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室温超导被判死刑?北大国科大等力证LK-99半悬浮样品不是超导,竟是铁磁材料

新智元 ·  Aug 8, 2023 16:38

来源:新智元

LK-99室温超导事件被打脸?

就在今天,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LK-99表现出的是铁磁性半悬浮现象,不具超导性。

研究者认为,软铁磁足以解释LK-99在强垂直磁场中的半悬浮现象。测量结果没有表明样品中存在迈斯纳效应或零电阻,因此实验得到的LK-99样品不具超导性。同时,印度国家实验室也发表论文称,所得LK-99样品在室温下不具备超导性。

美国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物质理论中心(CMTC)也转发了最新的研究,称LK-99不是超导体,甚至在室温(或极低温度)下也不是。它只是一种电阻非常高的劣质材料。

到此为止,与事实作斗争毫无意义,用数据说话。

北大:LK-99是铁磁体

北大和国科大团队采用固相烧结法,成功地合成了多晶LK-99样陶瓷样品。

产物为直径6毫米、厚度3毫米的黑色厚块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表明,样品存在Pb、P、Cu、O和S

在对这些小片和一块未表现出半悬浮现象的大片进行磁化率测量后,研究者发现样品普遍含有微弱的软铁磁成分。

由于各个小片的形状呈显著的各向异性,团队认为,软铁磁性就足以解释在强垂直磁场中观察到的半悬浮现象了。

另外,由于测量结果没有显示出迈斯纳效应或零电阻,因此团队认为样品没有表现出超导性。

研究者测量了未半悬浮在磁体上的样品S1的磁化强度,连续进行了场冷却(FC)和零场冷却(ZFC)测量。

当外部磁场为10 Oe时,磁化强度与温度的FC和ZFC曲线均显示出正磁矩和明显的支化,如图2(a)。

当磁场增加到10 kOe时,FC和ZFC M-T曲线保持正值且重合,如图2(b)所示。

FC和ZFC曲线中的分支模式通常出现在铁磁材料、自旋玻璃材料和超导体中。

然而,自旋玻璃态在较低温度下更为常见,有效地冻结了磁矩,而超导态通常会产生显着的负ZFC磁化强度值。

也就是这一现象,使得团队第一次认识到了铁磁成分的存在。

为了进一步探索样品中的铁磁成分,研究者在100 K和300 K下进行了场相关磁化强度测量,如图2(c)所示。

外部磁场从0增加到70 kOe,随后从70 kOe减少到-70 kOe,最后再次从-70 kOe增加到70 kOe。在两种温度下,都观察到了类似的行为。

当磁场从0增加到1500 e时,磁化强度随着磁场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磁化强度随着磁场的增加几乎线性减小,甚至变成负值。

这种现象表明样品S1中存在大量的绝缘成分。

低场数据出现了明显的磁滞回线(图2(d)),进一步证实了铁磁相的存在。

以图3中100K条件为例,在减去抗磁背景后,剩余部分在 20 kOe 以上表现出典型的饱和现象。

将一些抗磁性材料与样本S1进行比较:

减去的抗磁性磁化率(约为-2 x 10^-6 emu/g)比铋(-1.6 x 10^-6 emu/g)和水(-10^-7 emu/g)的抗磁性磁化率大,但比热解碳(~ -4 x 10^-6 emu/g)的抗磁性磁化率小。

这表明这部分磁化率不是由超导性引起的。

那么,它为什么会半悬浮呢?

随后,团队测量了一个颗粒样品S2的磁化率,在一颗磁体靠近时,该样品开始震动[见下图]。

由于这个样品太小无法准确称重,因此团队在图4中直接以「emu」为垂直轴的单位表示。

磁化率-温度(M-T)曲线的FC和ZFC测量结果显示出与样品S1类似的正值和类似的分支结构。

这表明S1和S2具有类似的磁性组分。然而,许多其他样品对磁体没有反应,有些甚至比S2还要小。

团队认为这可能与样品的非均匀性有关,当样品具有适当的大小、适当的组分和适当的形状时,就有可能达到半悬浮状态。

最后,研究人员测量了样品S3的磁化率,它在磁体上显示出半磁悬浮。S3的半悬浮状态如图所示。

作者在论文中简单地描述道,「半悬浮是由磁力矩造成的,而不是由施加在样品上的净提升力造成的」。

研究人员首先在10 Oe条件下对100-300 K的M-T曲线进行了FC测量。

在下图(a)中,FC曲线(黑色曲线)的磁化率呈现出明显的负值,在温度低于 300 K 时几乎没有变化。

不过,在测量M-T的ZFC值之前,研究人员在100 K时测量了磁场相关的磁化率,见上图(b)。

当磁场从0增加到1500 Oe时,磁化由负变正。上图(c)中的黑色曲线是这一过程的放大图。

与样本S1和S2不同的是,当磁场增加到1500 Oe以上时,磁化率并没有随磁场的增加而降低,而是以较低的斜率增加。

为了验证样品是否具有零电阻率,研究人员对颗粒样品进行了电阻测量,如下图。

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有半导体传输行为,其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从增加到300 K到2 K时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总之,北大和中科院大学团队认为,形状各向异性样品之所以呈半悬浮,应该用铁磁性来解释。

但这种Pb-Cu-P-O体系中表现出的室温铁磁性,值得物理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华工大佬评价:完成度很低

不过,华工大佬「洗芝溪」表示,北大这篇工作的完成度很低。很多数据没有认真处理,回线的大场数据不重合,还有手绘图。

他表示,将其称为弱铁磁,有些牵强。因为磁场加到3T不饱和,不符合常理。

如果一定要将其称为铁磁,最多也就是形成了一些小磁畴,所以磁化率才会这么小。

北大研究中,对于一个有很多相的样品,其中最主要的相还具有压制性。如果一个样品是铁磁,就会自动排除超导相。

通常情况下,铁磁和超导互不兼容。但也有例外,铁磁超导体就是个例子,这个时候,自旋是同方向配对的。

就北大样品的数据来看,洗芝溪表示,自己不愿意相信它是铁磁抗磁混合相,而是某种特殊的自旋液体、甚至自旋玻璃。考虑到里面有很多三角格子,自旋阻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外,此前西班牙团队的一篇论文也发现,LK-99属于多相异质结构,很难复现。

论文中表示,LK-99是一种多相异质结构,具有共存的非超导成分。而这些相在XRD中不会产生显著的X射线峰,但依然会对电阻和磁性产生影响。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现在想要复现这个材料,结果会很复杂。因为可能的超导材料会被非超导材料包裹,导致最后呈现出的现象比较有迷惑性。

即使XRD相同,也并不代表样品的磁性能相同。

印度团队:LK-99室温下不具备超导性

几乎同时,印度国家实验室也发表论文称,所得LK-99样品在室温下不具备超导性。

印度CSIR国家物理实验室等的实验论文的基本逻辑是,他们非常严格地遵循韩国团队的制作流程,制作出了纯度很高的LK-99。

然后通过 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和Rietveld refinement来验证了,自己制作的材料和韩国团队论文中描述的LK-99就是一个东西。

在这个前提下,他们自己手上的材料在室温下既不抗磁也不超导!

具体来说,他们非常严格地遵循了韩国团队在论文中的具体描述。

在550摄氏度下加热48小时合成了在进一步加工之后,在坩埚中将高纯度粉末加热至725摄氏度并退火24小时后,获得然后将这两个物质以1:1比例混合在石英管中加热10小时后获得LK-99。

在每一步过程中的物质,用Rietveld精修PXRD光谱测量的数据后,得到具体的结果下图所示。

整体的数据都表明,他们每一步获得的样品的纯度都很高。LK-99的晶格参数如下表所示:

然后研究团队首先进行了之前团队都做了的和永磁体的互动。如下图所示没有出现悬浮现象。

在280K下的磁化强度测试表明,LK-99出现了抗磁性,但是没有超导性。

室温超导革命,怕是要再等等了?

根据北京大学的最新研究,LK-99很可能只是一种铁磁性材料,这也解释了它的悬浮特性。室温超导革命还得再等一天。

LK-99能够半飘起来,竟是被磁矩支撑着。

世界复现团队一览

刚刚,维基百科也更新了北大、以及印度在LK-99最新研究。其中,标红内容框,代表复现失败。

如下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

编辑/tolk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