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2023风电整机集中度提升 TOP5占比近八成 陆风容量进入两位数时代

2023風電整機集中度提升 TOP5佔比近八成 陸風容量進入兩位數時代

財聯社 ·  01/07 16:38

①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風電市場中標再創新高,較2022年增長20%左右,其中,行業前五名企業中標份額逼近80%,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②2023年風電機組容量進一步擴大,東方電氣、三一重能、上海電氣先後中標10MW機型訂單,陸上機型單機容量進入兩位數時代。

財聯社1月7日訊(記者 肖良華)2023年風電市場中標再創新高。據風芒能源不完全統計,2023年整機商共計中標697個項目累計106.9GW風機採購(含國際項目、不含框採),較上一年度增長約20%。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多家企業中標10MW機型的陸風訂單,陸上機型單機容量進入兩位數時代。

隨着整機行業日趨激烈的價格戰和大型化進程的加速,部分第三梯隊整機企業開始掉隊,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財聯社記者統計,2023年TOP5(行業前五企業)中標份額逼近80%,較2022年的約74%提升明顯。

風電業內資深人士李綵球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大型化的產品開發成本高、難度和風險大,第三梯隊的企業機型研發跟不上就很難獲得訂單,導致慢慢掉隊。不過,某風電行業頭部企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風電整機企業多數有比較強的背景,行業雖然越來越卷,但退出、併購這種節點事件尚不會在短期內發生。

TOP5佔約八成

對於風電整機中標數據,李綵球分析,2023年國內風電整機中標規模接近或超過110GW,其中公開數據超過100GW,而整機企業和部分非公開中標的數據超過10GW,與2022年90GW相比,風電中標規模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增幅達到20%以上。

從中標情況來看,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財聯社記者統計,2023年,TOP5中標均超10GW,共計中標超84GW,佔全部中標的78.9%。上一年度,TOP5中標份額爲74%。“如果加上這些企業自建的風電場,這個數據要更高。”李綵球說。

其中,遠景能源中標最多,超24GW;金風科技(002202.SZ)中標超18GW,兩家公司中標量與上一年度相比變動不大。

執行低價戰略的運達股份(300772.SZ)和三一重能(688349.SH)在2023年收穫頗豐。其中運達股份中標超17GW排在第三,三一重能也超過了13GW。兩家企業上一年度中標分別只有5.6GW和6.7GW。

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就10MW以上的陸上風機或是20MW以上的海上風機而言,對風機本身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質量風險和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小企業很可能會喪失市場。

陸風最低跌破1000元/kW

2023年風電機組容量進一步擴大,在2023年的下半年,東方電氣、三一重能、上海電氣先後中標了10MW機型的訂單,項目規模累計超過2GW,陸上機型單機容量進入兩位數時代。

風機快速大型化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價格的走低。去年第四季度,陸上風機中標價格最低已跌破1000元/kW。

2023年底,內蒙古能源集團阿魯科爾沁100萬千瓦風儲基地項目風力發電機組(含塔筒)及附屬設備招標採購開標,最低投標報價爲6.54億元,扣除塔筒後單價約908元/kW,首次跌破1000元/kW,創陸風機組投標單價歷史新低。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認爲,目前風電機組價格的驅動因素主要是風機容量大型化,而非單純“價格戰”的延續。風電機組大型化不僅是整機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更體現了整機廠商的技術競爭力。

“以陸上風電整機爲例,15年前一臺2MW的整機不含塔筒要800萬人民幣左右。今天,一臺10MW的整機不含塔筒的價格約1000萬人民幣,容量增加了4倍,單位容量的採購價格從4000元/kw下降到1000元/kw,下降幅度達到75%,但每颱風機的價格是保持穩定的。”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電氣風電(688660.SH)12月29日在投資者關係平台上答覆投資者,2023年初以來陸上風電中標價格仍有所下行。海上風電裝機高峰過後價格快速下行,目前還不能判斷是否已到達價格底部,但行業整體都希望市場價格保持一定的理性,在波動當震盪下行後最終回到各方都能接受的一個合理水平。

5家整機商共計出海7.7GW

中國風電產業鏈發展迅猛、產能快速擴張,帶來了內卷、逼仄的行業競爭環境。如今,積極出海搶佔海外市場份額,成爲風電產業鏈企業的“共同剛需”。

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佈的《2023年全球海上風電報告》,2022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8.8GW,累計裝機64.3GW;未來十年(2023~2033年),歐洲和亞太地區海上風電新增裝機總計分別爲157GW、186GW。與此同時,除中國地區外,全球海上風電基礎設施的產能滿足率僅不到70%。

目前,海外風電市場的毛利率高於國內。與此同時,相較歐美同行,中國風電企業在成本和技術方面都優勢明顯。

今年整機商獲取風機採購訂單時,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國際累計完成中標7.7GW,佔全部市場的7.2%,銷售地區包括印度、老撾、越南、哈薩克斯坦、巴西等。

其中,遠景能源“遙遙領先”,拿下近6GW國際訂單。除遠景能源外,運達股份、明陽智能、金風科技、中車株洲所也斬獲一定數量訂單。

田慶軍表示,2022年遠景能源海外訂單爲4GW,2023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今年還會繼續增長。“遠景本身就是一傢俱備國際化基因的公司,在全球50多個地區和國家佈局了技術研發、智能製造、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進軍海外具備天然優勢。國際市場毛利率較高,並且國際化的一些解決方案也可以爲我所用,反哺國內市場。”

金風科技、三一重能等企業同樣多次表示,要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金風科技去年12月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多年來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已成功開拓澳洲市場,目前在澳洲的累計裝機量已超過1GW。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