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四代技术激活,核电有望迎第二春!国内“双头”格局短期难撼动|行业观察

四代技術激活,核電有望迎第二春!國內“雙頭”格局短期難撼動|行業觀察

財聯社 ·  01/03 22:59

①第四代核電技術的商用與鈾價的“狂飆”,將核電拉回聚光燈下; ②我國核電站運維領域,幾乎被中國廣核、中國核電平分天下; ③“全球和國內核電發展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未來核電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財聯社1月3日訊(記者 梁祥才)第四代核電技術的商用與鈾價的“狂飆”,將核電行業拉回聚光燈下,截至去年歲末,國際鈾價(U3O8)上漲至91.6美元/磅,爲近17年新高,而鈾下游超九成的應用都集中在覈電燃料領域。

核電因具備高效、低碳、穩定等優勢,在全球能源供給中佔據重要一席。目前,我國核電站運維領域,幾乎被中國廣核(003816.SZ)與中國核電(601985.SH)平分天下。

財聯社記者多方採訪獲悉,核電行業正從十餘年前日本福島核事故的“陰霾”中逐漸走出,“全球和國內核電發展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未來核電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預計到2035年,我國核電在總髮電量的佔比將達到10%左右,較2022年翻倍。

核電“雙頭”格局短期難改

我國核電站運維領域的“雙頭”,分別中國廣核與中國核電。

據中國廣核公告,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在運、在建核電機組分別爲26臺、7臺,裝機容量分別爲2938萬千瓦、838萬千瓦,佔全國在運及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的47.30%;公司管理的核電站總上網電量爲1983.75億千瓦時,佔全國商運核電機組上網電量的50.63%。

而中國核電也毫不遜色,截至2022年底,公司在運、在建核電機組分別爲25臺、8臺,裝機容量分別爲2375萬千瓦、887.8萬千瓦,佔全國在運及在建核電總裝機容量的40.87%;公司管理的核電站總上網電量爲1732.16億千瓦時,佔全國商運核電機組上網電量的44.21%。

或受益於核電行業較高的景氣度,近年來中國核電與中國廣核的業績均呈穩步增長態勢。2020-2022年中國廣核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95.62億元、97.64億元、99.65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爲1.02%、2.11%、2.06%;中國核電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別爲59.95億元、82.17億元、90.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爲26.02%、37.05%、9.66%。

據中國核電1月2日公告,公司位於浙江金七門核電項目1、2號機組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核。據悉,這兩臺覈准機組採用“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單臺機組額定電功率爲1215MW。

“目前項目處於前期準備階段,預計需要一年至一年半左右會正式動工,‘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一般的建設週期在57-60個月左右。目前公司仍有較多儲備核電項目,最終要以通過上級單位的審核爲準。”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中國核電獲悉。

據悉,核電領域對技術、安全、運維經驗等方面要求較高,且項目的建設需要國務院覈准審批,整體上准入門檻很高。

目前,除了中國廣核與中國核電外,國內還有兩家“後來者”具有核電運營牌照,分別爲國電投集團、中國華能集團,但後兩者無論是在市場佔有率還是運維經驗的積累上較“雙頭”仍有一定差距。

核電或迎來發展“第二春”

對於未來核電發展前景,業內人士普遍持較樂觀態度。

“全球和國內核電發展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未來核電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全球核電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停滯後,目前正處在復甦和增長階段,由於環保壓力和能源需求的雙重驅動,核電再次受到各國重視。在技術不斷成熟和成本逐漸降低的推動下,新一代的核能技術,如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和熔鹽堆等,爲核電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核電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國內在“積極安全有序”的理念下發展核電,行業內大概測算了下,沿海能建設核電站的廠址大概還有200臺的空間。與歐美國家相比,國內未來核電發展空間較大,且在雙碳背景下,核電作爲重要的低碳能源,相較“風光電”在穩定性上也更有優勢。

中國廣覈對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記者表示,按照公司對行業政策的理解來看,預計未來8-10年,每年國內可能會獲批6-8臺左右的核電機組,到2035年時,預計核電發電量在國內的佔比能從目前的約5%上漲到10%左右。

華鑫證券有色金屬研究員杜飛告訴記者,全球核電發展經歷了福島核事故以來低迷的十年後,正整體回歸快速發展的通道。國內核電規劃建設保持高增速,中國大陸在運行55臺核電機組,2023-2028年規劃了25臺機組。海外來看,雖然歐洲地區以德國爲首的去核陣營仍然排斥核電,但是以法國和東歐國家爲主的擁核陣營正加大規劃力度。此外,亞洲的日本也重啓核電機組的運營,截至2023年三季度,已經重啓了12臺機組。

但也有業內人士持較謹慎觀點,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表示,總體來看,未來核電市場的發展前景仍然存在着不確定性。雖然核能作爲一種清潔、穩定的能源形式具有很大的潛力,但要實現核電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克服許多技術和環境方面的挑戰。例如,核能的安全性和廢物處理問題一直是公衆關注的焦點。此外,隨着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核電的市場競爭力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3)》藍皮書提到,預計2030年前,我國在運核電裝機規模有望成爲世界第一。預計到2035年,我國核能發電量在總髮電量的佔比將達到10%左右,相比2022年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6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標誌性成果。

華泰證券有研報提到,預計核電四代技術與小堆可能是核電行業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一方面其作爲穩定的基荷能源可作爲2033年後中國裕度保障的重要補充,另一方面有助於核電逐步打開其沿海裝機的天花板與內陸應用的場景。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