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对冯柳访谈“弱者体系”等方法的理解

對馮柳訪談“弱者體系”等方法的理解

高毅资产管理 ·  2019/07/27 23:39  · 解读

來源:高毅資產管理

作者:w奔波兒霸

最近又有一篇關於馮柳的長篇訪談,這裏做一些學習筆記。文本框裏的是原文,正常字體是我的筆記,有比較大的個人臆測傾向,請謹慎辨別。文章最後附有我的總結。

原文1:
通常機構的做法是研究員向基金經理推薦公司,我這樣做了一段時間,效果不太理想。因為一般研究員注意到一個票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可能會導致價格被部分體現,而到他敢於或急於推薦可能又會經歷一個被再堅定的過程,這些都可能使得機會被很大程度體現。

比如某汽車行業公司(編者注:本號隱去個股名稱,下同),2016年初是黃金機會,但是關注的人很少,大部分人到2017年才關注到,此時價格已經到了10塊以上,研究員開始瘋狂推薦,到17年底漲到了28塊。

但現如今只有12塊,17年到現在成交量為380億股,大概四五千億港幣的成交額,17年之後買入的資金絕大多數都是賠的。

研究員推薦的機制,決定了研究員總是在中高位才開始強烈推薦,已經喪失了投資價值。

原文2:
我總是去想這個世界應該怎樣,有什麼特徵,在什麼情況下機會可能出現,我崇尚先驗邏輯、喜歡「閉門造車」。股市無常,如果是後驗邏輯就很容易被牽引反覆,會陷入幻像與錯覺中去。

什麼是先驗邏輯?先總結出一套普世的、整體的理論體系,再把這套理論體系套用到具體事務上。

什麼是後驗邏輯?根據已有的具體事務,總結出一些具體規律,再把具體規律套用到具體事務上。

先驗邏輯能跨越時代、跨越國家、跨越文化,是一個宏大包容的體系,能適應各種情況;後驗邏輯僅僅是一些暫時的、具體的規律。

量化投資就是典型的後驗邏輯,根據過往的數據庫反覆計算、調試,得出一個最佳參數,但是拿這個參數去進行投資,去預測未來,大多收益很差。

如果根據後驗邏輯,大概率在07年認為大藍籌最值得投資,15年的時候認為創業板最值得投資,18上半年的時候認為醫藥股最值得投資。

原文3:
股市有很多階段性認識造成的幻像,一旦有意外發生,就容易被改變。想要不被市場和信息牽引,最重要的是回到自己內心,回到邏輯和常識裏去。我很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不那麼在意事實,因為事實是需要證據的,它容易被改變。

我也不在乎結果。一個正確的邏輯,可以有不正確的結果,善緣惡果很正常,但還是要秉持善去對待這個世界。

比如根據ROE、毛利率淨利率、分紅率、行業競爭格局、管理層水平,發現某家電行業公司和某白酒行業公司非常優秀,這就是尊重邏輯和常識。

比如根據某家電行業公司和某白酒行業公司過往十幾年的優秀表現,認為他們未來大概率還會有同樣的表現,所謂強者恆強,這就是尊重事實。

這兩種方式在某些時候會有很大的偏差。比如根據邏輯和常識可以預判,某TMT行業公司活不下去,但在15年的時候,這個公司如日中天,各種產品的銷量很大,利潤增長很好,邏輯、常識和事實發生了偏差。

邏輯是自己總結的(按馮柳的原話—閉門造車),事實是客觀存在的。馮柳非常注重自己總結的邏輯和普遍認可的常識,不在意當時當下的事實,不被市場和信息牽引。這是他很獨立的一面。

原文4:
從邏輯上來説我這個體系(弱者體系)不應有超額收益,因為我強調的是防禦而不是進取,所以從長期來看我也許不會有特別大的不可逆損失,但不一定有持續的超額收益。我總是假定自己一定會犯錯,假定自己無法把握最好的那一類機遇,所以我放棄了做優等生,只想保全自己活下來而已。如果説有的時候會有超額收益產生,那可能只是階段性的偶然,恰好碰到了這個市場上的聰明人在犯錯,要知道市場的波動很大、得失很大,所謂利令智昏、利慾薰心,在大得失面前,聰明人也可能會喪失心智。

就像生活中有一些很膚淺的騙局能夠成功,被欺騙者事後往往會自責悔恨,想不明白當時怎會如此愚蠢,因為有東西牽引住了他,令其迷失了心性。

這一段的信息量非常大。

馮柳的弱者體系,是説他對企業的研究深度不夠,信息獲取不足。而那些專對某個行業進行深度研究的(比如醫藥、專業性非常強),或者行業內人士,有先人一步的信息來源,這些人被馮柳稱為強者。

馮柳認為自己是弱者,所以不會主動出擊,不敢在混沌的時候果斷給出結論。大體來看,這種方式比較保守,偏防禦,很少犯大錯。

但是階段性的,那些強者或者聰明人,利慾薰心,在大得失前喪失了心智,給出嚴重的錯誤定價,會讓馮柳這個保持平常心、相信常識的弱者,捕捉到機會,獲取超額收益。

馮柳認為,超額收益有兩種:一種是研究深度特別深,或者有先人一步的信息來源,這種人佔據了主動,能獲取一種超額收益;另外一種是,研究深度不足,也沒有信息來源,但善於「守拙」,等待聰明人犯大錯的時候,一擊制勝,獲取超額收益。

馮柳是後者。

原文5:
所以我會找風險點,找大得失的所在,找能夠把聰明人嚇傻的時候。我不要求自己很高明,因為要做高明的判斷太難了,我只是儘量讓自己不被得失牽引,做個局外的旁觀者。

一個公司再好,如果沒有風險點、擔憂點,我都很少去介入。我希望去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我沒有能力掙智力跟水平的錢,但我願意承擔風險,聰明人太多,願意承擔風險的人不多。

當然,承擔風險的前提是風險被充分暴露與定價,我願意去承擔現實風險,但會迴避理論風險。當風險已成為現實,大家都在擔憂的時候,我會去積極承擔它,理論風險是在邏輯上、理論上有這種可能性,但大家認為它暫時不會發生。

關於高明和智慧,馮柳認為強者都很高明,而自己要有智慧(他比較低調,沒有直接説出來,但透露出來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何保持智慧?不牽涉其中,做一個局外的旁觀者,所謂「旁觀者清」。

如何跟聰明人在博弈中取勝?聰明人太多,願意承擔風險的不多,馮柳願意承擔風險。

那所有的風險都可以承擔嗎?不是的。已經被充分暴露與定價的風險可以承擔;理論上有可能、但大家暫時不擔心的風險,馮柳不願意承擔。

舉個例子,某傳媒行業公司,經濟下滑的風險、競爭惡化的風險、爆發式擴張的風險,三大類風險似乎已經被充分暴露了,但定價呢?好像又沒有充分反應出風險,還不夠便宜。

某白酒行業公司,白酒的消費税會提高嗎?白酒的價格與基建、PPI高度相關,PPI已經牛了好幾年,未來會持續下滑嗎?理論上有這種可能,但大家都不太擔心,這種風險就是馮柳不願意承擔的。

原文6:
我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當它錯的時候,那就不是市場。什麼是市場?我跟你兩個人的交易是市場嗎?不是,真正的市場是多元的,很多參與主體在裏面交換,這才是市場。當市場被一個觀點所主宰,大部分人都從一個角度考慮問題的時候,市場就喪失了其多樣性,那就不是真正的市場。

當市場是多元構成的時候它是不可測的,而當其主要矛盾減少到足以被認知的時候,它就變得容易判斷和確定,這個時候它就不是一個穩定狀態了。所以我會在它很容易判斷的狀態下去思考逆向的可能性,因為這往往是不可持續的。

馮柳説,市場永遠是對的。

一個多元化的市場,裏邊有各種觀點,這些觀點有可能完全相反,也有可能是切入角度不同。正是因為觀點非常多元化,每個觀點才都是正確的。

比如,有人認為應該投資高分紅,有人認為應該投資高成長,有人認為應該投資確定性,有人認為應該投資壟斷。這些觀點都是正確的。但如果某一天,市場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應該投資高成長,或者應該投資確定性,所有人的觀點都一致了,那市場反倒就錯了。

馮柳真正的意思是:多元化的市場裏,每個觀點都是正確的;統一觀點、完全同質化的市場才是錯誤的,這種狀態不可持續。

這裏引申個思考,當下都在喊「核心資產」,這個觀點越來越統一,市場越來越同質化,是否接近錯誤了呢?

原文7:
我喜歡去找共識,什麼叫共識?一隻股票為什麼會波動?研究半天才找到理由的是爭議性的而非共識性的,你到軟件上和論壇上掃一眼,五分鐘就知道理由的才是共識性的。所以,越不花時間的研究越高效,我很少做深度研究,因為你要花這麼多功夫才能理解的東西,一定不是共識,結果你可能付出很多,還沒有收穫。

(如何獲取市場共識?)就看普通論壇,門檻越低越好,門檻越低,證明這個故事傳播越廣,這叫簡單呈現。

當然,找到共識,也不見得值得參與,共識有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我們還需要找到常識,常識是不需要論證的。我會在共識跟常識不一致的時候做逆向,共識跟常識一致時做順向,找到共識依靠常識,在可被改變的共識上做逆向,在不可被改變的共識上做順向。

關於共識和常識。

如果市場沒有就某個觀點取得共識,分歧很大,這個時候對馮柳來説是沒有參與價值的,因為馮柳是弱者,無法分辨爭議雙方誰正確。

如果市場取得了共識,對馮柳就有價值了。馮柳可以通過對比共識和常識(常識是不需要判斷的),來決定操作方向。

比如15年的時候,市場有個共識:搞基本面投資,就輸在了起跑線。這個共識明顯與常識相違背,此時就應該搞基本面投資。

但什麼叫共識?馮柳認為應該去低門檻的普通論壇尋找共識,那裏的共識才是真正的草根共識。

原文8:
有的風險單獨看可能很難被論證,但從大數角度卻可以被化解。就像夫妻吵架,吵得天翻地覆,所有人都憂心忡忡,覺得不可能過下去了,但大部分情況下吵完了就能好,這是一個常識。我不會去糾結,他們這次會不會離婚,我看中的是一個整體,不糾結於單次的對錯。

常見的風險:空調市場見頂、房地產見頂、汽車市場見頂,這些都很難從反面論證,但長期來看,基本都不是大問題,屬於每次行業下滑,都會被搬出來的風險。

原文9:
2015年11月底,我決定到更悲觀的港股裏尋找機會。那時候,大家認為港股已被邊緣化,我判斷這是一個可以被改變的共識。

到去年下半年,我判斷A股比港股更清晰更為共識所支配,所以又大力度迴流A股。

16年初,市場有個簡單清晰的共識,港股已經被邊緣化。馮柳認為這個共識與常識不符,所以去港股尋找機會。到去年下半年,馮柳認為A股比港股的共識更強,所以又回到A股尋找機會。A股的具體什麼共識他沒説出來,我猜是「核心資產」?

原文10:
共識只是我們研究企業的抓手,而不是與之較真的操作點。關鍵是判斷共識能否被改變,在不可被改變的地方只能做順向,在可被改變的地方才可以逆向。以某幾個局部的點出發去對抗一個無法被證偽的長期共識,死去活來地深陷泥潭不得不認錯低頭。所以,如果確定性的共識是在較長維度下得出的,我們一定要加入並順從於它,萬不可與其對抗。

前邊説,共識與常識相反時,可以逆向投資。這裏又補充一句,如果共識是較長時間裏得出的,共識接受住了長期的考驗,就不能逆向。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現象,共識長期與常識相違背,但共識還是共識,常識還是常識,誰也改變不了誰。

原文11:
2018年下半年開始加速回流,到2019年1月份超過港股比重,之前我的數據模型初篩在A股選出的股票很少,2018年開始逐季增多,到10月份,選出了1700只股票。當時被我的助理非議,説這還叫選股,你乾脆把整個市場都列出來讓我們研究吧,現在回頭來看,整個市場的選出其實是一種更強烈的選出。

這大概是説,2400點的上證指數,7000點的深證指數,1200點的創業板指是五星級投資機會。

原文12:
想找到一個更好的時點,其實是一種貪婪。經常有人來問我,怎麼擇時,我説最好的擇時就是不擇時,只要是我能接受的價格就可以。這樣會減少大量的焦慮和糾結,也不會給未來留下工作量。

很多股票我買了都會跌、賣了還會漲,但我不糾結,因為我把自己從難題裏解放出來,不給未來積累矛盾和工作。當下就立刻解決,不想要的票就立刻賣,不去等反彈或更好的賣點,即便這樣會吃點虧,但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讓你始終保持一個很輕鬆的心力狀態,不讓自己陷入看不見的麻煩中去。

選擇價位,而不是選擇買點。這樣可以保持心理上的輕鬆,避免焦慮,進而避免犯大錯。心態輕鬆很重要。

原文13:
我的體系是一個賠率優先體系,不是概率優先,概率優先體系是集中投資,比如深度研究就是概率優先,強調能力圈,要看到未來五年、十年。賠率優先不在意單隻股票做對做錯,只在意是否遵循了自己的系統。

當然我有時也會很集中,因為在開始買的時候,可能只是框架分析,但在持有的過程中,可能會慢慢了解,變成了深度研究。這個時候如果出現概率賠率統一的情況我就加倉集中,但因為是個容錯體系,總假定自己一定會錯,所以內心是有分散傾向的。

賠率優先,分散投資。

根據自己的投資模型,找一堆潛在的翻倍到數倍股,其中部分成功,部分中庸,部分失敗,失敗的因為本身買點很低,也虧不到哪去,靠成功的部分把整體收益拉上去。另外在成功的股票逐漸變得清晰的時候,可以賣掉一些模糊的股票去加倉,轉變為集中投資,可以進一步提高收益率。

但為了容錯考慮,大體上還是傾向於分散。

馮柳是賠率優先,而不是概率優先。目前A股市場最看重的就是概率和確定性,給予確定性股票很高的溢價,給予確定性較低的股票很大的折價,導致這些股票的賠率很高,所以馮柳回到A股,追求賠率。

原文14:
就是內心認為交易對手是正確的,對方認為它不好,我也同意,我只是去期待變化,只是因為其風險暴露了,可以不被傷害的去等待改變,這就是弱者體系。

強者體系是你説差,但我認為好,你覺得貴但我覺得便宜,這才是真正的逆向,針鋒相對的觀點交換,有主見做大分歧。而弱者體系在大是大非的分歧面前,是要回避的,只能是尋找達成共識以後的改變契機而已。

強者主動判斷。弱者接受強者的判斷,只是在風險暴露後,被動的等待改變、等待契機。

原文15:
我十幾年前的MSN簽名上是「好的公司比好的價格更重要」,當時還在論壇上論證過以很誇張的高估值買入高成長公司之後,再以很誇張的低估值賣出,結果還能有很豐厚的回報。但後來我放棄了這個表述,因為不接地氣,脱離了我們一定會犯錯的現實環境,雖然從超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線性推算,買得貴的確不是大問題,但一旦錯了卻足以徹底摧毀你的投資生涯。我們強調買的便宜並不是為了提高回報,而是為了保留修正的權利,因為優秀可以在過程中判斷,偉大卻只能是事後的總結,它需要機緣和一些意外因素。事後的確定在事前都是不確定的,我們只能通過進程中的不斷觀察來驗證,這就需要一個維持和修正的過程,而過高的價格從一開始就剝奪了你修正的權利。

最近關於馮柳的持股有很大爭議,核心點在於,大部分人認為他的持倉股都是些平庸公司,甚至有人認為他在利用自身名氣割韭菜。

馮柳認為,人一定會犯錯。買的貴大部分時候都不是大問題,但如果恰好某一次錯了,就會毀掉投資生涯。

偉大的公司都是事後總結的。當下買那些便宜的普通公司,至少不會出大錯,而且可以隨時進行修正,大概就是騎驢找馬。

原文16:
高倉位是股票與股票之間的比較,每次調整都在上次的標準之上進行,而倉位選擇需要在現金與股票之間切換,是股票與現金的比較,每次都回到了最初的原點。前者的持倉結構在優化、在迭代,可以形成一個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優化的機制,符合複利原則,後者則是單利原則。

2015年底,我剛進入港股時,買的也不全是好公司和好價格,但因為組合在不停地優化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去年迴流A股時,剛開始的持倉結構我也不喜歡,很多股票並不是我最想要的,但我要滿足迴流A股以及長時間高倉位的戰略,所以覺得差不多就買,之後再通過換股去優化。你們看到過去幾個季度我部分披露的持倉變化比較大,就是這個原因,我的組合需要一個優化迭代和沉澱的過程。

從這裏可以看出馮柳的操作模式,當他覺得某個市場或某個領域有大機會時(賠率優先),會先衝進去分散的佈局一大堆股票,然後慢慢研究,迭代優化,把感覺不好的股票賣掉,換成其它的,最終把他認為優秀的公司沉澱下來。

所以很多人認為他買的公司很平庸,一定程度上他也這麼認為。對於他新進的股票,要持保留態度。只有當他持有某隻股票一年以上,被沉澱下來,才有比較大的研究價值。

原文17:
有些時候看上去多其實並不多,一般市場下跌30%已經不小,你提前賣掉一半已經算是很充分的應對了,那可以迴避15%的下跌。但你不是神,不可能每次都對,有70%的成功率已經非常牛了,7次做對抵掉3次做錯,就是做對4次,再考慮交易成本,可能最終做對的就是3次,平均下來只能迴避4個多點的下跌。

而指數下跌30%的年份並不多,再平均下來,可能就只有1、2個點左右。為了減少這一點點的回撤,你要冒着牛市踏空的風險、要付出過程中的糾結和生活質量的下降,更重要的是還得冒着把注意力從個股研究轉移到其它方面,而導致的投資邏輯不純粹的風險,這實在太得不償失了。

並且這前面所有的假設都是你有70%的勝率,事實是這很難做到,就我個人來説基本都是反的,因為你只要去參與就必然會被牽引,必然會輸給自己的人性。

對於馮柳這樣的投資者,以基本面為核心,如果過多的顧慮大盤風險,將會導致心態紊亂,且長期來看,超額收益並不高。所以他一直高倉位操作。

當然了,有些投資者不以基本面為主,就是以市場分析為主,這種類型的投資者可以隨時隨地的空倉或滿倉。

原文18:
始終保持高倉位,會讓你的情緒波動最小。很多人問,你為什麼敢在低位買股票?我説如果你是現金買股票那肯定會不敢,但如果一直滿倉只是換股,就不存在敢不敢的問題,因為你是從更恐懼的換到次恐懼的裏面去,這是機制推動,不是膽識推動。不要説,有人藝高人膽大不存在這個問題,一隻股票正在下跌,明天還可能繼續跌,你只要是人就一定會被人性所誤,但是對我來説,這隻股票會跌,其他的也會跌,在哪死都是一回事,那為什麼不在更心儀的上面死呢。大家恐懼的時候我一樣恐懼,人性都是相通的,所以我才把自己交給機制和紀律。

大家看公開披露的信息,會説我在低點買進了某隻股票,但請記住,我是始終高倉位的,所以當我在低點買進一隻股票,也同樣意味着在低點賣出了另一隻,反過來也一樣,談不上比別人勇敢或膽怯,只是換倉而已。

對於這點我深有感受,因為我也是這麼操作的。高倉位背景下的切換股票,可以儘量規避情緒波動,保持平穩心態,判斷就會相對客觀。

原文19:
我2008年虧損很大,但攤到這麼多年看,其實也沒什麼,不影響長期收益率,但如果我總是擔憂它的發生,有可能其它年份就無法正常盈利了。我入市16年,用1年的虧損換取了15年的輕鬆從容,這很劃得來,就把它當作一張入場的門票,當作良好生活方式與工作狀態的成本支出,我不擔憂它也不去額外預防它,來了就坦然面對,這是系統裏必然要面對的一環。很多人接受不了系統性的崩潰,想盡一切辦法去預防躲避,然後把正常的工作生活方式給毀了,這不值當。我覺得對那種可以重建的系統,你只需要保證自己能跟隨系統重建,不加槓桿不做會被迫退出的行為,平時也不做急於求成的事情,儘量讓自己處於可恢復和可重建的狀態即可。

而對於那種不能被重建的系統風險,我的意見也是不逃離,因為我們就是系統中的一員,我們的命運必然和系統聯繫在一起,這是我們應該接受的宿命。就像地球毀滅時你一個人坐飛船離開的意義在哪裏呢,有些問題不是我們應該去面對和思考的,我們得界定好自己與系統的邊界在哪,不要因無能為力的方面而影響了可以有作為的那一面,這是杞人憂天。

總有某一年會出現系統性危機,如果為了躲避這個大概十年一遇的系統性危機,時時刻刻處於驚弓之鳥的狀態,會損失長期收益,也會降低生活品質。

對於系統性危機,應做好一定的準備:

如果危機安然度過,要確保自己也能安然度過,不能在危機中賠光了身家;如果危機徹底爆發,自己跟隨危機徹底倒下,要安然接受,因為這就是命運。

原文20:
公開信息還是能知道的,我們只是不去挖掘而已,我喜歡不容易被信息影響投資邏輯的公司。像一家公司業績一直不好,但估值很高,漲了五六倍始終沒有業績,它上漲的原因是大家認為它一定會成為最終贏家,而終局的市值空間又很大,當這個邏輯非常強的時候現在的業績和信息就都不重要了,這就是不可被改變的共識。由於支持這種共識的邏輯都是框架性的、常識性的,跟中短期的信息都無關,那你在持有的過程中跟不跟公司交流調研、有沒有第一手信息就都不重要了。

關於這一點,我想到了某新能源汽車行業公司。按照我的理解,它遠遠不如其它一些車企,但因為市場認為新能源最終會是大贏家,而這個公司是新能源領域的頭牌,所以願意給它很高的市值。

對它的估值方法,是最終市值法,而不是PE或PB估值法。

共識,有時候是一種信仰。

原文21:
「把自己當別人是無我、把別人當自己是慈悲、把別人當別人是智慧、把自己當自己是自在。」

把自己當別人,就可以不被自身的需求所牽引,不會陷入得失與慾望中去,旁觀自己的內心理解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把別人當自己,就是要我們跳出自己的主觀和侷限,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如此可以破除自己的執念與褊狹。

把別人當別人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獨立性,不受外界影響,我理解你、充分的理解你,但我不跟着你走,不去追逐市場、不被變化的幻像所牽引支配。

把自己當自己,接受自己的各種不完美,放下貪念,原諒自己的錯誤,學會與自己和解,找到輕鬆和可持續的狀態。當你不自在的時候,你覺得累、不輕鬆、容易自責,這些感受會慢慢累積,到最後,要不你的意志垮了,要不你的身體垮了,要不你周圍的夥伴垮了,這些都是不自在的狀態。

馮柳一直強調弱者體系,不直接對企業基本面的分歧下判斷,但是他要通過觀察市場的各種觀點,研究市場共識,並去判斷共識和常識的關係。

對於馮柳來説,更重要的不是企業(客體),而是市場本身(主體),而主體又分為自身和別人。如何才能全面理解自身和別人的觀點和行為,進而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要超脱、要平和、要接納。

原文22:
我喜歡條件簡單的公司,但由於高倉位的需要,有時也會持有不符合標準的公司,這是一個比較的過程,我的思考點是:哪個的假設條件更少。有可能我會從一個漲幅空間100%的股票換成一隻漲幅空間只有50%的股票,只是因為它條件更少,更簡單。我的重點是哪個更舒服、更令人放心。

條件簡單的公司,從思維入手時準確率會更高,對於市場共識與常識的判斷會更容易。

原文23:
有情緒有煎熬是好事,它會引動你的思考,不要去對抗和控制自己的人性。你已經很不舒服了,卻告訴自己,不要不舒服,要堅持,這是不對的。因為市場有無數種方式去放大它,且一定會有你無法承受的時候,所以不但不要對抗和迴避,還得主動放大它,履霜堅冰至,要告訴自己,我不舒服了,肯定有哪裏不對,得立刻去解決它,別等到失去理智去被動處理的時候。

要利用好自己的情緒,這會讓你更關注這隻股票,錢在哪裏,心就在哪裏,所以,別人都先研究再買,我是先買再研究,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過去,把情緒代進去。覺得它好就先買,感覺不夠就加,一直加到自己害怕再減,千萬不要積累自己的需求,而是快速滿足它,這樣你才能越過自己的需求去體會,而非慾念牽引。很多人説我買賣股票很隨意,我是先參與再研究,這就是我的體系。

我以前説做投資要聆聽三個聲音:聆聽企業的聲音,聆聽市場的聲音,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其實已經無關事實了,這個企業好不好、未來會不會漲,跟你是不是要拿住它是兩碼事。當你不舒服又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可以放棄它,未來哪怕會漲十倍,現在也要放棄,因為它現在都已經讓你不舒服了,未來一定還會有更考驗的時候。

當然,舒服不舒服跟你的瞭解很相關。一個人對你惡言以對肯定會不舒服,但是你知道他為什麼這樣,理解了,就沒那麼不舒服了。所以,我焦慮的時候就會不斷審視檢討,到底是哪個地方讓我焦慮了,什麼東西讓我不安,我能不能理解,如果我能理解且能合理解釋,就加倉,不能理解,就剁掉,這跟事實無關,跟我內心感受和能力圈有關。

這一大段説的都是心態。其中關鍵的一句話,別等到失去理智才去被動處理。不要對抗和迴避情緒,要立刻去解決情緒。

因為情緒一旦積累起來,會影響自身的判斷,到了某個極端位置,就會出現情緒上頭,操作變形,釀成重大錯誤。

不投資的人可能無法理解這一點,長期投資的人都會感受深刻。去年我本人就有那麼幾次情緒上頭的時刻。

原文24:
雖然我們規模不小,但工作量並不大,因為我不是被信息驅動的體系,我也希望我的團隊成員降低對信息的依賴,大部分人的工作量都是在跟蹤處理信息,如果只是跟框架和邏輯的話工作量就會小很多。

這裏提到了邏輯和信息,類似前邊的先驗邏輯和後驗邏輯。後驗邏輯以信息處理為主,先驗邏輯以邏輯和框架為主。

原文25:
很多人以為我天賦很好,其實恰相反。這不是謙虛,因為我們在人羣中會有個很自然的相互比較和自我認識。只是天賦越高的人,碰到的問題就會越少,那他構建的體系,很可能越不完備,越不適用於他人。詩必窮而後工,天賦低的人會碰到足夠多的問題,才有可能構建更完整的體系。

芒格説,知道自己會在哪死就不去那裏。所以我給自己劃了很多框框,讓自己儘可能躲在裏面,而天賦高的人去哪都活得很好,那他給自己的各種限制自然就會少很多。

很多人犯錯並不是他看不見,實在是藝高人膽大,相信自己一定能早於市場感知和行動,但世事變幻,市場總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和複雜來懲罰,人不可勝天,所以,天賦太高未必就是好事。

我從小到大都不是一個好學生,也從來沒有要求自己要排在前面,我始終是一個很自在的人,很多人會説我不夠進取。其實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自己的平庸,但進入股市就會改變,因為股市給了他們幻像與慾念。

這段就不解釋了,很直白。

最後總結一下,馮柳的投資思想有濃鬱的道家成分,以慢制快,以被動應主動,以弱者克強者。

逆向投資,賠率優先,分散傾向。不追求高明,追求簡單、平和的智慧。主動承擔風險,迴避理論風險。

從先驗的思維入手、而不是從後驗的信息入手,這表明他是個價值投資者。喜歡簡單條件(少因子),迴避複雜條件(多因子),因為多因子會導致先驗思維的出錯概率提高。

理解世事無常,無論多麼嚴密的先驗思維,最終事實都有較大概率出現偏差,坦然接受偏差。因為偏差經常出現,故以弱者姿態進行企業研究,不在分歧巨大時主動下判斷,而是去研究市場上其他參與者的觀點,等待強者犯錯,尋找市場共識(有點類似抄作業)。

將市場共識與常識對比,符合則順向,長期保持不符合則不參與,短期不符合則逆向。大多數時候沒有市場共識,也就不會有特別好的投資機會,只能持股等待。

慢慢騎驢找馬,保留挑選馬的餘地,避免哄搶高價馬造成致命一擊。

長期保持高倉位操作,只做換股,減少心理波動。買賣股票時符合價格標準就立刻操作,不在意趨勢,不拖延。

不對抗不迴避情緒,出現情緒問題要立刻解決掉,不讓自己焦慮。

(全文完)

編輯/Phoebe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