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思想鋼印
一、風險偏好是如何影響股價的?
如果只看直接原因,股價爲什麼會下跌呢?
很多人覺得,下跌就是賣股票的人比買股票的人多,這顯然不準確,不管漲還是跌,交易永遠是買賣數量和金額相等。
真正的原因在於風險偏好。
如果你非常想賣一隻股票,那麼你肯定是對着買一價格賣,如下圖,那你的賣出就會把現價打低1分錢,如果你的資金量太大,買一的735手掛單數量不夠,你就要不停地對着買二、買三一路向下賣,股價就會持續下跌。
那到底是誰排隊在買一、買二、買三上掛單呢?既然掛單,心態自然是“買到就是撿便宜,買不到也沒什麼好遺憾的”,或者有嚴格的買入價格約束,這一類買入資金並不會提升股價。
所以,股票下跌的直接原因就是,持續有資金低於現價賣出,同時很少有投資者願意高於現價買入,這個變化就是“風險偏好下降”。
風險偏好下降是下跌的直接原因,直接決定了你是主動盤還是被動盤、掛單價格排名、交易頻次,等等,其他都是間接原因。
而且,“風險偏好下降”只代表賣出意願強,不代表有利空,如果大資金急需回籠資金,大量低價拋售,引發跟風盤,就會出現毫無利空的單日暴跌。
“風險偏好”屬於投資行爲學研究的範疇,之所以暫時拋棄價值投資的常見分析方法,從這個角度重新理解股價漲跌,因爲它與A股大盤底部、頂部的特徵有直接的關係。
但在深度分析風險偏好之前,我猜很多讀者還有一個重要的疑問:資金流入和流出也可以讓股市上漲或下跌,它們對市場的影響,與風險偏好比,哪一個更大呢?
二、風險偏好的競爭
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導致市場漲跌,這種說法非常符合直覺,但光這麼理解是不夠的。
由於大部分投資者都有資金賬戶和股票賬戶,很多時候都是這兩個賬戶的內部流動,這讓整個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入流出路徑變得非常複雜,所以我用一類沒有資金賬戶的特殊投資者“外資”來舉例。
通過滬(深)港通進入A股的北向資金,在國內沒有資金賬戶,買入時對A股就是資金的純流入,賣出是純流出,淨買入就等於純粹的新增資金。
前面我們說的“買賣相等”,不代表“等待買入和賣出”的競買競賣資金也相等,當市場多了一批外資買盤後,等於增加了“競買方”,而賣盤沒有增加,買賣對等原則,意味着報價排名最後(即風險偏好最低)的競買盤將無法成交。
所以資金淨流入不是直接推升股價,而是讓其中高風險偏好的資金,通過競價排名的成交機制,把原本低風險偏好的買盤擠掉,從而推動股價上漲。
我稱之爲不同風險偏好資金的“置換效應”。
從上圖可以發現,有增量資金進入的上漲,一定會放量,因爲增量資金把賣方高風險偏好的資金也成交了;但如果純粹是風險偏好變化(比如市場高位持續出利好),則不一定會放量。
外資淨賣出造成的下跌過程則剛好相反,競賣盤增加的量超過競買盤,競賣盤之間競爭風險偏好,其中風險偏好更低的賣盤願意接受更低的價格,導致股價下跌。
事實上,不光是外資,任何場外資金的淨流入流出,都是通過改變買入或賣方的風險偏好來推升股價。
理解了資金淨流入流出這種特殊情況後,可以進一步理解一下沒有增量資金的情況下,股價是如何漲上去的。
三、上漲行情的兩個階段
前面說過,上漲就是主動性買盤對着被動的賣盤掛單成交。所以,主動性買盤是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心態急於成交,而被動的賣盤是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心態比較佛系。
這種籌碼交換導致在上漲的過程,該股票持有者的總體風險偏好提高了,所以我們就可以從“籌碼結構”的角度,給股票上漲再下一個定義——
所謂股票上漲,是持股者中的低風險偏好者逐步被置換成高風險偏好者的過程。
前面說過的北向資金的淨流入,它對A股的影響往往分爲兩個階段:
1、單日大幅淨流入(超過100億)的當天,體現的是“內外資的置換效應”,外資偏好的滬深300、白酒白馬,等等板塊風險偏好上升,股價上漲,而內資偏好的其他板塊,因爲風險偏好下降而下跌。
2、外資持續幾天的流入,導致市場整體風險偏好的上升,體現的是“高低風險偏好資金的置換效應”,大部分板塊都出現高風險偏好資金置換低風險偏好資金,大部分板塊都在上漲。
不光是外資,任何大規模持續新增資金,都會體現出這兩個階段的特徵:從結構性上漲,到整體上漲。
隨着股票的持續上漲,持股者中的高風險偏好者的比例越來越高,高風險偏好者有哪些行爲特徵呢?
四、兩類高風險偏好資金
一個人的風險偏好高,是指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去追求高收益,拋開性格、知識結構等等差異性的因素不談,往往與其投資方法有關。
高收益要麼來源於高勝率,要麼來源於高賠率,所以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也分爲兩類:
第一類基於高勝率,往往是市場特別好的時候,買什麼都漲,或者是擅長短線的高手,在成交量比較活躍時,出手的勝率也特別高;
第二類基於高賠率,與市場氛圍無關,尋找的是長期空間比較大的品種,願意付出時間的不確定性、過程中的高波動,來獲得長期的高收益。
當股票或指數剛剛從底部上漲時,這兩類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都有,但隨着股價的進一步上漲,第二類追求高賠率型的佔比逐漸減少,因爲賠率與未來股價空間有關,越漲賠率越低,不再符合第二類投資者的要求。
而第一類投資者,上漲趨勢中短期勝率也越高,自然佔比越來越大。他們最喜歡高換手率的市場環境,喜歡不斷切換輪流的板塊效應,喜歡在同一板塊內不斷挖掘黑馬。
當市場漲到只剩下第一類高風險偏好投資者,市場會形成兩種相互制約的現象:
吸引流動性:短線高勝率吸引大量場外資金加入,支持場內流動性
消耗流動性:高換手率對資金的消耗非常嚴重,要求更高的流動性
結果分爲三種:
1、指數的持續上漲是吸引流動性大於消耗流動性;
2、當這兩種資金運動達成平衡時,板塊輪流見頂,指數高位震盪的格局,就是形態學中常見的雙重頂,頭肩頂,多重頂——所以形態只是表象,風險偏好引導下的資金運動才是見頂的原因;
3、當宏觀面由於某些原因(比如央行收緊流動性),流動性不足以支持換手率(即風險偏好)時,指數就用下跌來降低換手率(即風險偏好)的要求。
我們再來看一看下跌時的市場特徵。
五、爲什麼縮量是大盤見底的前提
淨流出則相反,實際上是低風險偏好的資金置換高風險偏好的資金,導致整個市場風險偏好的降低。
所以,想要理解見底信號,也需要理解低風險偏好資金的特點,它們也可分爲兩類:
第一類是喜歡做超跌反彈策略、高拋低吸的資金、以及類T0策略的量化資金
這一類資金盈利的方法是均值回歸,抄底,最常見的手法是小資金的低位掛單、大資金在急跌後底部主動性買入,後者看似是主動性買盤,但從手法上看,與低價掛單更類似。
第二類是價值投資者的逢低買入
這一類資金很好理解,價值投資最常見的做法是下跌到合理估值以下有安全邊際的價格時,逐步加倉。
這兩類資金雖然都是逢低買入,但獲利的方法不一樣,前者短線高拋低吸,買入帶血的割肉籌碼,再賣給追漲的人,所以同樣依賴一定的換手率,下跌初期較活躍,但跌到了一定程度後,成交量總是趨於萎縮,導致這一部分資金找不到機會,只能逐漸休息。
而後一類資金,買入的是公司基本面,只關注價格本身,而不關注價格的趨勢,加上持有時間較長,就算是大資金,也可以在換手率很低的公司上,慢慢低吸。
下跌初期,第一類資金佔比高,下跌到量縮的階段,第二類資金佔比高——大盤如此,板塊如此,個股也是如此。
所以在判斷大盤底部時,總是把量縮作爲見底指標之一,因爲大盤的基本面變化不像板塊和個股那麼快,量縮意味着籌碼正逐步從趨勢交易者轉移到價值投資者手中,價值投資者持股佔比越高,大盤見底的概率也越高。
當然,量縮也不是一次就有效的,這兩個階段也是循環出現,量縮一段時間後,出現小幅放量反彈,但因爲導致下跌的宏觀環境不變,一段時期後又重回下跌量縮的新一輪下跌。
不管股價跌到什麼程度,一定是掌握在什麼人的手裏,當他決定繼續賣給風險偏好更偏低的投資者時,股價還會繼續下跌,直到持有這些股票的人決定不再賣出爲止。
所以量縮也只是表象,真正的見底原因是高風險偏好資金佔比達到最低點。
而且見底不代表能漲,前面說過了,上漲需要高風險偏好資金的重新介入。而高風險偏好提升,要麼高勝率,要麼高賠率,高勝率需要市場或板塊本身重新活躍,宏觀面的變化或行業產業趨勢發生變化,高勝率需要企業的基本面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事。我們看到的反覆築底形態,其實只是在等待導致“高勝率或高賠率”的基本面變化的因素,行情參與價值一般。
六、中美、A港股市的差異
風險偏好角度,也可以解釋中美股市的差異,A股和港股的差異。
A股和美股都是流動性很好的市場,最大的不同在於做空機制。
美股在漲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低風險偏好的做空者,修正過高的漲幅,上漲的速率不會偏離基本面太多;在跌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高風險偏好的做空者,是一種典型的趨勢交易,類似A股做上漲加速的資金,往往會導致股價迅速超跌,過程雖然痛苦,但能很快跌出一個絕好的長線投資者的介入機會。
正是這種高位低風險偏好做空資金和低位高風險偏好的做空資金,使得美股出現慢牛快熊的最適合散戶長線投資的良性走勢。
相反,A股只能賺做多的錢,上漲很容易加速,下跌時大量抄底資金又不容易讓股價很快跌透,造成了A股快牛慢熊的格局。
有人說了,港股也有做空機制,爲什麼也沒有美股的慢牛?
這是因爲港股從2018年開始,一直是長線資金(主要是歐美的養老金和主權基金)流失的狀態,前面分析過,長線資金通常都是低風險偏好資金,喜歡抄底,是市場穩定的核心力量,只要這一類資金處於長期淨流失狀態,又沒有其他長線資金補充,市場永遠不會見底,再低的市盈率都有可能。
同時,由於港股有一批優秀的內地龍頭上市公司,導致高風險偏好的資金——主要是對沖基金,並沒有減少,港股一旦外部環境變化,市場風險偏好就會急劇上升,又沒有低風險偏好資金的拋盤減速,結果就是短暫的火山爆發式行情,把市場估值迅速拉回到正常水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無底巨熊+急速暴牛”,是這幾年港股最大的特點,其背後還是低風險偏好長線資金的流失,不要覺得港股有優秀的上市公司就行了,不改變這種畸形資金風險偏好構成,港股就永遠是一個對散戶極不友好的市場。
編輯/lam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