因。根據機構統計,晶科能源預計2023年實現約45GW TOPCon產品的銷量,約佔40%的市場份額。有受訪的組件企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去年N型和P型產品的成本差距不斷縮小,N對P的替代進程明顯加快;相對應地,性能更加先進的N型產品已成爲海內外客戶的優先選擇,全球市場滲透率迅猛增長,2024年的競爭依然圍繞N型先進產能展開。

前四家組件廠合計出貨佔比超過60%

作爲業內最早押注N型TOPCon技術的晶科能源,也是最早享受到此輪技術迭代紅利的組件廠,成功打破了由隆基綠能從2020年至2022年連續三年組件出貨第一的記錄。根據晶科能源提供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出貨已經超過210GW,成功坐上2023年出貨榜和總出貨榜的“雙料第一”。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晶科能源已達產的N型TOPCon的電池產能超過55GW,且還在持續增加。去年9月,晶科能源山西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宣佈開工。在公司本月公佈的2024年規劃中,今年公司N型先進產能超過百GW的目標,TOPCon量產電池效率26.5%+。

值得注意的是,組件出貨排名的比拼,也是N型產能的較量。根據機構統計,同樣押注TOPCon技術的天合光能在去年也實現70GW的組件出貨量。根據規劃,天合光能在去年底將形成N型硅片產能50GW、組件產能95GW、電池產能75GW,其中N型電池產能40GW,全部使用新一代N型i-TOPCon先進技術。根據公司此前在接受調研時披露,預計2023年底平均量產效率能夠達到26%。

財聯社記者從晶澳科技獲悉,2023年公司旗下有九個生產基地新建N型產能項目順利投產,組件產能達到95GW,硅片和電池產能分別達到組件產能的90%以上。同時,也令晶澳成功完成產能結構轉型,使N型電池產能相對總產能的佔比攀升至67%,N型產能規模居行業前列。

晶澳科技有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縱觀目前整個光伏產業,N型產業鏈各環節產能雖然都在大幅拉升,但市場供應缺口還是較大。基於控制全球升溫的目標,預計到2030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將超過5000GW,N型產品的供應能力是否可以滿足未來龐大的裝機需求,已成爲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關鍵,同時也影響着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

前四組件廠中,隆基綠能是唯一未大規模跟進TOPCon技術的組件製造商,且直到去年9月,才正式宣佈押注BC電池。在去年初規劃中,公司預計全年組件出貨85GW。不過,受光伏產業鏈價格持續下滑,以及不參與低價搶單等策略影響,公司在去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透露,組件可能只能實現出貨目標的85%。根據機構統計,去年公司組件出貨預計65-67GW。

根據InfoLink統計,從組件的出貨口徑規模量來看,預計2023年出貨中位數在450GW,相比前一年實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同比增長達到47%。以該數據計算,前四家組件廠合計出貨佔比超過60%。

N型產業化全面加速

從出貨規模上看,前四組件廠在去年均實現了60GW以上的出貨量,“第一梯隊”的門檻相較於2022年的40GW,大幅提高50%。此外,前四內部之間差距也在擴大,2022年,排名第一與第四的出貨量差距在5GW左右。到2023年,該差距被擴大到15GW。有頭部組件廠人士對財聯社記者稱,隨着N型產能相繼落地,今年在排名上預計“衝一衝”。

第二梯隊之間的競爭則更加激烈。此前多年,阿特斯一直居於行業第五,公司在2022年組件出貨21GW,2023年預計出貨達到30.2-30.7GW。去年6月,公司成功登陸科創板,產能擴張提速,預計到2024年末,公司拉棒、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將分別達到50.4GW、60GW、70GW和80GW。

從最新出貨情況看,阿特斯第二梯隊“領頭羊”地位,或將受到衝擊。近兩年,包括通威太陽能、一道新能等多家組件廠曾定下進入“組件前五”的目標。根據索比光伏網統計,通威太陽能和正泰新能在去年均實現28-30GW的出貨量,與阿特斯的差距最低已不足1GW。

根據機構統計,正泰新能在2022年出貨量約爲13.5GW,通威太陽能約爲9GW。以此計算,正泰和通威在2023年的組件出貨量均實現翻倍增長。

組件廠出貨的市場排名之爭,也是以N型高效電池技術爲代表的技術迭代之爭。根據此前預計,正泰N型電池產能佔比在80%以上。通威股份於去年12月26日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已具備63GW組件產能,在國內集中式項目上與大型央國企集團達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此外,東方日升(300118.SZ)、一道新能、協鑫集成(002506.SZ)、英利能源等組件出貨均預計超過10GW。

組件充分競爭環境激烈,根據InfoLink統計,隨着N型電池技術加速滲透,存量與增量之間的競爭一觸即發:目前,PERC產能還有超過500GW,XBC規劃產能達到159GW,HJT規劃產能達到423GW,而TOPCon規劃產能則達到1766GW。InfoLink Consulting資深分析師趙延慧表示,規劃產能到實際落地預計會有打折。她預計,2024年TOPCon將形成產能800GW以上,組件出貨將達到330GW。

而組件的技術之爭,在2024年預計還會呈現加熱的趨勢,不僅是幾種高效電池之爭,對前代的PERC技術替代也會加速。據趙延慧分析,在2023年,不同技術的市佔率趨勢變化已經比較明顯,PERC組件市場佔比還有接近70%。到2024年,PERC存量市佔率下降到20%—23%左右,市場的份額會被更高效率、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來進行替代和補充。

業內分析認爲,這也會讓組件市場的集中度繼續提升。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副主任袁帥表示,頭部企業的增長通常會壓縮低端企業的市場份額,引發一定程度的行業洗牌。未來,組件技術發展和成本下降的速度,電力市場供求和價格波動等因素都會對組件企業的產品需求和競爭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趨勢,靈活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