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芯国际迎国资背景“新帅”,“技术五虎”时代宣告落幕?

中芯國際迎國資背景“新帥”,“技術五虎”時代宣告落幕?

環球老虎財經 ·  2023/07/18 21:41

不到兩年,中芯國際再換帥。

7月17日晚間,中芯國際發佈公告,高永崗博士因工作調整辭任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公司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劉訓峯接任董事長一職。上述人事變動自7月17日起生效。

據悉,此前爲公司CFO兼公司秘書的高永崗,去年8月接替最後的“技術派”周子學掛帥中芯國際,被市場視爲“過渡期”董事長。他的離開,也意味着“技術五虎”時代正式落幕。

而今,接任者劉訓峯則是一位具有豐富產業集團管理經驗的老將。其5月剛加入中芯國際,與另兩位新任非執行董事都具有“大基金”相關背景。

歷經兩年的高層換血,以及成熟製程的轉型,中芯國際已成爲一家“高端代工廠“,在對外口徑中逐漸“模糊了”先進製程的研發與生產銷售情況。

當前,中芯國際仍在逆週期擴產,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一季報電話會上公司表示,雖然整體未看到市場回暖,但將按照擴產計劃推進相應的資本開支。 

大基金團隊“接棒”

新掛帥的劉訓峯,具有深厚的國企管理背景。

資料顯示,劉訓峯博士,現年58歲,爲西安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華東化工學院(現稱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反應工程專業碩士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訓峯具有能源化工背景,長期在大型產業集團工作,擁有逾30年的企業管理經驗。曾在中國石化上海子公司、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化學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等擔任主要管理職位;上海華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及董事長、上海化學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亦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上海市新材料協會會長。

2023年5月12日,中芯國際公告稱,委任劉訓峯爲公司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公告中提及,劉訓峯是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即“大基金一期”推薦的候選人。

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股東中,鑫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爲7.80%,是公司第三大股東。鑫芯香港是巽鑫(上海)投資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後者由“大基金一期”全資擁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即“大基金二期”)亦在中芯國際直接持股1.61%,是公司第四大股東。

除了劉訓峯之外,還有一位“大基金”背景的非執行董事近期加盟。

2022年11月,楊魯閩獲任中芯國際非執行董事,其現年43歲,任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及副總裁,華芯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及董事。此外亦擔任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董事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過渡期”董事長

2021年9月,時任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因身體原因辭職,時任公司CFO的高永崗臨時兼任代理董事長,並在2022年3月“轉正”,被正式任命爲中芯國際董事長。

高永崗今年58歲,是中芯國際的“老將”。其曾任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總會計師、大唐電信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務,2009年進入中芯國際董事會後,歷任中芯國際非執行董事、戰略規劃執行副總裁、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聯席公司秘書。

據中芯國際公告描述,他擁有逾30年企業管理經驗,曾擔任過多個企業或機構的財務或企業負責人,在財務管理、投融資以及企業管理等領域有較豐富經驗及較深入的研究。有別於此前幾任董事長的技術背景,其被市場認爲是公司團隊調整期“過渡”之選。

2022年8月,中芯國際宣佈趙海軍博士辭任執行董事,將專注於履行聯合首席執行官的職責。

相較上年同期的名單,執行董事中少了周子學、趙海軍、以及內訌不斷的蔣尚義、梁孟松兩位技術大牛;非執行董事少了周杰;獨立非執行董事少了ARM前總裁William Tudor Brown,以及台積電出身的楊光磊。

由此,“技術咖”全數離開公司董事會。執行董事僅剩財務背景的高永崗1人,包含非執行與獨立董事在內剩餘9人。

而此次高永崗辭任董事長、執行董事等職務後,中芯國際董事會規模也進一步縮減。由2020年12月的15人,縮減至如今的8人,執行董事數量由5人縮減至1人。

事實上,從2021年開始,中芯國際已逐步跳出“高薪搶大牛”的行業慣例,從薪酬結構也可以側面看出,公司經營風格正在迅速切換。

2021年5月,公司發佈一期41億大規模股權激勵計劃,覆蓋了近4000名員工,佔到總數的20%,人均可獲66萬元,激勵期則爲2021-2024年。

與此同時,公司高管薪酬卻同比有所下降。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雖然營收及歸母淨利潤均創歷史新高,公司高管薪酬總額3225萬元,卻同比下降41%。

從高級管理層薪酬分組來看,亦有所分化。其中,2020年高級管理層薪酬最高者位於3103萬元~3144萬元,而2021年最高者只介於1061萬元~1102萬元,僅爲上年度的三分之一水平。

轉型摩擦期

從重研發到重經營,轉型後的中芯國際,營收體量顯著提升。

去年6月,中芯國際的營收增速首次超過台積電。截至2022年末,摺合8英寸計,中芯國際月產能爲71.4萬片,同比提升約15%。

2023年一季度,中芯國際已穩坐全國第五大晶圓代工廠商,市場份額約爲5.3%。前四大廠商台積電、三星、格芯和聯電,份額分別爲60.1%、12.4%、6.6%和6.4%,差距正在縮小。

然而,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承壓,目前仍處於下行週期。據第三方機構預測,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行業營收將同比下降約20.8%。

2023年一季度,中芯國際營收爲14.62億美元,同比下滑20.6%,環比下滑9.8%;淨利潤爲2.67億美元,同比下滑53.1%,環比下滑37.2%。

報告期內,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到至68.1%,而2022年四季度產能利用率爲79.5%,2022年全年爲92%。毛利率也由上一季度的32%,下滑至當季的20.8%。

今年2月電話會上,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坦言,2022年,智能手機、電腦、家電等市場需求由暖轉冷,客戶下單意願明顯減弱,產業鏈從供不應求轉入去庫存的下行週期;同時,由於國際地緣政治形勢變化,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不過,由大基金團隊接手的中芯國際,仍在砥礪前行,逆週期擴產的步伐不斷加速。

5月電話會上,趙海軍進一步回應,中芯國際並沒有採用“低價策略”挽留底部價格敏感的產品代工訂單,因此產能利用率才出現較大的跌幅,在存量產品上,同一款產品二季度和一季度代工價格變動低於5%。

展望二季度,中芯國際預計產能利用率和出貨量都將在一季度的基礎上回升,營收預計環比增長5-7%,毛利率介於19-21%之間。而儘管二季度收入觸底回升,中芯國際同時指出下半年的復甦幅度仍不明朗,整體未看到市場回暖,因此維持此前給出的2023全年收入同比下降低十位數,毛利率爲20%左右。

在業績與產能利用率下滑的雙重壓力下,中芯國際表示,將按照擴產計劃推進相應的資本開支。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